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印刷博物館十周年,恢復失傳近半個世紀的石版印刷技藝

2020-12-22 澎湃新聞

被稱為「平板印刷之父」的石版印刷術怎樣誕生並傳入中國?何時何地有了本土化的創新與發展 ?石印技術如何改變了人類印刷發展史?8月29日,由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版畫東方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石印工坊掛牌儀式暨「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在上海青浦舉行。

「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

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於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清光緒二年,石版印刷術傳入中國。

從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石印可以印彩色製品,印出的年畫、招貼畫、對聯等顏色鮮亮,豐滿圓潤,廣受民眾的歡迎。清光緒十年前後正是石印技術應用成熟之時,許多珍貴的古籍善本也就是在那個時期,通過石印得到複製和流傳。

極具標誌性的是1884年美查創辦《點石齋畫報》,延聘吳友如等繪畫高手,捕捉社會熱點,以畫說新聞為賣點,一時紅遍大江南北。點石齋因此而大獲其利,由此帶動了近代史上延續幾十年的石印熱。

然而石印所使用的石頭很重,既不便於操作,也不便於使用機器,石版原料的來源還十分有限。20世紀30年代以後,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為完善的鉛印所取代。20世紀50年代以後不少印刷廠逐步改用經研磨砂目的鋅皮版代替石版。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石印技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這門技藝幾經失傳。

為了使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得以還原和恢復,近年來,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翻閱大量史料,尋訪曾經做過石印工人的老工匠,甚至走訪了歐洲的石印工廠。在土山灣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等合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許多難題如「石印機器怎麼用」「特殊試劑怎麼調配」等都有了答案。如今,博物館已能用古老的石印方法印刷出精美的石版畫藝術品。

1884年美查創辦《點石齋畫報》,延聘吳友如等繪畫高手,捕捉社會熱點,以畫說新聞為賣點,一時紅遍大江南北。點石齋因此而大獲其利,由此帶動了近代史上延續幾十年的石印熱。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讓古老的文化技藝煥發新生

定位、打墨、上墨、印刷……8月29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的石印工坊,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藝術總監、石印技藝傳承人顧雪根嫻熟展示著石版印刷的風採。

這也是此次「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的一部分。回顧展既詳盡介紹了石版印刷技術的起源及在中國的發展,又展示了平日難得一見的館藏珍貴石印版畫精品。市民在欣賞畫作之餘還可以去石印工坊探究作畫的工藝過程。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館長劉委認為,古老印刷術的系統性恢復對研究印刷術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不僅想恢復石印技藝,還想恢復一種文化和情懷。我們想讓看展的市民們了解清末民初風靡上海的石印技藝代表了什麼,有著怎樣的故事。」

在展覽設計上,回顧展共分「石」「間」「印」「記」四個部分:「石」通過老照片、老機器的展示,介紹石印技藝在中國的本土化創新與發展;「間」展示了石印藝術與技藝之間的關聯;「印」展示了古老印刷術是如何推動著文化傳播和社會文明;「記」則講述印刷人匠心傳承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回顧展不僅展出石版印刷技術的歷史與故事,還回望了上海解放70周年來印刷技藝成果。該展也是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一次獻禮,旨在傳承傳統印刷技藝,弘揚時代工匠精神。

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陸炎說:「我們的祖先曾經以先進的科學和燦爛的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的巔峰。站在歷史的肩上,我們絕不能忘記那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古老的文化技藝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於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探索博物館新可能

今年恰逢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在成立之初,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僅是一家企業的陳列室,主要通過歷史照片、圖書和實物,展示以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為代表的上海主要出版印刷企業的歷史變遷和發展概況。十年來,這間陳列室逐漸發展成為了上海中華印刷展示館,並於2016年正式升格為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成為了市一級博物館。

如今,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擁有3000餘平方室內展館,涵蓋了印刷館、映美術館、活字館、龜茲洞窟館、石印工坊,以及3500餘平方的戶外活字廣場,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致力成為印刷藏品收藏展示、印刷技藝收藏展示、印刷衍生品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普教育場所。

為了讓博物館更「接地氣」,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目前除了有手工印刷體驗、活字拓印體驗、絲網印刷體驗,還推出了石板印刷體驗活動。這一體驗活動在2019上海書展現場亮相時受到了廣大市民讀者的喜愛。

