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號點」的深情守望——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

2021-01-20 女性之聲

仲冬,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無垠的戈壁灘,每一塊石頭都透著寒意。塔木素布拉格蘇木就在這戈壁深處,緊鄰中蒙邊境線。從塔木素布拉格蘇木驅車向北行駛200公裡,有一段被稱為「8號點」的邊境線,就是在這裡,尼瑪母子已經整整守望了半個世紀。

12月18日,尼瑪(右)和兒子哈達布和在邊境巡線。(攝影:內蒙古日報記者 金泉)

受命 護邊

尼瑪在「8號點」的生活是從1971年開始的。那年,她被派到塔木素布拉格蘇木恩格日烏蘇嘎查當民兵並擔任邊境線護邊員。25歲的尼瑪知道邊境地區生活條件艱苦,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她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翻沙嶺穿戈壁,來到了黃沙漫天、冰雪交加的「8號點」。

位於戈壁深處的「8號點」夏天非常炎熱,冬天寒冷刺骨,常年不下雨,水資源極度匱乏。當地的邊防部隊有些新兵第一次看到沒有人煙、沒有植被的大戈壁時,會忍不住偷偷地流淚。

剛開始,民兵駐守點沒有房屋,尼瑪和另外兩家護邊戶搭起蒙古包安頓了下來,一邊訓練,一邊蓋房子、搭建哨所。山頂哨所用的石材要靠人力一塊一塊背上去。由於當地寸草不生,民兵們取暖、做飯所燒的煤,只能從300多公裡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人畜飲用水也得去17公裡外的一口人工井拉,拉一趟水來回需要一天的時間。

就這樣,尼瑪和另外3名民兵一起,白天訓練、放牧,晚上站崗。4名民兵裡除了尼瑪都是男性,但是尼瑪沒有叫苦,訓練和站崗一樣也不輸給他們。「不管多困難,祖國交給我的任務一定要完成。」

尼瑪老人和愛犬在一起。(攝影:王永鋼)

由於缺少天然屏障,尼瑪守護的那段邊境線發生偷越境行為的概率相對較大,除了哨點的邊防部隊,護邊員就成了流動的「哨兵」。

尼瑪清楚地記得,來到「8號點」第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風沙特別大。因為怕暴露位置,夜晚站崗時不能生火取暖。當時因為物資緊缺又沒有保暖的手套,晚上守崗時,手很快就會被凍僵,但即使如此,她仍然用僵硬的雙手緊握鋼槍。尼瑪老人回憶說:「晚上站崗是最緊張的時候,看到有亮點就會不自覺地提高警惕。那個冬天,我都沒有脫過大衣。」

生活、戰鬥在戈壁深處,除了生活上的困難,還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一次,尼瑪帶著兒子巡邊時突遭沙塵暴,整個天空瞬間陷入昏暗中,飛沙走石將母子倆分割。3個多小時過去了,風停止了咆哮,尼瑪才看到了趴在沙子上瑟瑟發抖的兒子。

生活是艱苦而單調的,尼瑪的心卻始終是火熱的。1975年,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是老人最寶貴的記憶。如今,回憶起當年的戍邊生活,尼瑪老人的語氣平靜而恬淡,胸前的黨徽在閃閃發光。

堅守 接力

面對年復一年、寂寞單調的艱苦生活,當年一同到「8號點」戍邊的另外兩戶選擇了離開。尼瑪同樣面臨著選擇。望著即將上學的孩子,面對丈夫的多次央求,尼瑪的心在糾結。

「家要看,國要守。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義務、有責任守護祖國邊疆,我要兌現我當初的承諾,這是我的任務、我的信仰!」面對抉擇,尼瑪選擇留下來,用一生堅守這片土地,守望這段邊境線。

兒子哈達布和到了上學年齡,但是上學的地方遠在200公裡外的塔木素布拉格蘇木,路上單程就得走3天。懂事的哈達布和不願意長時間離開額吉,上了兩年學後,他離開了學校,選擇留在額吉身邊,和額吉一起放牧、巡邏。這一選擇就是一生,直到現在,哈達布和大字不識幾個,一點簡單的漢語還是跟邊防部隊的軍人學的。

尼瑪老人和兒子哈達布和一起巡邊。(攝影:王永鋼) 

「母親是為守邊留下的,這麼多年來母親為守邊吃了不少苦,作為兒子應該陪伴在她左右。」哈達布和說。在兒子的眼中,額吉就像這戈壁灘上的一粒沙,任憑狂風肆虐,本色始終不改。

「愛人走了,民兵也撤了,離我們最近的親戚在200公裡以外,最近的鄰居也相距90多公裡,『8號點』就剩下我們母子倆。我倆白天放牧守邊,晚上聽收音機、講故事、猜謎語,守邊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來了。」平靜的話語中,飽含著尼瑪始終不忘初心、為國戍邊的堅定信念。

戈壁無聲,黃沙不語,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尼瑪也已年逾古稀,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巡邊了。兒子哈達布和、兒媳敖登格日勒深知額吉堅守的初心和使命,他們接過了薪火相傳的守邊「接力棒」。

