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8:橫跨半個世紀的傳奇

2021-01-08 中國軍網

開欄的話

兵器是有溫度的,尤其是那些用「功勳」作為形容詞的兵器。它們不但有溫度,還有故事和精神。

在戰火硝煙中誕生,在戰場角力中錘鍊,它們的成長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國家和民族一個階段的發展史,它們的英雄史無不來自於一些脊梁和臂膀的扛舉。

今天,「兵器大觀」專版特別開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功勳兵器榜」欄目,讓我們把目光重新聚焦到這些功勳兵器上,比如一把槍、一門炮、一輛坦克、一架飛機……讓其成為一條條「渡船」,把我們擺渡回那段用艱難寫就輝煌的歷史,擺渡回那些為國之崛起與民族振興奠基的光輝歲月,重新認識打造它們的那些人。藉此,也讓我們更加懂得使命與責任的崇高,更加明白和平與幸福的意義。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望來路,學會感恩與銘記,從中汲取力量,以更好精神狀態投身強軍實踐,這也是慶祝的應有之意。

今年7月5日是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第二代殲擊機——殲-8成功首飛50年的紀念日。50年前的這一天,殲-8猶如一把利劍刺向長空,用它的驚天呼嘯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有了自主研發的高空高速戰機!這一飛,開始將共和國難以應對敵高空偵察機的歷史甩在身後;這一飛,讓共和國有了一顆生命力頑強的種子戰鬥機,後來衍生出多個子型號,以龐大的陣容守衛著祖國的長空。

從雛鷹振翅到搏擊長空,從獨步雲端到換羽群飛,捍衛和平是殲-8半個世紀不變的初心。如今殲-8正逐步淡出視線,但殲-8的傳奇仍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殲-8,重新回顧和品味它的故事。

驚天一飛,飛出一款「競爭機」

「從來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站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殲-8飛機的展臺前,腦海中突然浮現出這句話。

如果不是身為軍人,事先做過關於殲-8研發背景的「功課」,那我們眼前這個身材修長的「大傢伙」,可能也只是一架造型獨特的戰鬥機,與別的戰鬥機沒什麼大的差異。

但是,與其他展品一樣,如果把它們重新放回原來那段歷史,從當時的環境、條件和視角來審視,人們就會發現它們身上所承載的驚人力量。

站在殲-8的展臺前,筆者一直在回想著它的身世,回想著我國從仿製到自主研發這型戰機的「驚天一飛」。

20世紀50年代,美國依仗著速度和高度優勢,經常派出無人偵察機侵入我國領空。臺灣的高空無人偵察機也緊隨其後,連續對大陸重點目標進行偵察。而此時,蘇聯已將米格-21送上天空……

形勢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和快速發展的航空技術,使中國航空人憂患感和責任感倍增。當時,我方可用來防護高空的手段不多。打造新的長空利器、「紮緊高空籬笆」、捍衛國防安全迫在眉睫!

時間進入60年代,殲-6研發成功並列裝部隊。但是,這款仿製自米格-19的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高空性能有限,難以應對敵高空偵察機。中國需要一款高空高速戰機的呼聲愈發強烈。

很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在發生之時並不那麼顯山露水。但在它發生之前,不知有過多少艱苦磨難,歷經過多少探索與積澱。1963年7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的一次技術報告會,拉開了研發殲-8的序幕。在這次報告會上,來自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顧誦芬拿出了一款新型殲擊機的設計報告。

外人不會知道這份報告的意義,這份設計報告卻讓航空人心中瞬間沸騰。因為,這個設計非常「務實」,符合我國空軍與航空科研領域的實際情況。它的出現,意味著我國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有了可望也可及的「藍本」,預示著我國朝著「紮緊高空籬笆」的構想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世上沒有隨隨便便就可取得的成功。在此之前,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已對殲-8的原型機——米格-21進行了近3年「技術摸透」,充分掌握了它的設計思想、設計方法和技術特點。但是再多的「技術摸透」說到底還是仿製,而殲-8的定位是「競爭機」。

什麼叫「競爭機」?就是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能夠與當時同類型戰機相匹敵。從「跟跑」到「並排跑」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很多前沿技術的研發「沒了拐棍」,得靠自己突破。

從仿製到自主研發,這是一次大跨度的跳躍。這一躍如果成功,中國就有了可直面敵對勢力高空挑戰的實力,可以部分改變國際鬥爭的格局和我國國際形象和地位,使世人「當驚世界殊」。

