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在航空工業成飛內部,有這麼一座名為「一飛沖天」的雕塑,充滿了刀劍斧鉞般的8個「1」字造型。這座造型奇特的雕塑是為了紀念2011年1月11日下午1點11分這一特殊時刻,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成功首飛。自此,「八爺」戰「猛禽」成為過去,威龍出世,天高海闊。
十年前的2011年1月11日,在我國西南一隅,一架黑色塗裝、外形科幻的戰鬥機正靜靜地停在起飛線上。在它的周圍,機務人員正在做著最後的準備。不遠處的觀禮席以及周圍站滿了人群,在現場緊張而神秘的氣氛中,有的在翹首以待,有的在屏息靜觀,一個個眼神堅定地投向起飛線。寒意襲人的隆冬,似乎根本擋不住他們此時的熱情。
中午12 點 30 分,試飛員從機務手中拿過放飛單,在試飛科目鄭重寫下「首飛」兩個字。繞機檢查後,他邁著穩健的腳步登上飛機。12點48分,伴隨著項目行政總指揮首飛指令的下達,瞬間,發動機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只見飛機拖著長長的尾焰,呼嘯著從現場的無數雙眼睛前滑過。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功夫,它便如一道閃電,帶著呼嘯,騰空而起,直插雲霄。原本安靜的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轉彎,低空通場,再次轉彎,低空通場……隨著飛行,所有人都站了起來,不斷吶喊著向天上的飛機揮手。
「下來啦!下來啦!」,眼尖的人們已經遠遠地看見了飛機的著陸滑行燈,語氣顯得異常激動。順著目光所指,在機場跑道上方,飛機猶如一個凱旋歸來、威武霸氣的戰士,由遠及近,一個蜻蜓點水,後輪在跑道上擦出兩個白色的煙圈,前輪同時穩穩地壓在跑道線上,安全著陸。
剎那間,掌聲雷動。剛剛精神還處於緊繃狀態的人們,頓時沸騰了。大家深情地握手、擁抱、祝賀,眼含熱淚地高呼著。這一天,中國航空工業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首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
這一刻,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時11分。
巧合的是,這次首飛,正好在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到訪中國幾個小時後。殲20的首飛成功,讓蓋茨記憶猶新,後來他曾坦言,美國情報部門低估了中國研製新一代戰機的能力。
當然,首飛之後要形成戰鬥力,更有繁複艱辛的工作等待著航空人、科學家們。作為大國重器,如何增強作戰效能,打造一代名機,成為了航空人勇攀高峰的首要目標。
分析再分析,創新再創新,論證再論證,迭代再迭代。從指標體系、內埋武器數量、人機工效、製造裝配、試驗試飛、保障模式等各個方面,航空人最終拿出了一套科學的、系統的、針對性強的符合現代作戰需求的科學方案。先後以自我涅槃的精神完成了「系統革命」,實現了座艙的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通過建立一套純軟體驗證環境,僅用十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三個月的測試工作量;攻克了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製造,再破「亞洲第一框」記錄;按照「性能需求、開發研製、評估驗證」循環推進思路,讓試驗、試飛、定型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
時間給出了答案。在電子、兵器等行業內外數百家研製單位的緊密協同下,經過研製全線的共同努力,殲20的研製在萬眾一心中快速推進,各階段的飛機性能狀態不斷提升。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點20分,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兩架殲20飛機編隊飛過金灣機場。短短的一分鐘亮相,向世人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
2017年7月,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三架殲20「米秒不差」通過閱兵臺上空,首次以戰鬥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7年9月28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向外界宣布稱,殲20飛機已經列裝部隊,標誌著中國空軍向著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
2018年2月9日,中國空軍發言人發布消息稱,殲20飛機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向全面形成作戰能力邁出重要一步。
2018年11月6日中國航展開幕式上,殲-20飛機首次以「新塗裝、新編隊、新姿態」三機編隊進行了飛行展示;11日的閉幕式上,殲-20飛機空中掛彈開艙,進一步彰顯人民空軍的開放和自信。
2019年10月1日,殲-20以五機編隊亮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從當年的「黑絲帶」到今日的「銀河戰艦」,從初出茅廬的驚鴻一瞥到縱橫海疆的逐鹿爭雄,殲-20的每一次亮相都舉世矚目,殲-20的每一次出徵都「威震四方」!
來源:航空工業,王鵬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