「額吉的腿腳不靈便了,現在主要由我和妻子巡邏守邊,我們要傳承好額吉用一生守護邊境線的初心和使命,要陪著額吉繼續守護好這片邊境熱土。」哈達布和說。他把自己的家安在離邊境線只有數百米的地方,緊挨著一個廢棄的邊防哨點。

每天,哈達布和和愛人邊放牧邊巡邊,雖然登上家後面的小山坡就能清楚地看到邊境線,但他還是會和額吉當年一樣,帶上自己的望遠鏡,不時觀察不遠處的邊境線。「用這個看得清楚。」哈達布和說。

2020年10月,阿拉善右旗人武部組建成立了邊防民兵駝兵排,哈達布和想都沒想就報名加入。他說:「我要代替額吉繼續守在這裡,守護好邊境的安全。」

「尼瑪」是藏語,意為「太陽」,「哈達布和」的蒙古語意為「堅實的巖石」,母子倆的名字印照了他們的一生:用自己的光,鑄成堅若磐石的信念。

守望 傳承

記者去的時候,雖然陽光明媚,但室外氣溫已經降到零下十幾度了,尼瑪老人手裡忙著家裡的活計,心思卻在邊境線上。

手頭的活兒告一段落,老人拿出自己的「老人機」,給兒子打了個電話,習慣性地問起邊境線上的情況。這幾乎是老人每次給兒子打電話必問的內容。

今年75歲的尼瑪雙腿患有風溼症,雖然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巡邊了,但她還是放不下那段邊境線,遇有天氣好的時候,她就和兒子一起去邊境線上走走看看。

除了尼瑪和兒子兒媳,離得最近的就是20公裡外的某邊防連隊的官兵。半個世紀的時間,連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尼瑪一家和官兵們親如一家的感情,永遠像戈壁灘上的石頭一般堅固。

巡邊中的尼瑪老人。(攝影:王永鋼)

「連隊的官兵都是各個民族的小夥子,我剛來的時候,他們都叫我姐姐。」提起連隊官兵,尼瑪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十年前。

「後來,他們開始叫我阿姨。」尼瑪說,幾十年來,家裡的很多事情,拉水、剪羊毛、卸草料,都有邊防官兵幫助她的身影。「就連蓋房子,他們也幫助我。」尼瑪說,邊防官兵們經常會主動詢問她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的。

「再後來,他們開始叫我奶奶了。」尼瑪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她說當官兵叫她奶奶的時候,她已經老了,腿腳不利索了,身體也不好了。由於老人日常吃的一些藥都需要從300公裡外的額濟納旗買,所以官兵們每次出去採購,都會幫她捎帶一些常用藥。連隊戰士張亮說,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的事跡和精神感染著連隊的每一名官兵,他們敬仰尼瑪老人,同時守望著尼瑪老人,這已經成為連隊的集體信念。

尼瑪母子堅守的「8號點」附近邊境線並不長,但是,他們的身後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是各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園。

