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否可以自學成才?
尤其是在你找不到一個值得信賴的老師,又或者現實情況不允許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求學的情況下。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但要做到自學成才,你首先要明白到,一位好的老師,會給你提供怎樣的幫助。
我指的不是知識本身。
而是比知識更重要的,學習的本質。
如果你找到了那個本質,無論任何時間,無論任何地點,即使沒有老師的指導,你也可以自學成才。
好了,下面我們就來尋找那個本質。
以教小提琴的老師舉例。
如果你從來沒有學過任何樂器,那麼你找到一個老師之後,老師首先教給你的,應當是一些基本的知識。
比如認識音階,如何調弦等等。
接下來,會進入到彈奏的習練。
在彈奏習練的過程裡,你的老師,會為你的能力,不斷評定級別。
這個級別應當學什麼,下個級別又應當學什麼。
直至你的彈奏技巧爐火純青。
若是一個學佛的人,也一定聽過什麼是四禪定。
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每進一境,功夫便深一層。
如果你有幸遇見一位上師,那麼他就能夠循序漸進的教給你,如何進入更高的定境。還會告訴你,你現在修行的階段,是怎樣的果位。
是阿羅漢果,是菩薩果,還是已經見性成佛。
並且會告訴你,你應該如何修持,才能夠突破當前的果位,更進一步。
至於目前的教育,其實也差不多。
從小學到大學,分為許多個年級。每個年級所學的東西都不一樣,並且每上升一個年級,所學的知識,都會更深入一些。
講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這些老師指導下的學習,某些共通的特徵:
他們都遵循著階梯式的,循序漸進的法則。
這是很明顯的。
不過,在階梯式的漸進法則背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但格外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法則。
要講清楚這個法則,就需要你明白,當你付費給一位老師去學習某樣知識之後,他除了幫助你循序漸進的進步,還會做什麼。
這個法則之所以被忽視,並不是因為其太過於複雜。
恰恰相反,它被忽視的原因,是它太簡單了。
這個法則就是:
你的老師會提醒你,你要來上學。
當然,除非是沒心沒肺的人,你也會提醒自己:你是交了學費的,不能讓學費白白浪費掉。
因此,你會告訴自己,你要去上學——即使你犯懶沒有去。
也就是說,在自學的過程裡,除了循序漸進的進步,你還要時時提醒自己要學習這件事。
是的,這兩種法則合二為一,就是孟子在很早很早以前,就總結出的,那個自學成才的法則:
勿忘,勿助長。
勿忘,就是時時刻刻給自己提醒。
勿助長,就是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掌握循序漸進的方法。
在國外有一本很流行的,名為《刻意練習》的書,是這句話很好的註腳。
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買回來,讀一讀。
無論學習任何知識,還是養成某種習慣,如果你能夠讓自己「勿忘勿助長」,那麼你就能夠十分快速的掌握學習的竅門。
講完了原則,接下來是做到這一原則的方法。
要做到「勿忘」,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堅持記錄。
無論任何知識或者技能,都有可以記錄的部分,也都有無法記錄的部分。你需要做的,就是記錄那些你能夠記錄的。至於無法記錄的部分,在想方設法都沒有找到可以監測的指標之後,就放棄記錄——至於原因,我會放在這篇文章的最後。
還是以跑步舉例。
跑步既是技能,又是習慣。
如果你想要學習跑步,重要的不是每天跑多遠。
事實上,至少在最開始的時候,你今天跑了還是沒跑,跑步成績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忘記跑步這件事。
這意味著,你需要給自己一個評判是否「忘記」的標準——只要你完成了與此相關的某件事,那麼你就可以認為,即使你沒有跑步,也沒有將跑步忘記。
譬如你給自己定下的標準是:
如果因為某些不可抗力,而無法完成跑步。那麼只要做十個波比跳,我就沒有忘記跑步。
這樣一來,即使出差的時候,雖然很難完成跑步這一活動。但只要你在酒店裡,完成十次的波比跳,跑步就算完成了。
波比跳不需要你換跑鞋,也不需要你出門。你只需要一平米大的地方就可以。
你可能覺得十個波比跳和不鍛鍊沒什麼區別。但做十個波比跳的意義,原本就不是為了鍛鍊效果。
它是心態的練習。
是為了讓你不忘記跑步。
能夠做到不忘記的人,才有資格談接下來的「勿助長」。
要做到「勿助長」,記錄同樣很重要。
我剛剛開始跑步的時候,給自己定下的規矩是:每次完成500步。
看起來很少對不對?