如今的人們已無法想像研發者當時在完成這「驚天一飛」時所擁有的巨大決心與勇氣。歷經歲月沉澱,用這句話來形容當時的情形至今被認為比較中肯,那就是「其技術難度和深度在我國當時的航空工業史上史無前例」。

研發殲-8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可勝數。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夜以繼日的攻堅。以研發耐高溫的發動機空心氣冷葉片為例,承擔任務的研究所進行了艱辛探索。當時這項技術在國外剛研發出來,對外界高度保密,根本無從借鑑。

三個研究所聯合集智攻關,夜以繼日研究試驗。終於,第一個鑄造多孔氣冷鎳基高溫合金葉片問世。一系列試驗的結果表明,鑄造空心葉片的研發取得成功。我國也因此成為較早在航空發動機上採用鑄造空心葉片的國家。

鑄造空心葉片研發只是眾多攻關項目中的一個,大量基礎學科、技術和工藝方面的空白都需要填補。在我國航空人的努力下,機翼主梁革新、高速飛行方向安全性設計、垂直尾翼和腹鰭設計等無數難題一個個得到破解,轉化為殲-8實實在在的戰鬥力。

在歷史的坐標系中,人們應當記住這個時間節點:1969年7月5日上午9時。隨著殲-8啟動、滑跑、衝向長空和宣告首飛成功,中國的航空業開始有了較為厚實的技術基礎與自主研發經驗,隨著從仿製到自主研發的完成,中國空疆防禦開始告別沒有高空高速戰機可倚重的歷史,翻開了殲-8戰機搏擊長空50年的傳奇篇章。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

重溫殲-8的誕生與成長史,對這段話也許你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在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殲-8從開始設計研發,到首次翱翔藍天,離不開背後那一雙雙大手的託舉。這一雙雙大手屬於這樣的一批國之棟梁和民族脊梁,他們的名字值得人們永遠銘記:葉正大、徐舜壽、黃志千、顧誦芬、鹿鳴東、王昂……正是這一批批航空人的嘔心瀝血、兀兀窮年,才讓殲-8「呱呱墜地」。

對於殲-8來說,他們既是父親也是母親,這些人的青春與熱血甚至生命都交付給了殲-8這一共同的至親。從某種意義上講,殲-8的傳奇同時也是他們的傳奇。

「雙發動機空中停車,飛機6分鐘無推力。靜心凝神,第7次重啟發動機,終於聽見了熟悉的轟鳴聲。」這是殲-8試飛員滑俊駕駛殲-8進行測試時的一次高空遇險經歷。

「沒想過跳傘逃生。」滑俊這樣說。因為他知道,自己駕駛的是當時唯一一架殲-8試飛機。

同樣的危險也曾出現在試飛員王昂身上。1976年5月,王昂在駕駛0005號機進行加力試飛時,左發動機加力燃油導管突然斷裂,燃燒氣體從操縱杆連接處衝出,將機體穿透,情況萬分危急!王昂迅速關掉加力和發動機,使用剎車駕機著陸,保住了飛機和試飛資料。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試飛員的無畏無懼讓人欽佩,而幕後的付出同樣讓人油然心生敬意。說到殲-8,不得不說起這個項目的奠基人黃志千。

瀋陽飛機研究所成立後,黃志千負責米格-21的仿製及預研工作。他心中很明白,仿製只是開端,自行設計才是目的。但他同樣明白,預研工作不紮實,自行設計就是無本之木。那幾年,黃志千一頭扎進對米格-21的研究工作中,從系統原理到成品附件再到試驗方法,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營養,一批批技術研究成果漸漸成形。

儘管後來在赴西歐考察途中,他遭遇空難不幸罹難,但他打下的技術基礎卻讓殲-8項目得以繼續推進。4年之後,殲-8成功首飛。

對於殲-8項目來說,首飛成功只是漫長徵途的開始。當年8月,0001架原型機按計劃進行超音速飛行,但隨著戰機加速,飛機出現劇烈的縱向抖振,試飛只得暫時中止。

當試飛員鹿鳴東駕駛0006號機進行跨聲速試飛時,同樣出現了突然側滑、振動等問題。這些問題一日不解決,飛機就一日無法定型生產。

緊接著,就有了那個傳奇般的故事——

1978年5月,48歲的顧誦芬不顧潛在的墜機風險,帶著照相機和望遠鏡,坐上了由鹿鳴東駕駛的與殲-8伴飛的殲教-6。在萬米高空,他忍著過載帶來的身體不適,仔細觀測高速飛行的殲-8後機身流場變化情況。經過3個架次的飛行觀察,顧誦芬終於摸清了癥結所在,找到了通過尾部修形根治振動問題的方法。