「一般博物館都是以展示為主,但我們希望能讓參展者知道古人是怎麼『玩』的。當然,有人說單純知道怎麼『玩』可能對現代人意義不大,但我們想把這個事情變得有意義。比如我們把印刷圖案印到包袋上,讓市民自己做勳章、筆記本、冰箱貼等。我們還可以就市民個人的印刷作品出畫冊、辦畫展,而內容可以是他們極具個性化的全家福、寵物照等等。」劉委透露,博物館計劃於明年推出更多服務,試圖讓博物館也成為一個張揚個性、發揮想像、親近藝術的地方。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藝術總監、石印技藝傳承人顧雪根。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附】「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

展覽地址:

上海市青浦區匯金路889號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

展覽時間:

2019年8月29日起9:00-16:30說(周一閉館,節假日另行通知)

公交線路:

地鐵17號線匯金路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藝術總監、石印技藝傳承人顧雪根現場示範石版印刷技藝。本報記者 金鑫 攝  本報訊 (記者金鑫)8月29日,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版畫東方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了一場石印工坊掛牌儀式暨「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今後,觀眾可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一睹失傳近半個世紀的石版印刷術的風採。
  • 快來上海這家博物館邊欣賞邊體驗石版印刷魅力
    《點石齋畫報》體現了怎樣的照相石版印刷術?石印技藝如何改變了人類印刷發展史?今天下午,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舉行的石印工坊掛牌儀式暨「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上,一批珍貴的館藏石印版畫精品集中展出,活動現場石印技藝傳承人與參觀者互動,直觀演示石印技術的魅力。  回顧展詳盡介紹了石版印刷技術的起源及在中國的發展之旅,分為「石」「間」「印」「記」四個部分。
  • 失傳近半世紀的石印技藝回來了!五大印刷術集結,快來了解一下
    8月29日,成立10年的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新增「石印工坊」,「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同時開啟。古老印刷術的系統性恢復對研究印刷術的傳承和發展頗具意義,近年來,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搜集研究相關文史資料,尋訪在世數量已不多的工匠後人,在土山灣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等合作單位支持下,讓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得以還原和恢復。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帶你探秘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小貼士一定要給大家說一下餖版印刷,它被譽為雕版印刷的「神功之作」,是一種彩色印刷技藝: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 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十周年
    12月20日,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10周年。海內外業界人士參加紀念會慶祝這一盛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是個印刷歷史悠久的國家,在範慕韓等老一輩學者的倡導下成立的博物館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印刷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印刷專業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
  • 中國印刷博物館是一個充滿無數印刷故事的地方
    博物館坐落於北京大興黃村,總建築面積為7871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專業博物館,它全面展示了各國印刷術的起源、發明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印博先後被確立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3A級旅遊景區。博物館分為四個展廳,即:中國古代印刷展廳、近現代印刷展廳、綜合展廳和印刷機械展廳。
  • 為期三個月,禁毒文化特展今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
    上海首個以行業博物館為平臺的禁毒宣傳教育基地今揭牌。在第33個「國際禁毒日」來臨之際,6月23日下午,揭牌儀式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舉行。上海市戒毒局領導與知名民間禁毒人士夢曉也一起來到博物館,開啟了為期三個月的「天下無毒﹒七彩人生」禁毒文化特展。6月23日,上海首個以行業博物館為平臺的禁毒宣傳教育基地揭牌。 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供圖近年來,上海市戒毒康復中心藉助社會化力量,把戒毒的宣傳教育工作向基層延伸拓展,幫助康復人員戒除毒癮、恢復健康、重回社會。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
    雕版的雕刻工藝,是整個雕版印刷技藝的核心所在,單是刻字的刀法就有數百種之多,視字型、材質不同而靈活多變、因勢利導。一個合格的雕刻大師,必須由經年的時光和無數的汗水共同磨礪而成,方能練成高難的刀法、隨心的節奏,可謂是「雕版江湖」的絕頂秘技了。書版刻好後,接下來的印刷可謂至關重要。首先刷印所用的墨汁極其講究,用的都是保存了數十年的松煙墨。
