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

2021-02-19 江蘇微旅遊

上周化身最靚記者仔的蘇大臉帶大家探秘傳說中太「南」了的「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打卡南京雲錦博物館,琳琅滿目的漂亮寶貝,讓小夥伴們直呼「OMG!太美了,我的媽呀!所有女生,聽好了!買它!

今天讓我們繼續跟著蘇大臉下「館」子,帶你走進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一起感受非凡絕妙的古人智慧。

▼ 有一張名片,請注意查收 ▼ 


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咱們的書籍「複印」完全靠手抄,但是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非常不靠譜。直至隋唐,機智的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於是刻板出現,雕版印刷術自此發明。
印章出現在周代以前,最初作為符信使用。東晉時候,大的印章有四寸見方,上面刻著120個字,已經是一篇短文了。印章太小,石頭也不易雕刻,人們改進使用木板後,便是「雕版印刷」了。

那無論是宋人畢昇的泥活字,還是撬開西方現代文明之門的鉛活字統統源自於雕版印刷術,它是當之無愧的現代印刷術的源頭,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是我們中華民族「史詩級」的絕技之一!那究竟有多絕!蘇大臉這就帶你一探究竟!

▼ 您有一項史詩級絕技,請注意查收 ▼ 

寫樣是雕版的第一道工序,是由寫樣手藝人用毛筆,將雕版的內容工整的繕寫在宣紙上。能做寫樣手藝人的書法大師極少,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長時間的苦練方能從事。

為蘇大臉演示寫樣的這位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芮名揚老師,已經在這些薄薄的宣紙上篤定地寫了50年, 凝氣、定神、提筆、落墨,一行行妍麗秀逸的小楷黑字,展現在紙面上,工整程度可謂「人肉印表機」,更為後續的雕版工藝打下了絕佳的基礎。

雕版首先要選板料,雕版板料一般多選用硬度適中、紋理細滑的梨木和棗木。這其中黃河故道上的野梨木,最為適用於雕版。將寫好的字樣用漿糊反貼至木板上刷實,待紙即將幹時,用手搓掉宣紙上層的紙衣直至清晰地顯露出字跡,雕版即將開始。

雕版的雕刻工藝,是整個雕版印刷技藝的核心所在,單是刻字的刀法就有數百種之多,視字型、材質不同而靈活多變、因勢利導。一個合格的雕刻大師,必須由經年的時光和無數的汗水共同磨礪而成,方能練成高難的刀法、隨心的節奏,可謂是「雕版江湖」的絕頂秘技了。

書版刻好後,接下來的印刷可謂至關重要。首先刷印所用的墨汁極其講究,用的都是保存了數十年的松煙墨。刷印所用的松煙墨以從松樹窯燒煙道中清掃取出的菸灰為主要原材料,加之麵粉、白酒、老陳醋、菸絲水、冰片、白芨、骨膠等十餘種輔料,按相應的配比用水調勻後,入鍋煮沸至膏糊狀,運至地窖池藏之三冬四夏方能使用。

松煙墨在地窖池長期儲藏也是一個反覆發酵的過程,年代儲藏越久,其墨色也越發烏黑,純淨,更加有滲透力,刷印出的書籍,不易褪色,且墨香四溢。

其次刷印本身也是一項非常考驗技巧的工作,它需要經驗豐富的刷印師將松煙墨汁用棕帚均勻的輕掃版面,覆上宣紙後,再用棕擦重擦,過程中其手腕拿捏輕重分寸都是學問,而且每一種版面需要的力道都不相同。刷印完成後,待版面上的字跡逐漸在紙張上浮現,輕輕掀起,一張單頁就完成了。

一定要給大家說一下餖版印刷,它被譽為雕版印刷的「神功之作」,是一種彩色印刷技藝: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

(清嘉慶22年芥子園重刊彩色套印本單頁)

最後的裝幀是要一氣呵成的,經過分書、折頁、數書、齊欄,穿紙捻、包角、扣面、打眼、打書根、訂線,貼箋條等多道工序後,一卷卷帶著梨木香、松煙味的古籍線裝書終於圓滿收工了。