重重關口次次闖過,殲-8的背後站著一個龐大的優秀人才群體。

從殲-8飛機論證到首飛,其間經歷了總體布局、技術設計、木質樣機審查、發圖、新機製造、試驗等各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浸透著數不清的智慧與汗水。橫跨長空50年,不斷蓄積與釋放著它骨子裡的「先進」。這種先進,代表和體現著那一代科學家的無悔付出與集體智慧,也折射著那一代人永攀高峰、永不言敗的時代精神。

傳奇就是傳奇,傳奇仍在延續

傳奇與傳說的區別,在於傳說只存在於想像與過去,而傳奇連接著事實和現在。

從殲-8首飛到設計定型,中間歷時10年之久。一方面這反映著我國在研發起點及條件上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客觀差距,另一方面,也折射著我國航空人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持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不懈努力。

十年磨一劍。1979年12月,殲-8高空高速殲擊機設計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軍試用,1981年開始裝備空軍部隊。以此為標誌,殲-8正式「長大成人」。

如果說殲-8的誕生充滿傳奇色彩,它的「成長故事」同樣是個傳奇。自上世紀80年代服役以來,殲-8相繼改進、升級出殲-8全天候型、殲-8Ⅱ等多個系列機型,逐漸開始以一個家族的形態守護著祖國的長空。

隨著殲-8的改型增多,殲-8開始迎來高光時刻。

1987年6月,巴黎第37屆航空航天博覽會開幕。中國空軍殲-8Ⅱ等現役飛機實體首次參加世界航空盛會。

殲-8Ⅱ一露面,便引起轟動。其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設備、動力裝置等均達到甚至超過80年代同類飛機水平。《國際飛行航展日刊》《簡氏防務周刊》等許多雜誌報刊,對殲-8Ⅱ進行了詳細報導,它也因此有了個別名:「空中美男子」。

1996年的首屆珠海航展上,殲-8Ⅱ成為耀眼的明星。

2000年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殲-8Ⅱ再展雄風。

……

事實上,殲-8的舞臺遠比參加展會廣闊。在30多年的服役歲月裡,殲-8一直活躍在與對手主力戰機對抗的最前沿,為捍衛祖國的海空安全立下了不朽功勳。

半個世紀的殲-8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航空工業不斷壯大的宏大敘事,雖歷經坎坷和曲折,卻碩果纍纍。在此過程中,殲-8不僅作為一款戰鬥機型馳騁藍天守衛陸域海疆,同時還承擔了大量試驗飛行任務……這些驗證飛行所取得的經驗和數據,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航空事業的後續發展。

填補技術空白的過程,同樣是造就人才的過程。從殲-8的設計首飛到殲-8家族的壯大興起,一批批胸懷壯志、放眼長空的科研人員不斷投身其中,接受放飛殲-8改進機型的實踐考驗和錘鍊。這一大批專家的茁壯成長,為更新型跨代戰機的研發奠定了人才基礎,夯實了技術根基。

殲-8是一代人的記憶。它誕生在中國急需自主研發高空高速戰機的關鍵時刻,烙上了那一代人歷經磨難、不懈奮鬥的集體印記。

殲-8也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應該永遠銘刻在心的記憶。它所傳遞的以身許國、奮發圖強、科技強國的精神不會淡去,將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深深紮根。

人們可能還記得,去年5月,3架退役的殲-8戰機安家「英雄城」南昌。人們可能更記得,共和國至今仍在以各種方式不斷給予殲-8的研發者以榮譽和敬意。在軍事博物館,人們可以看到兩架殲-8靜靜地安放在那裡,雖歷經歲月洗禮,仍意氣風發,介紹牌上的說明詞字字重若千鈞。

在殲-8的展臺前,筆者沉思良久。一個來參觀的小男孩對父母說:「長大以後我也要開飛機」。聽到這句話,筆者猛然間意識到,或許這就是殲-8更深一層的意義所在。

作為一型種子戰鬥機,殲-8家族的年輕成員如今仍翱翔在祖國的海天,守護著神聖的陸域海疆。殲-8家族的長者,也沒有止步,它們繼續飛翔在新的領域,作為不朽精神的播撒者,續寫著新的傳奇。