家要看,國要守

半個世紀的守望

他們在茫茫戈壁上

踐行著錚錚誓言

守護著祖國北疆

向他們致敬!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章奎、劉宏章、院秀琴、徐躍

圖片/內蒙古日報、中國新聞網、阿拉善盟廣播電視臺

編輯/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姚瑤

相關焦點

  • 邊界線上的"活界碑"——尼瑪老人的守邊人生
    邊界線上的"活界碑"——尼瑪老人的守邊人生 2020-12-23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編輯:王小盒    來源:中國氣象網   2017-06-15
  • 光榮使命之深情守望,清遠公安以守望的姿態,寫下無悔而深情的長歌
    、壯志凌雲也有奉獻一生的識途老馬鞠躬盡瘁,不惜白盡少年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行走在為民公安的道路上他們一肩擔起的是責任一肩擔起的,是連自己也未必知曉的深情但是,歹徒持刀行兇,群眾是最危險的,作為警察就有義務有責任擋在前面。換了你們,也會一樣衝過去的。做警察跟年齡沒有關係。不要說還沒退休,就算是將來退休了,如果有需要,我也一樣不會退縮的。
  • 宣稱能使用半個世紀的A.O.史密斯熱水器為什麼才用了6年多就要換...
    消費者可以將A.O.史密斯的「用美式專業服務精神 再創半個世紀的使用奇蹟」的廣告詞認同為A.O.史密斯可以使用半個世紀。不過如果A.O.史密斯在其廣告上標明了「本品最終解釋權歸公司所有」,那消費者要想維權就比較難了。我建議消費者可以通過訴訟或向當地消協、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來解決此事,而A.O.史密斯方面也應該考慮自己的品牌價值,為消費者妥善處理此事。
  • 【暖新聞·江西2019】餘永茂:47年的堅守,近半個世紀的愛國教育
    【暖新聞·江西2019】餘永茂:47年的堅守,近半個世紀的愛國教育 2019-09-09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洛扎縣拉郊鄉傑羅布村群眾放牧守邊的故事
    吳英傑動情地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偉大祖國的坐標,都有守衛國土的義務和責任,大家要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守護好家園和祖國邊境線,用實際行動回報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關懷。索朗群培說:「路修好了,犛牛也多了,各種惠民政策讓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是黨讓我們過上了富裕幸福的好生活,我們要聽黨話、跟黨走,要為國家守好邊。」
  • A.O.史密斯被指涉嫌虛假宣傳 廣告曾稱熱水器能用半個世紀
    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到2010年間,A.O.史密斯在央視投放的視頻廣告中,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普利斯夫人笑容可掬,她看著正在洗澡的孩童說著這樣的內容:「我家的A.O.史密斯熱水器,是父親在50多年前買的,過了半個多世紀還在用它洗,你也要洗半個世紀?」  這則廣告,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引了不少用戶購買A.O.史密斯熱水器產品,這其中就包括北京的夏女士。
  • ...落實抗美援朝紀念章」報導有意外後續:引來半個世紀後的「戰友...
    「幫助老兵落實抗美援朝紀念章」報導有意外後續:引來半個世紀後的「戰友重逢」 2020-12-10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鄰裡守望】崇明豎新鎮以「志願睦鄰」助推「鄰裡守望」
    2014年初,「樂林居」睦鄰點以讓村民們「快樂地在林中居住」為目標,由一群機關企事業退休,在村裡群眾基礎好、威望高的黨員和村民們組隊成立,主要調解村民糾紛、宣傳政策文件、開展群體活動,成立不到一年,共協助村幹部化解各類矛盾十多起,成功舉辦文藝演出2場次。  2014年3月,鎮職能部門依法對村601號瞿姓村民違章建房實施強制拆除。
  • 盡顯母子離別之時的暖心守望。
    臨走時還沒忘了給孩子們買點小零食,上車時仍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到學校要保重自己的身體之類的話兒,等孩子上車了還痴痴望著遠去的校車不肯離去……。臨別的一次次守望傾注了母親對孩子的慈母深情丶暖心的守護。
  • 殲-8:橫跨半個世紀的傳奇
    從雛鷹振翅到搏擊長空,從獨步雲端到換羽群飛,捍衛和平是殲-8半個世紀不變的初心。如今殲-8正逐步淡出視線,但殲-8的傳奇仍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殲-8,重新回顧和品味它的故事。驚天一飛,飛出一款「競爭機」「從來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 【讀史】林徽因穿越半個多世紀的悲壯之情
    林徽因去世約半個世紀後,北京城開始復建中軸線上的永定門,以恢復古都風貌,據稱每年投資1.2億。拆掉的永定門又重新建起來了,但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正如林徽因所說,「充其量這也只是假古董」。林徽因同樣如此,既有」人間四月天」的婉約,也有「哭三弟桓」的悲壯之情,尤其是最後一句,穿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仍會盪氣迴腸。
  • 卓嘎、央宗姐妹一家幾代人在玉麥放牧守邊的故事
    原標題:卓嘎、央宗姐妹一家幾代人在玉麥放牧守邊的故事   紮根雪域邊陲的格桑花   —卓嘎、央宗姐妹一家幾代人在玉麥放牧守邊的故事   30多年放牧守邊的日子裡,無論巡邊到哪裡,   一個幾代人默默無聞、紮根祖國邊陲放牧守邊的故事,就發生在雪域高原之上。   一個幾代人甘於奉獻、捍衛3644平方公裡土地上一草一木的足跡,就深深印在喜馬拉雅南部。   一個幾代人執著堅守、用半個世紀凝鑄「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壯舉,就發生在茫茫雪山懷抱中。   這裡,有一大片肥沃牧場。這裡,有一大片原始叢林。
  • 中華印刷博物館十周年,恢復失傳近半個世紀的石版印刷技藝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於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清光緒二年,石版印刷術傳入中國。
  • 國科大博士生攜手本科生,求解跨越半個世紀的天文之謎
    編者按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蘇剛研究團隊基於氫化的T碳分子團簇提出一種新模型,對困擾天文學界半個多世紀的銀河系星際介質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來源給出新解釋。
  • 《故事裡的中國》再現守島人的相伴相守
    在長山列島上,隨著一聲汽笛的轟鳴,一位守島軍人和他的未婚妻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三對相守半個多世紀的守島夫妻,通過大屏幕向兩個年輕的新人送上美好祝福。多年以前,這三對夫妻也曾帶著家人踏上這片散落在海岸線上的島嶼,鋪展開屬於他們的生活長卷,用一生相伴在上面綴著炊煙嫋嫋、細水長情。
  • 茅君瑤:我穿越半個世紀,終於找到你
    他的聲音飽含深情,眼睛霧蒙蒙地看著我,好像都是為我寫的一樣。我對他是又崇拜又依戀。航校演話劇,他扮演《雷雨》裡的周衝。演出結束後,他在西湖邊背臺詞給我聽。周衝一心想衝破封建家庭的枷鎖,去尋找一個自由光明的世界。這些臺詞完全就是我當時心情的寫照。那時候,他從不說熱烈的話,總叫我好好讀書,他會慢慢陪著我,耐心地等我長大。
  •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