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事業突變性的進步,版業進入現代化——雕版印刷

2020-12-13 冬天的雪方冬香

大家好,我是小編方冬香,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傳播事業突變性的進步,版業進入現代化——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像用紙張書寫一樣的對於傳播事業具有持續增長效益的突變性的進步。自從運用雕版印刷,整個中國的出版業進入了「現代化」。關於雕版印刷最早使用的時間恐怕永遠也難以推定了。因為它基本是先在民間「悄悄」的使用,見諸記載不知滯後了幾多時光。而所謂雕版,就是用陽文反刻塗上色彩印出來,又成了正字。雕者,刻也。中國人早就在使用這種技術,但用於批量的印製印刷品則是唐代的事情。

上古的陶器上已有用陶印模在泥坯上壓印的符號,用「結構主義」的眼光來看,這與畢異的活字印刷已經同構了。戰國時的印璽也可以說是用玉或金做的活字。漢代流行佩帶一種用桃木刻成的三寸長的印,晉代的道士們用棗心木刻符印,北齊有篆書的木印,長1.2尺,寬2寸。所以,關於首用雕版的時間,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說等等。這種方法的進化是很漫長的。東漢末,已有在木板上刻、寫文字的情況。若用陽文反刻在木板上,並塗墨印在紙上,就是木板印刷了。常用梓木刻版,故開始印刷叫做「付梓」「梓行」。有些印刷史述傾向將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定在唐貞觀年間。這是既有印刷實物又有文獻記載的輔證的。如果不嫌斷在此時晚,則毫無問題了。宋原放的《中國出版史》排比了許多資料,結論是:7世紀到8世紀是民間創製期;9世紀初到10世紀初是文人接受期;10世紀以後是政府推廣期。也就是說,雕印術創於隋唐,廣於唐末,盛行於五代。

古人撰寫編輯書籍本無直接的經濟目的,寫是有感而發,抄是個人珍愛,漸漸撰寫者要求廣為流傳,抄寫變成了受僱傭的工作,於是邊抄書邊賣書的行業出現了。漢景帝時河間獻王以賞賜金帛為號召,在民間廣泛購求圖書,那時圖書已可以商品化,但似乎尚無專門的書肆,到了武帝時代,京師興太學,刺激了圖書的需求,官司均有手抄複製的專職人員,很快就有了以營銷為業的書肆。西漢揚雄說:「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王莽在長安擴建太學,「有博士弟子八萬人」,在太學附近有個「槐市」,每逢初一、十五,他們在槐林下集會,交換家鄉特產、樂器和書籍經傳,這種交換雖不是商業行為,但如果圖書不是商品很難這樣流通。《後漢書·王充傳》說他「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但是抄寫複製的圖書,成本高從而價格也高,已難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雕版印刷使印刷工作可以批員化了。唐「玄類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每歲五馱無餘」(《僧園逸錄》)。每歲五馱的數量是雕版的效率。唐代刻書的地點,可考者有長安、洛陽、越州、揚州、江東、江西,尤以益州成都最為發達。國內現存最早的唐印本是(陀羅尼神咒經),比倫敦所藏的鹹通本(金剛經)可能略早。越州、揚州雕印的元白詩,當時就賣到朝鮮,賣過辣價錢。揚州私刻曆書,遭到官府的禁斷。有人見到成都印書鋪印的多是陰陽雜記、佔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書,印的質量不是太好,但數量可觀,相當於今日之地攤書。讀者群是相當大的。唐代印製的除了圖書、佛像,還有紙牌、印紙等等。