相關焦點

  • 海賊王984話:感動又心酸,貝基家族橫跨半個世紀,一家人團聚了
    03一場橫跨半個世紀的相逢有句成語是這樣說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這是緣分也是尾田的安排,從恐怖三帆船,到德島篇,這可以說是橫跨了半個海賊領域了,但功夫不負有心人,貝基家族終於大團聚了,貝基他們遇到了雷歐,雷歐又在海上遇到了帕溫德,並且把帕溫德給救起來了,接著就有了這一幕,戚風羅拉以及貝基都看到帕溫德了,貝基見到老丈人,我估計他也懵,因為他也不知道帕溫德的真正身份是羅拉的父親。
  • 母親留下一間老屋,也留下了一段恩怨,四兄妹橫跨半個世紀吵不停
    年逾古稀的四兄妹橫跨半個世紀的矛盾糾葛,最終是爭吵復爭吵,還是感恩換感恩,一起走進這一段幾十年的矛盾糾葛。母親留下的老屋拆遷款究竟是四個人分還是三個人分,就是目前肖家兄妹幾個爭議的焦點。說起這份拆遷款的來由,那就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故事了。
  • 外電稱奈及利亞將購中國殲8IIM戰鬥機(組圖)
    ——殲-8IIM。  奈及利亞上一次接收新式噴氣戰鬥機還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如今它們早已不堪使用,這些戰機包括米格-21戰鬥機和「美洲虎」攻擊機。目前,奈及利亞的主 力戰機是輕型的阿爾法噴氣戰鬥/教練機。   儘管包括飛機的數量、價格等交易的細節仍在考慮中,但尼國防及外交部門人士對阿布賈《衛報》說這批殲-8IIM將直接從生產商處供貨。
  •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編輯:王小盒    來源:中國氣象網   2017-06-15
  • 從殲-9到殲-20的50年,以及the next……10年?
    ▲在主題大會上發表講話的老所長成志明和現任所長趙民,背景板上是611所建所以來研製的七個主要型號:殲-9、殲-7Ⅲ、殲-10、「梟龍」、「翼龍」、無偵-8和殲-20
  • 殲-6叫「六爺」,殲-10叫「棍子」,殲-20叫「黑絲帶」,中國戰鬥機...
    作者:席亞洲來源:瞭望智庫(zhczyj)1從無到有我國的航空工業起步於20世紀不過,這個詞的變化對於俄語和漢語來說,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因此,我國和俄羅斯都沒有改稱呼,「殲擊機」的使用得以延續,「殲」這一簡稱也得到了沿用。如果我們看上世紀20-30年代的書刊,經常能看到「驅逐機」,英語是「destoryer」,海軍的「驅逐艦」也叫這個。
  • 錄製半小時,傳奇半個世紀,Abbey Road的經典你也可以有
    一張圖被致敬了半個世紀!自從專輯封面問世到今天,Abbey Road一直在被各方致敬。音樂專輯、電影、動畫、繪畫等都有著Abbey Road的身影。圖源見水印一場跨時空對話的披頭四時尚藝術展,11個主題空間的沉浸式體驗,帶大家去認識時代的傳奇和永恆的經典。粉色夢幻、橘色年代、黃色水晶、藍色時光,四大色彩空間上演著關於披頭四的傳奇。
  • 國科大博士生攜手本科生,求解跨越半個世紀的天文之謎
    編者按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蘇剛研究團隊基於氫化的T碳分子團簇提出一種新模型,對困擾天文學界半個多世紀的銀河系星際介質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來源給出新解釋。
  • 「8號點」的深情守望——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
    從塔木素布拉格蘇木驅車向北行駛200公裡,有一段被稱為「8號點」的邊境線,就是在這裡,尼瑪母子已經整整守望了半個世紀。12月18日,尼瑪(右)和兒子哈達布和在邊境巡線。(攝影:內蒙古日報記者 金泉)受命 護邊尼瑪在「8號點」的生活是從1971年開始的。那年,她被派到塔木素布拉格蘇木恩格日烏蘇嘎查當民兵並擔任邊境線護邊員。
  • 科技日曆丨延續半個世紀的傳奇!這架「空中巨無霸」已運送旅客50年
    這架曾被空客預想作「21世紀旗艦機型」的「巨無霸」飛機,在21世紀剛過去20年、首飛剛過15年時,便要黯然退出舞臺。無獨有偶,作為A380的直接對手,也是當初空客萌生研發A380的直接原因,另一架「巨無霸」——波音747(B747),目前也正面臨訂單斷檔的局面。根據早前的消息,如果沒有新的訂單,波音也將在2022年關閉B747的生產線。
