校園風景。
重慶郵電大學是國家布點設立並重點建設的郵電高校,被譽為「中國信息通信人才的搖籃」「中國數字通信發祥地」。學校以振興民族信息通信事業為使命,涵育英才、矢志創新,深深紮下了愛國之根、學問之根、創新之根。學校是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一、優勢思想導航引領,好聲音成主調
(一)創新理論引領。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組建黨委講師團、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隊,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思政大課,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學習宣講、微宣講暨微黨課比賽,創新理論研究闡釋獲省部級以上項目超150項,在人民日報等權威期刊發表文章100餘篇。
(二)核心價值引領。將愛國愛校、革命傳統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傳承葉雲章、沈毅力、郭長波等一批老紅軍的紅色基因,打造《紅色長波》話劇,組建新生黨員「長波班」;建成「全國文明校園建設成果展示網站」,開展「文明校園巡禮」「國旗下的演講」等活動,師生同心同力共建文明重郵,700餘人次學生獲「重慶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省部級及以上榮譽,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報導文明校園建設經驗。
(三)校園典型引領。連續20餘年開展「十佳文明家庭」「先進班集體」,連續10餘年開展「校長榮譽獎」「五四之星」「文明寢室」「五星文明樓棟」,連續6年開展「十佳師德標兵」「十佳青年教師」等評優表彰活動;組織「中國夢·重郵情·青春行」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報告團等先進典型校園巡講活動;開展「科學道德集中宣講」主題教育活動,樹立身邊典型,形成創先爭優良好氛圍。
常態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校國旗護衛隊承擔重慶人民廣場升國旗任務。
二、優秀隊伍言傳身教,好風氣成主流
(一)政風清朗。夯實黨委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領導班子連續考核優秀,是市級先進領導集體,獲重慶市第二屆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成果一等獎。
(二)師風高尚。成立教師工作部,出臺系列師德師風管理辦法,把教師思想政治表現和課堂教學質量作為考核評聘首要標準。成立科研倫理委員會,舉辦從教30年表彰活動和教工技能大賽,湧現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模範教師等先進典型。
(三)學風優良。加強學業輔導中心建設,開展「學霸幫幫忙」等朋輩學習輔導活動,推行班導師、班學長和駐班黨員制度,開展優良學風班創建系列活動;健全學情分析、學業預警、學風督查機制,培育形成樂學、好學、善學的優良學風,是「全國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22.91%。
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校領導和青年師生進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宣講對談。
三、優美環境浸潤薰陶,好風景成主色
(一)校園環境美麗。加強環境建設,是「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市重點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先進單位」;推動新技術廣泛應用,是「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重慶市第一批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
(二)文化活動豐富。連續8屆舉辦「美麗重郵」校園文化節,形成「黃桷馨聲」草坪音樂會等品牌活動,「科技文化節」等文化創新,「文峰青年大講堂」等文化高地,師生獲省部級及以上文藝類獎勵 300餘項。
(三)網絡空間清朗。強化主管主辦責任,加強正面輿論引導,形成以「紅巖網校」為主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學習十九大精神微信遊戲爭霸賽」等一批校園網絡文化特色活動參與人次超百萬,「紅巖網校」獲「全國黨的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等10多項榮譽。
建好網絡育人主陣地,紅巖網校一瞥。
四、優良機制協同保障,好風向成主導
(一)頂層設計推動。成立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導小組,在黨代會報告和「十三五」規劃中加強統籌,孵化出 「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1個,心理和實踐育人項目入選市級「十大育人」精品項目。
(二)專職隊伍帶動。加大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引進力度;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專職組織員,實現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全覆蓋;形成「1+7+3」職稱制度體系,落實「三單」;培育出市級輔導員名師工作室等2個。
(三)志願服務牽動。每年組織5000餘名學生參加「三下鄉」,多次獲全國「三下鄉」優秀單位榮譽;開展「文明使者在行動」「春日植愛」等志願服務活動,服務時長累計171萬小時;「啟夢三春暉」項目獲第四屆全國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加強思政課改革創新,舉辦第四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賽融合」品牌教學活動。
五、優質教育培基提能,好學生成主力
(一)突出信念過硬。加強思政課主渠道建設,成立思政課教學領導小組,推進「三維融合」綜合教學改革,推動優質思政教學資源「可視化」建設。學校馬院獲評市級示範馬院,馬克思主義學科被列為市級重點學科。
(二)突出能力過硬。全面推進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動計劃,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2個學科進入ESI國際排名前1%,3個學科上榜「軟科2019世界一流學科排名」,7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在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中位列44名,市屬高校第一。
(三)突出創新過硬。加快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開展校園「三創」活動,近幾年取得全國挑戰杯等賽事的700餘項國家級、1700餘項省部級獎勵,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重慶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