  • 古代的印刷技藝——雕版印刷
    最開始有紙的時候,人們是在書上手寫內容,十分麻煩,效率低下,但是自從有了雕版印刷技藝,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雕版印刷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年幼無知的時候,我以為雕版印刷就是把內容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像印泥一樣的東西印一下,然後按在紙上就能搞定。
  • 東莞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打造數字印刷博物館
    作為中國環保包裝名鎮的橋頭,就有那麼一家博物館——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該博物館是東莞市首家民辦包裝印刷博物館,濃縮了印刷包裝上千年歷史文化,全面記錄了印刷先賢的智慧。在那裡,遊客可以通過3D列印技術,將文物複製品輕鬆帶回家。這家向數字印刷博物館邁進的博物館,是東莞首家民辦包裝印刷博物館,位於力嘉環保包裝印刷產業園。
  • 走進東莞首家民辦包裝印刷博物館——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
    一座城市文化的品味,需要民辦博物館的支撐。近些年,隨著民辦博物館的興起,一批由民營企業主導建設的民辦博物館拔地而起。在中國環保包裝名鎮橋頭,力嘉包裝印刷博物館濃縮了印刷包裝上千年歷史文化,全面記錄了印刷先賢的智慧。遊客可以通過3D列印技術,將文物複製品輕鬆帶回家。
  • 「中華印刷之光」展覽亮相書博會 展示千年印刷文化傳承
    新華社深圳7月20日電(記者史競男、王豐)「中華印刷之光」展覽在19日於深圳開幕的第28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亮相。展覽集合曆代印刷人精湛的技藝和智慧,通過漢字流變、造紙術、印刷術三個部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暨映美術館正式揭牌
    9月8日,上海印刷集團在青浦現代印刷基地舉行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暨映美術館更名揭牌儀式,標誌著中華印刷展示館正式更名為中華印刷博物館;同時,中華印刷博物館所屬映美術館也正式亮相。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報業集團、上海市文廣局、上海世博管委會、青浦區相關委辦局和印刷集團所屬單位的相關領導及畫家和媒體記者共計70多人參加活動。
  • 去印刷博物館「雲觀展」
    中國印刷博物館未讓那些對印刷出版文化感興趣的觀眾等太久。自1月23日閉館以來,中國印刷博物館火速搭建「雲展覽」平臺,將線下展覽緊急上線,及時推出一批精彩的數字專題展覽,通過一系列「雲操作」,令觀眾足不出戶便可在線上體驗精彩的印刷文化,用另外一種方式助力公眾抗擊疫情。
  • 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掛牌 所屬映美術館正式亮相
    網絡圖中華印刷展示館正式更名為中華印刷博物館。上海印刷集團昨日在青浦現代印刷基地舉行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更名儀式,同時,中華印刷博物館所屬映美術館也正式亮相。中華印刷博物館是上海報業集團旗下唯一的博物館。前身中華印刷展示館自2008年籌建開館以來,以傳承中華印刷歷史文化為己任,致力於發掘中華、商務等具有百餘年發展歷史的印刷企業所遺留的文物(設備)、產品、工藝及企業文化,並將其演繹成為弘揚中華印刷文化歷史的重要載體。目前該館已經擁有藏品900餘件。
  • 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開館(圖)
    原標題: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開館 西夏泥活字得以「復活」8月31日,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正式建成開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和平臺。9月5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 中國印刷博物館舉辦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工作人員正在對雕版位置進行微調&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年畫印刷時需要的工具
  • 張樹棟印刷史研究文選之十八 : 試論中國印刷歷史研究上存在的幾個問題
    持此意見者把套印術局限於「整版套印」,即印品需要幾種顏色,即刻制大小相同的幾塊印版,各版刷以相應顏色的印墨,逐版進行套印的工藝方法。此法始於16世紀,盛行於徽州。另一種說法認為套印術始於元朝,現存實物——湖北江陵中興路資福寺無聞和尚於公元1340年雙色套印的《金剛經注》,是現存最早的套印書籍。不少人認為此為塗色印品。塗色印刷始於14世紀。17世紀初徽州刻印的程君房《墨苑》有數十幅為四五色套印。
  • 探訪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鎮館之寶亮相(圖)
    圖為參觀者體驗雕版印刷。 崔佳明 攝  探訪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10餘萬片古代雕版為鎮館之寶  中新網南京8月26日電 (記者 崔佳明)26日,中新網記者走進古城揚州,探訪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館藏10餘萬片古代雕版為該館鎮館之寶。
  • 縱觀中華印刷術發展,再現上海印刷工業,印刷博物館絕對值得一看
    上海印刷博物館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建立,於1998年落成。是首批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館之一,上海工業旅遊博物館之一,展館面積近1000平方米,分為《印刷術的起源、發展與外傳》、《近代印刷術的傳入與發展》、《上海印刷工業》、《印刷體驗》與《印刷精品展示》5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