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一起感受非凡絕妙的古人智慧。
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咱們的書籍「複印」完全靠手抄,但是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非常不靠譜。直至隋唐,機智的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於是刻板出現,雕版印刷術自此發明。
小貼士
印章出現在周代以前,最初作為符信使用。東晉時候,大的印章有四寸見方,上面刻著120個字,已經是一篇短文了。印章太小,石頭也不易雕刻,人們改進使用木板後,便是「雕版印刷」了。
無論是宋人畢昇的泥活字,還是撬開西方現代文明之門的鉛活字統統源自於雕版印刷術,它是當之無愧的現代印刷術的源頭,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是我們中華民族「史詩級」的絕技之一!那究竟有多絕!
史詩級絕技
寫樣是雕版的第一道工序,是由寫樣手藝人用毛筆,將雕版的內容工整地繕寫在宣紙上。能做寫樣手藝人的書法大師極少,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長時間的苦練方能從事。
為蘇大臉演示寫樣的這位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芮名揚老師,已經在這些薄薄的宣紙上篤定地寫了50年, 凝氣、定神、提筆、落墨,一行行妍麗秀逸的小楷黑字,展現在紙面上,工整程度可謂「人肉印表機」,更為後續的雕版工藝打下了絕佳的基礎。
雕版首先要選板料,雕版板料一般多選用硬度適中、紋理細滑的梨木和棗木。這其中黃河故道上的野梨木,最為適用於雕版。將寫好的字樣用糨糊反貼至木板上刷實,待紙即將幹時,用手搓掉宣紙上層的紙衣直至清晰地顯露出字跡,雕版即將開始。
雕版的雕刻工藝,是整個雕版印刷技藝的核心所在,單是刻字的刀法就有數百種之多,視字型、材質不同而靈活多變、因勢利導。一個合格的雕刻大師,必須由經年的時光和無數的汗水共同磨礪而成,方能練成高難的刀法、隨心的節奏,可謂是「雕版江湖」的絕頂秘技了。
小貼士
一定要給大家說一下餖版印刷,它被譽為雕版印刷的「神功之作」,是一種彩色印刷技藝: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
(清嘉慶二十二年芥子園重刊彩色套印本單頁)
書版刻好後,接下來的印刷可謂至關重要。首先刷印所用的墨汁極其講究,用的都是保存了數十年的松煙墨。刷印所用的松煙墨是以從松樹窯燒煙道中清掃取出的菸灰為主要原材料,加之麵粉、白酒、老陳醋、菸絲水、冰片、白芨、骨膠等十餘種輔料,按相應的配比用水調勻後,入鍋煮沸至膏糊狀,運至地窖池藏之三冬四夏方能使用。松煙墨在地窖池長期儲藏也是一個反覆發酵的過程,年代儲藏越久,其墨色也越發烏黑,純淨,更加有滲透力,刷印出的書籍,不易褪色,且墨香四溢。
其次刷印本身便是一項非常考驗技巧的工作,它需要經驗豐富的刷印師將松煙墨汁用棕帚均勻地輕掃版面,覆上宣紙後,再用棕擦重擦,過程中其手腕拿捏輕重分寸都是學問,而且每一種版面需要的力道都不相同。刷印完成後,待版面上的字跡逐漸在紙張上浮現,輕輕掀起,一張單頁就完成了。
最後的裝幀是要一氣呵成的,經過分書、折頁、數書、齊欄,穿紙捻、包角、扣面、打眼、打書根、訂線,貼箋條等多道工序後,一卷卷帶著梨木香、松煙味的古籍線裝書終於圓滿收工了。
大傢伙兒可別小瞧了裝幀這一步,作為「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工藝收尾的一環,那必然也是「史詩級」的。我國最早的裝幀技術早在秦時「簡策」時期已經出現,後紙張發明再至「雕版印刷技術」的出現,裝幀技術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不但要考慮在閱讀、攜帶、保存時的使用價值,也要考慮書籍的藝術感染力,即審美價值。
比如古時的線裝本書冊結構,就有書衣、書籤、封面、封裡、扉葉、襯葉、書腦、書背、書根、書角等名目,而且除了線裝書以外,還有捲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等各種裝幀方法,古人的精巧智慧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這麼多令人叫絕的工藝步驟僅僅是雕版印刷最初級的基本原理,一塊雕版的完成,需要細緻和耐心,我們的先輩也是耐得住寂寞,每日不輟地雕刻,才磨練出如此技藝。
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技藝」!
▼ 近距離接觸史詩級絕技,一起下「館」子▼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這裡留存著有關雕版印刷最為清晰的歷史記憶。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雕版印刷專題博物館。展廳總面積約4100平方米,設有「中國雕版印刷」「揚州雕版印刷」2個基本陳列。
隆重介紹雕版館內這個恆溫恆氧的庫房,裡面珍藏著10萬餘塊的歷代雕版,透過這些板片,依然能夠感受到我們中國雕刻、印書的千年盛況,場館還貼心地用全透明的玻璃進行了展示,壯觀!
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我們不但可以近距離觀看雕版印刷出現之初時使用的工具及印刷出來的成品,還可以和蘇大臉一樣,走近「雕版演示區」,現場零距離觀摩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芮名揚大師的寫樣風採、雕版工藝美術大師沈樹華老師的精湛雕刻技藝,更可以親手體驗雕版「刷印」技術,感受雕版在自己手中完成的自豪感!我們刷的是紙張嗎?不!我們刷的是世界的寶藏!
一定要去一次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和蘇大臉一起感受跨越千年時光的璀璨中華文化,觸摸我們世代堅守的雕版印刷技藝。
▼ 課後問答▼
在參觀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時候,對咱們的「史詩級絕技」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非常的好奇,也產生了許多小問題,GET了很多「知識點」,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Q
為什麼要將雕版印刷博物館設立在揚州呢?
A
因為揚州仍然存在一個機構,保存了一整套古代雕版印刷工藝流程,這就是廣陵古籍刻印社。
Q
木製雕刻一般多久可以完成一塊呢?
A
這個其實說不太確定,因為每塊板刻的時間是根據上面內容的多少決定的。那平均每天老師們能刻50-60整字,一頁書平均300多字,所以大概一周一頁書,而且複雜圖的版刻時間會更長, 有的一張圖就要花上半年時間哦~
Q
雕版印刷最鼎盛的標誌是什麼呀?
A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肇始於隋,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盛於明清」,清代雕版印刷發展極盛,其中以揚州最為出名,標誌性作品就要屬《全唐詩》了: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此為揚州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一次圖書刊刻活動。
Q
據說雕版印刷最早被發現是《金剛經》?它現在在哪裡?在哪裡被發現的呢?
A
是的,公元868年唐代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是現存有明確年份記載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發現於上世紀初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Q
現在古籍雕版還可以被印刷嗎?還是只能看,不能摸了?
A
有的古籍雕版還是需要定期拿出來「開臉」維護的(刷印一下),但是刷印成冊量非常少,所以非常珍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