  • 表情符號走過半個世紀-青年參考
    表情符號走過半個世紀 ○本報特約撰稿 森堡 《 青年參考 》( 2013年05月08日   39 版)
  • ...落實抗美援朝紀念章」報導有意外後續:引來半個世紀後的「戰友...
    「幫助老兵落實抗美援朝紀念章」報導有意外後續:引來半個世紀後的「戰友重逢」 2020-12-10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殲8「空降」華德校園 「著陸」國防教育廣場
    殲8「空降」華德校園 「著陸」國防教育廣場 2020-10-19 0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宣稱能使用半個世紀的A.O.史密斯熱水器為什麼才用了6年多就要換...
    消費者可以將A.O.史密斯的「用美式專業服務精神 再創半個世紀的使用奇蹟」的廣告詞認同為A.O.史密斯可以使用半個世紀。不過如果A.O.史密斯在其廣告上標明了「本品最終解釋權歸公司所有」,那消費者要想維權就比較難了。我建議消費者可以通過訴訟或向當地消協、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來解決此事,而A.O.史密斯方面也應該考慮自己的品牌價值,為消費者妥善處理此事。
  • 殲8IIM戰機全新亮相 換裝新型雷達可反艦(圖)
    殲8IIM是大家熟悉的老型號了,這種飛機是沈飛集團在殲8II戰鬥機基礎上專門為出口開發的一種飛機,推出多年來卻並沒有實際的採購項目。本次航展中網友們在中航1集團散發的殲8IIM宣傳資料中卻看到了一些與過去不同的東西,這表明殲8IIM飛機已經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在作戰能力上更進了一步。  首先,殲8IIM飛機的雷達作了重大改進。
  • 先天定位註定都是給殲20送人頭
    預計在2019年年底共計還將有8架陸續抵達韓國,而全部的40架交付韓國,則將在2021年前完成。據有關資料顯示,韓國此次接收的F-35A戰機相當穩定可靠,與此前有關F-35技術缺陷的傳聞大不相同,這兩架F-35從美國本土起飛,途徑夏威夷中途補給後直飛韓國清州,依靠空中加油橫跨太平洋連續飛行10000多公裡,足以顯示F-35A的可靠性。
  • 《悲慘世界》翻譯史:橫跨半個世紀的斷魂曲
    方於812年後,李丹、方於夫婦才被放出來。半個世紀的翻譯史就像一陣輕塵,風輕輕一揚,就沒了蹤跡。第一版中文版出來後,各大出版社都陸陸續續出了自己的翻譯版本。
  • 英國:今年3月氣溫近半個世紀以來最高
    根據英國氣象部門3日公布的數據,3月份的全國氣溫平均達到7.7攝氏度,是英國近半個世紀以來最高。其中,英格蘭和北愛爾蘭3月份平均氣溫為8.1攝氏度,威爾斯7.9攝氏度,而最冷的蘇格蘭也有7攝氏度。今年3月同時還是非常乾燥的一個月,總降水量只有36.4毫米,與歷史同期紀錄相比較排名第五。英國的氣溫和降雨記錄始於1910年。
  • 把殲-20技術給殲-16,殲-16就能打過F-35戰鬥機嗎?
    尤其是對於中國軍迷來說,因為中國目前現役的隱身機只有殲-20,並且殲-20目前的產量較小,在中國周邊200多架F-35戰鬥機的包圍下,總讓人覺得殲-20有些不夠用。中國周邊的F-35也越來越多了當然,現在中國軍迷不會再提用殲-8戰鬥機打不打得過隱身戰鬥機的話題,而是將目光集中在中國空軍的另一款主力戰鬥機——殲-16重型戰鬥機上。
  • 石油人民幣橫空出世,統治世界近半個世紀的石油美元或即將隕落?
    能源、貨幣的信用與債務為一個國家的三大經濟命脈,換句話說,美元的核心是美債,而石油美元卻是美債的根基,是美元的載體,近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的原油進出國都在按照這一原則進行——「沒有美元就沒有石油」。近半個世紀以來,在一個理想的良性循環系統中,石油國家通常將他們石油出口換來的美元購買更多美元資產,以增強儲備貨幣的金融實力,從而推高資產價格,甚至促使更多國家購買美元資產。但是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次貸危機後,美國經濟開始了持續衰退,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掌控能力衰退的速度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