可這500步,很快就能夠變成1000步。
當1000步可以輕易完成,並且整整一周都沒有身體酸痛的感受時,則再增加步數。
但這種增加是嘗試性的。嘗試2000步,若感到十分疲勞,就回到1000步。
「勿助長」,就是要記錄下自己能夠輕易完成、持續完成的水準,並以此為標準,漸次尋找進步的可能。
如果你沒有進行這種記錄,那麼很容易就會助長。
對自己能力的過分高估,是大多數人都不易察覺,也不願承認的習氣。但這很容易就會讓人走入危險的境地而不自知。
一鼓作氣完成十公裡的跑步,並沒有想像裡那麼難。
但如果你在這之後身體受到嚴重創傷,用了半年的時間來養病。再把跑步這件事拾起,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順帶一提,記錄步數,不記錄公裡的原因,是這樣一來,我在跑步時,就不必再依賴任何計算公裡數的工具了。
我只需要在心中默默數步子就好。只需要把這隻腳,放在另外一隻腳的前面。
這可以讓我更投入,更忘我。同時不給任何雜念可乘之機。
如果我選擇聽音樂,或者依賴什麼計算公裡的工具,那麼我就做不到如此的投入與忘我。
當然,在實際的練習之中,有很多難以言說的部分。
你不需要把我的方法,當做標準。
只要把握住「勿忘勿助長」的原則,你可以盡情使用屬於自己的方法。
如果你有足夠的機緣,遇見一位德才兼備的老師,那是莫大的福分。
放下你的傲慢,向你的老師學習。
他會讓你少一些磕絆,甚至會指出一條更為光明的路徑,讓你得以辨別方向,終身踐行。
假如你掌握了自學的方法,但同時傲慢得不接受任何人的指導,那麼你充其量只是學會了自學,卻沒有成才。
因為這裡的「才」,不只是知識,還包括品德。
要知道,那句關於自學成才的完整表述是: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
學習任何技能知識,其本身的完成,並不是關鍵。
關鍵的是,在這個過程裡,掌握正心的能力。
那關乎你的品德修養,也關乎你一生的成就。
有知識而無品德,從來都是最下等的人才。短期能夠成功,但必然會招致打壓。甚至比不過那些無才無德的人。
最後,在真實的人生裡,並不是每種知識和技能,都可以被記錄。
也不是任何事都需要記錄。
譬如人事管理,你很難循序漸進的進步。甚至,如果你讓自己專注於「方法」,就會失去自己最重要的真誠。
可真誠從來不是什麼方法。只是在日復一日磨礪自我的過程之中,所收穫的心態。
是的,這就是我要提醒你的。
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無法測量,也不必測量的。
無論是心靈上的充實,還是品質上的自我完善,又或者那個珍貴而又重要的,愛的能力。
如果非要大致分出類別,那麼「人慾」,是可以測量的。而「天理」是不能夠測量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宋明理學,會強調「去人慾」而「存天理」的原因。
也是為什麼陽明先生在他的《傳習錄》裡,諄諄告誡自己的學生,不必糾結天理到底是什麼。只是要「去人慾」的原因。
察覺到了一分人慾,便克制掉一分人慾。
而人慾天理不並立。只要去得一分人慾,自然便復得一分天理。
可這太抽象了。如果你沒有許多年修持自己,克制自己的經驗,很難理解這些話到底是在講什麼。
因此,我的建議是,不必去糾結那些無法記錄的東西。
所謂「下學而上達」。
無法記錄的,常常是屬於「上達」的部分。也是真正的成就。
可以記錄的,則是「下學」的部分。
是要你肯踏踏實實去下學,去持續的精進可以精進的,那麼就一定可以上達來。
<END>
圖文/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