大傢伙兒可別小瞧了裝幀這一步,作為「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工藝收尾的一環,那必然也是「史詩級」的。我國最早的裝幀技術早在秦時「簡策」時期已經出現,後紙張發明再至「雕版印刷技術」的出現,裝幀技術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不但要考慮在閱讀、攜帶、保存時的使用價值,也要考慮書籍的藝術感染力,即審美價值。

比如古時的線裝本書冊結構,就有書衣、書籤、封面、封裡、扉葉、襯葉、書腦、書背、書根、書角等名目,而且除了線裝書以外,還有捲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等各種裝幀方法,古人的精巧智慧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這麼多令人叫絕的工藝步驟僅僅是雕版印刷最初級的基本原理,一塊雕版的完成,需要細緻和耐心,我們的先輩也是耐得住寂寞,每日不輟的雕刻,才磨練出如此技藝。和蘇大臉一起下「館」子,帶你去看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技藝」!

▼ 近距離接觸史詩級絕技,一起下「館」子 ▼ 

蘇大臉帶大家來打卡的就是「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這裡留存著有關雕版印刷最為清晰的歷史記憶。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雕版印刷專題博物館。展廳總面積約4100平方米,設有「中國雕版印刷」「揚州雕版印刷」2個基本陳列。

隆重介紹雕版館內這個恆溫恆氧的庫房,裡面珍藏著10萬餘塊的歷代雕版,透過這些板片,依然能夠感受到我們中國雕刻、印書的千年盛況,場館還貼心的用全透明的玻璃進行了展示,壯觀。

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我們不但可以近距離觀看雕版印刷出現之初時使用的工具及印刷出來的成品,還可以和蘇大臉一樣,走近「雕版演示區」,現場零距離觀摩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芮名揚大師的寫樣風採、雕版工藝美術大師沈樹華老師的精湛雕刻技藝,更可以親手體驗雕版「刷印」技術,感受雕版在自己手中完成的自豪感!我們刷的是紙張嗎?不!我們刷的是世界的寶藏!

一定要去一次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和蘇大臉一起感受跨越千年時光的璀璨中華文化,觸摸我們世代堅守的雕版印刷技藝。

免費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 

開放日參觀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場) · 為保證觀眾們的參觀質量,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將從2019年11月1日起試行實名制入館,在試運行期間,參觀博物館的遊客需要刷身份證通過閘機入館
· 每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本館如遇重大活動或重要設備設施維修保養時,可根據需要臨時閉館,屆時將提前告知公眾。· 其他情況請諮詢前臺工作人員0514-85228003


▼ 課後問答 ▼ 

在參觀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時候,蘇大臉對咱們的「史詩級絕技」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非常的好奇,也產生了許多小問題,GET了很多「知識點」,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因為揚州仍然存在一個機構,保存了一整套古代雕版印刷工藝流程,這就是廣陵古籍刻印社。

這個其實說不太確定,因為每塊板刻的時間是根據上面內容的多少決定的。那平均每天老師們能刻50-60整字,一頁書平均300多字,所以大概一周一頁書,而且複雜圖的版刻時間會更長, 有的一張圖就要花上半年時間哦~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肇始於隋,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盛於明清」,那清代雕版印刷發展極盛,其中以揚州最為出名,標誌性作品就要屬《全唐詩》了: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此為揚州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一次圖書刊刻活動。

據說雕版印刷最早被發現是《金剛經》?它現在在哪裡?在哪裡被發現的呢?

是的,公元868年唐代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是現存有明確年份記載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發現於上世紀初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現在古籍雕版還可以被印刷嗎?還是只能看,不能摸了?

有的古籍雕版還是需要定期拿出來「開臉」維護的(刷印一下),但是刷印成冊量非常少,所以非常珍貴哦!

還有更多關於蘇大臉探訪「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大視頻,看蘇大臉如何爆笑體驗印刷~千萬不能錯過!

馬上留言告訴我們「你去過哪些非遺博物館?你對哪些非遺項目更好奇?」我們將會選擇6名幸運小夥伴(留言點讚最高的2位+特別走心的4位),送上超好玩•寶藏大禮包:內含「臉大福大」蘇大臉公仔一對、非遺文化手札本以及驚喜禮物一大堆!!!

