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風華國韻的抖音小視頻受到了很多熱愛音樂的小夥伴的關注,不少的小夥伴會在後臺諮詢小編一些學音樂的小知識,也有很多小夥伴表示很喜歡音樂想要自己摸索學習音樂。其實對於自學音樂成才這樣的想法,小編是不建議的。
首先從成才的機率上來看,科班出身的成才可能是100個中出30個,自學成才的機率可能是1000個中出2個。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拿出「北大畢業生失業回家養豬賣肉」,「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回家買手抓餅」這類的新聞來做反駁,沒錯,這些都是事實,但你沒有疑惑為什麼這些人會出名上新聞嗎?
因為「新聞」報導的都是「不正常」的事件,「隔壁老王每月穩定收入3000塊錢」,這事兒絕對上不了新聞。但「隔壁老王昨日突賺3000萬塊錢」就一定會震動周圍很大一片人群。所以你們看到的這一切「走捷徑」「抓機遇」,哪管真的是靠「強大的自我能力」成功的人其實都是極小概率事件。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專業院校的音樂教育帶給學音樂的人究竟是什麼?
音樂院校的教育,是大幅度給予一個人在音樂路上成才的條件。就像名牌大學為學生提供的成長環境就要比一般大學要好,一般大學提供的環境比沒大學要好。所以大學出來的人,成才的概率要比沒學上的人大很多。草根歌手萬裡出一才,專業院校百裡出十賢,這其實是很大的區別的。
音樂學院能帶給你的就是充足時間去學習音樂,比較準確的學習千人總結的大量經驗,接觸和你水平相當或者碾壓你或者不如你的同學,讓你知道在這個行業大概身處什麼位置。
對於相對「專業」,吃這口飯的行當,比如作曲編曲之流,有實力積累,相比之下,科班出身會比非科班的更加「全面」,最主要體現在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非科班出身往往風格相對單一,在創作上更加依賴自身積累中「突如其來的想法」,也就是外行人俗說的靈感。
所以科班出身的音樂人水平,在整體上要高於自學的音樂人高出很多。因為科班人「出身」要比自學人「成才」容易很多,大部分我們看到的都是成才的科班人和未成才的自學者。
相反的,自學成才需要花的精力和走的彎路是很多很多的。
給大家做一個極端的假設,一個人只是聽音樂和看譜來學音樂 ,沒有接受任何人的任何指導,這個人在音樂上成才機率是0。
你追溯到地球上第一個或是第一群玩音樂的人的時候,音樂=天賦。任何玩音樂的人都必須和這個東西接通,這個東西需要由已經具備那個經驗的人來傳承。
所以說音樂院校給學生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傳承。
打個比方,談起音樂學院裡的老師們,你順藤摸瓜 ,你一定會發現老師的老師的老師的老師的……會追溯到很多有名的大師,一直往前,一定是天賦,而業餘學習的一部分人那裡,可能會走一條更複雜的道路或者停滯不前。
但值得一提的是:音樂教育是音樂人成才的額外條件因素,但能否成才,你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不僅僅是音樂人,大部分職業都一樣。
也許很多人還會說現在「科班」與「非科班」差距越來越小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如今進入大眾視線的所謂「音樂人」的門檻越來越低,只滿足於大眾審美就好,所以才會出現只要有音樂皮毛的人都敢自我感覺良好橫著走的現象。
而在一些依舊專業的領域,如嚴肅音樂、影視配樂等領域,就不是「非科班」能插得上手的了,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如今國內產業落後還沒發展到能給大部分「音樂人」一口飯吃吧。
其實以上的種種,無非是在說師資的重要性,風華國韻藝術中心的師資也是非常頂尖的。
我們每周一次的學生匯報表演都會定期力邀各大聲樂院校的名師如中國音樂學院的馬秋華教授、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魏松等名師來對學生進行1對1的指導,寒暑假也會專門針對熱愛音樂的人舉辦大師班。
今年七月中旬,中國聲樂藝術傳承系列之「春華秋實」馬秋華短期聲樂進修班(第四期),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系列 之張維良竹笛與簫大師班 (第四期)就要開班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後臺留言給小編哦。
最後小編祝願每個熱愛音樂的小夥伴,都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