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方冬香,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傳播事業突變性的進步,版業進入現代化——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像用紙張書寫一樣的對於傳播事業具有持續增長效益的突變性的進步。自從運用雕版印刷,整個中國的出版業進入了「現代化」。關於雕版印刷最早使用的時間恐怕永遠也難以推定了。因為它基本是先在民間「悄悄」的使用,見諸記載不知滯後了幾多時光。而所謂雕版,就是用陽文反刻塗上色彩印出來,又成了正字。雕者,刻也。中國人早就在使用這種技術,但用於批量的印製印刷品則是唐代的事情。
上古的陶器上已有用陶印模在泥坯上壓印的符號,用「結構主義」的眼光來看,這與畢異的活字印刷已經同構了。戰國時的印璽也可以說是用玉或金做的活字。漢代流行佩帶一種用桃木刻成的三寸長的印,晉代的道士們用棗心木刻符印,北齊有篆書的木印,長1.2尺,寬2寸。所以,關於首用雕版的時間,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說等等。這種方法的進化是很漫長的。東漢末,已有在木板上刻、寫文字的情況。若用陽文反刻在木板上,並塗墨印在紙上,就是木板印刷了。常用梓木刻版,故開始印刷叫做「付梓」「梓行」。有些印刷史述傾向將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定在唐貞觀年間。這是既有印刷實物又有文獻記載的輔證的。如果不嫌斷在此時晚,則毫無問題了。宋原放的《中國出版史》排比了許多資料,結論是:7世紀到8世紀是民間創製期;9世紀初到10世紀初是文人接受期;10世紀以後是政府推廣期。也就是說,雕印術創於隋唐,廣於唐末,盛行於五代。
古人撰寫編輯書籍本無直接的經濟目的,寫是有感而發,抄是個人珍愛,漸漸撰寫者要求廣為流傳,抄寫變成了受僱傭的工作,於是邊抄書邊賣書的行業出現了。漢景帝時河間獻王以賞賜金帛為號召,在民間廣泛購求圖書,那時圖書已可以商品化,但似乎尚無專門的書肆,到了武帝時代,京師興太學,刺激了圖書的需求,官司均有手抄複製的專職人員,很快就有了以營銷為業的書肆。西漢揚雄說:「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王莽在長安擴建太學,「有博士弟子八萬人」,在太學附近有個「槐市」,每逢初一、十五,他們在槐林下集會,交換家鄉特產、樂器和書籍經傳,這種交換雖不是商業行為,但如果圖書不是商品很難這樣流通。《後漢書·王充傳》說他「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但是抄寫複製的圖書,成本高從而價格也高,已難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雕版印刷使印刷工作可以批員化了。唐「玄類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每歲五馱無餘」(《僧園逸錄》)。每歲五馱的數量是雕版的效率。唐代刻書的地點,可考者有長安、洛陽、越州、揚州、江東、江西,尤以益州成都最為發達。國內現存最早的唐印本是(陀羅尼神咒經),比倫敦所藏的鹹通本(金剛經)可能略早。越州、揚州雕印的元白詩,當時就賣到朝鮮,賣過辣價錢。揚州私刻曆書,遭到官府的禁斷。有人見到成都印書鋪印的多是陰陽雜記、佔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書,印的質量不是太好,但數量可觀,相當於今日之地攤書。讀者群是相當大的。唐代印製的除了圖書、佛像,還有紙牌、印紙等等。
雕版印刷傳播信息的威力,尤其是民間自行其是的市場行為,極大地普及了通俗文化,滿足了普通人家的知識渴求,真正發揮了面對多數人的傳播作用。卻也引起統治階級的不安,因為在集權體制中,社會發育了,國家就難以駕馭了。從中唐到宋一直奉行著限制著民間出版的政策。他們不想放開卻也管不住,便想辦法佔領出版陣地,以正壓邪,印製大量的儒家經典、工具書,使得「機械化」印刷時代全面到來。國營的印製品質員高、規模大,傳播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