請中獎小夥伴在11月11日前聯繫公眾號後臺,過期不候!

上周在江蘇超好玩《南京雲錦!太「南」了!》文章留言中點讚最高的兩位:Aan、柳繁霜。特別走心被蘇大臉相中的小夥伴為:草明萌、吳小清、阿妹、燕

請以上6為小夥伴,在11月6日前私信我們(過時不候),蘇大臉將在11月底統一為大家寄出禮品哦!

相關焦點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帶你探秘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帶你走進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一起感受非凡絕妙的古人智慧。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咱們的書籍「複印」完全靠手抄,但是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非常不靠譜。直至隋唐,機智的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於是刻板出現,雕版印刷術自此發明。
  • 古代的印刷技藝——雕版印刷
    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四大發明讓古代中國在世界上有著最受追捧的地位。其中印刷術的發明,更是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最開始有紙的時候,人們是在書上手寫內容,十分麻煩,效率低下,但是自從有了雕版印刷技藝,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著「活化石」之稱,它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冊頁或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它肇始於1300年前的中國,開創了人類複印技術的先河,承載了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
  • 探訪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鎮館之寶亮相(圖)
    圖為參觀者體驗雕版印刷。 崔佳明 攝  探訪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10餘萬片古代雕版為鎮館之寶  中新網南京8月26日電 (記者 崔佳明)26日,中新網記者走進古城揚州,探訪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館藏10餘萬片古代雕版為該館鎮館之寶。
  • 鉤沉|河北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蔡松年著《蕭閒老人明秀集》、韓道昭撰《崇慶新雕改並五音集韻》,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金刻版書,是國家一級文物,堪稱國寶。它們就出自金代寧晉荊氏雕版書坊。寧晉雕版印刷自北宋崇寧創始,至明靖難之役遭重創,到清光緒十年衰落,經歷近800年,刻印書籍數以萬計。
  • 古書修復師變身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一幹就是10年刻了上千塊板子
    李振豪老師濟南,李振豪以前從事古書修復工作,現在轉行從事雕版印刷工作已經有10個年頭,在這10個年頭裡刻了上千塊板子。雕版印刷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如今這門傳承千年的老手藝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收藏的清代古版李振豪這10年期間收藏了60多塊清朝的雕版印刷的古板,非常感嘆古人技藝高超.
  • 「顯影中國」金溪木刻雕版印刷:百年積澱的墨韻書香
    曾經熙來攘往、車水馬龍的書鋪街,如今冷冷清清;曾經身懷絕技、刀法嫻熟的刻書匠,如今越來越少,這一傳統工藝也瀕臨消失……說起這些,金谿縣雕版印刷手工技藝傳承人許挺黯然神傷。新華網 楊益民攝贛版古籍在我國出版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金溪滸灣的雕版印刷久負盛名,曾是江西最大的印書中心,清代全國四大刻書中心(北京、武漢、滸灣、四堡)之一,長期飲譽全國刻書行業。
  • 「非遺零距離」青少年體驗活動之紙與墨的傳奇——雕版印刷
    揚州市圖書館 今天點擊藍字關注我們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揚州雕版印刷技藝精湛、獨特,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顆明珠。為豐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揚州市圖書館特邀非遺大師帶您體驗中國的傳統印刷技藝,共同循跡千年前的工藝之美。
  • 連城縣四堡鎮雕版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東南網龍巖12月19日訊(通訊員 鄒善水 鄒善衡)12月15日,連城縣四堡鎮舉行雕版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為四堡鎮非遺保護工作增添了一支生力軍。到會的50位會員代表通過了《籌備工作報告》《協會章程》等議程,民主選舉出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理事會成員與監亊長等監事會成員。
  • 探訪明清著名雕版印刷基地——福建連城四堡 (1/10)
    探訪明清著名雕版印刷基地 "← →"翻頁 福建省西部的連城縣四堡鎮,是一個偏僻的小山鄉,但是早在明清兩代,這個小山鄉卻以其赫赫有名的雕版印刷業聞名全國
  • 閩西四堡:鼎盛數百年的雕版印刷基地
    ,當年最多時共有書坊一百多家,鄉村中72%的鄉民從事雕版印刷,編印出來的書籍遠銷江南13個省150個縣及泰國、越南、印尼等南洋諸國,被譽為「東方雕版古鎮」,與北京、漢口和江西滸灣並列為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 第一個用雕版印刷《聖經》中文全譯本的人是誰?
    ▲西方傳教士入華當時的天主教士大都接受以傳統的中國雕版印刷,作為其傳教或宣傳知識的方法。這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部以中國木刻雕版印刷技藝印刷的《聖經》中文全譯本。▲第一本以木刻雕版印刷的聖經1811年1月7日,馬禮遜寫給倫敦傳教士董事們的信:今年9月,我把所譯的《使徒行傳》與希臘原文對照做了仔細的校對後,已經交給一個中國印刷工人予以改正。
  • 傳播事業突變性的進步,版業進入現代化——雕版印刷
    大家好,我是小編方冬香,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傳播事業突變性的進步,版業進入現代化——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像用紙張書寫一樣的對於傳播事業具有持續增長效益的突變性的進步。自從運用雕版印刷,整個中國的出版業進入了「現代化」。關於雕版印刷最早使用的時間恐怕永遠也難以推定了。因為它基本是先在民間「悄悄」的使用,見諸記載不知滯後了幾多時光。而所謂雕版,就是用陽文反刻塗上色彩印出來,又成了正字。雕者,刻也。中國人早就在使用這種技術,但用於批量的印製印刷品則是唐代的事情。
  • 雕版印刷並非起源於中原?|華文好書
    [摘要]雕版印刷並非起源於中原;盛傳的元代銅活字印刷技術,首創以及發達的,是韓國而非中國,元代金屬印刷技術是鉛鋅合金,其印刷質量和耐磨程度,並不低於銅活字。【編者按】騰訊·商報近期推出華文好書2016年12月榜單。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三、中國古代活字印刷01、刻活字簡單的說,就是將每一個文字雕刻成一枚方形的活字。這是其中種辦法,木活字基本是用這種工藝。北宋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再到木活字、銅活字的發明,再到轉輪排字法的應用成熟。為什麼直到明清時代廣泛使用的還是雕版印刷或者手抄本呢?
  • 清朝時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福建省四堡鄉
    四堡,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鄉,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的唯一倖存者,目前保存有最完整的古線裝書與雕版印刷工具。它現存100多處保存完整的古書坊,都建於明清時期,規模宏大,結構緊緻,實用性強,是典型的家族式書坊建築。
  •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卻敗給了雕版印刷術,其印刷量只有2%
    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比歐洲早400年,它需要把幾百個單獨的活字拼到一起,而且需要字與字之間嚴絲合縫,避免出現版面的不平。活字印刷術在北宋被發明出來後,也在不斷地發展的。明朝中期的活字印刷術已出現銅活字技術,由於是統一鑄模,要比木活字精度高很多。
  • 佛經版畫:中國雕版藝術的一朵奇葩(上)
    在中國雕版藝術發展史上,佛教的影響至為關鍵,雕版印刷術最早大量用於佛經佛畫的刻印,國內現存雕版印刷早期的產品,以佛教經像為多。這也印證了宗教宣傳的需要,是促使雕版印刷技術定型的首要動力。由於佛經版畫對於弘法傳教的重要功用,宋元以後迄明清,凡刻印佛經,幾乎沒有不附佛畫插圖的。
  • 敦煌密碼36 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物《金剛經》出自四川?
    這一行字刻在敦煌《金剛經》的卷尾,正是這幾個字讓中國乃至世界的雕版印刷歷史第一次有了確切日期,公元868年。卡特研究認為,這部雕版《金剛經》應該是在四川製作。今年78歲高齡的樊錦詩,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在成都敦煌大展期間在《關於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的講座中,對四川的讀者說:「這部《金剛經》是四川人做的,是為了父母做的雕版印刷,後來傳到我們敦煌。」在以雕版《金剛經》為代表的背後,是當時四川發達的雕版印刷活動。
  • 尋找人的精神故鄉:全球學者跨越時區,探討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印刷術作為中國貢獻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影響深遠。今天,除了中國,在日、韓、越等漢文化圈國家也保存了古代流傳下來的不少漢字雕版,在歐美世界,雕版印刷也自有其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