雕版印刷傳播信息的威力,尤其是民間自行其是的市場行為,極大地普及了通俗文化,滿足了普通人家的知識渴求,真正發揮了面對多數人的傳播作用。卻也引起統治階級的不安,因為在集權體制中,社會發育了,國家就難以駕馭了。從中唐到宋一直奉行著限制著民間出版的政策。他們不想放開卻也管不住,便想辦法佔領出版陣地,以正壓邪,印製大量的儒家經典、工具書,使得「機械化」印刷時代全面到來。國營的印製品質員高、規模大,傳播效果更為顯著。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印刷技藝——雕版印刷
    其中印刷術的發明,更是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最開始有紙的時候,人們是在書上手寫內容,十分麻煩,效率低下,但是自從有了雕版印刷技藝,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雕版印刷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年幼無知的時候,我以為雕版印刷就是把內容反刻在木板上,然後用像印泥一樣的東西印一下,然後按在紙上就能搞定。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帶你探秘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大傢伙兒可別小瞧了裝幀這一步,作為「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工藝收尾的一環,那必然也是「史詩級」的。我國最早的裝幀技術早在秦時「簡策」時期已經出現,後紙張發明再至「雕版印刷技術」的出現,裝幀技術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不但要考慮在閱讀、攜帶、保存時的使用價值,也要考慮書籍的藝術感染力,即審美價值。
  • 雕版印刷並非起源於中原?|華文好書
    [摘要]雕版印刷並非起源於中原;盛傳的元代銅活字印刷技術,首創以及發達的,是韓國而非中國,元代金屬印刷技術是鉛鋅合金,其印刷質量和耐磨程度,並不低於銅活字。【編者按】騰訊·商報近期推出華文好書2016年12月榜單。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
    印章太小,石頭也不易雕刻,人們改進使用木板後,便是「雕版印刷」了。大傢伙兒可別小瞧了裝幀這一步,作為「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工藝收尾的一環,那必然也是「史詩級」的。我國最早的裝幀技術早在秦時「簡策」時期已經出現,後紙張發明再至「雕版印刷技術」的出現,裝幀技術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不但要考慮在閱讀、攜帶、保存時的使用價值,也要考慮書籍的藝術感染力,即審美價值。
  • 閩西四堡:鼎盛數百年的雕版印刷基地
    ,當年最多時共有書坊一百多家,鄉村中72%的鄉民從事雕版印刷,編印出來的書籍遠銷江南13個省150個縣及泰國、越南、印尼等南洋諸國,被譽為「東方雕版古鎮」,與北京、漢口和江西滸灣並列為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 連城縣四堡鎮雕版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東南網龍巖12月19日訊(通訊員 鄒善水 鄒善衡)12月15日,連城縣四堡鎮舉行雕版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為四堡鎮非遺保護工作增添了一支生力軍。到會的50位會員代表通過了《籌備工作報告》《協會章程》等議程,民主選舉出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等理事會成員與監亊長等監事會成員。
  • 第一個用雕版印刷《聖經》中文全譯本的人是誰?
    1807年9月7日,馬禮遜進入廣州,因為不能夠合法地進入中國內地,所以滯留在廣州的十三洋行,在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一位領事的庇護下隱居,1年間隱居在廣州和澳門苦學中文。此後在華的25年裡,他在許多方面都有首創之功。
  • 清朝時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福建省四堡鄉
    四堡,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鄉,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的唯一倖存者,目前保存有最完整的古線裝書與雕版印刷工具。它現存100多處保存完整的古書坊,都建於明清時期,規模宏大,結構緊緻,實用性強,是典型的家族式書坊建築。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我們要公正地說,宋代是值得尊重的一個偉大時代,救助民眾、慈善、助學、積極做文化事業。北宋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再到木活字、銅活字的發明,再到轉輪排字法的應用成熟。為什麼直到明清時代廣泛使用的還是雕版印刷或者手抄本呢?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也是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天,我們不妨走進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感受中國雕版印刷的歷史發展和揚州傳統文化的迷人之處。
  • 敦煌密碼36 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物《金剛經》出自四川?
    這一行字刻在敦煌《金剛經》的卷尾,正是這幾個字讓中國乃至世界的雕版印刷歷史第一次有了確切日期,公元868年。卡特研究認為,這部雕版《金剛經》應該是在四川製作。今年78歲高齡的樊錦詩,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在成都敦煌大展期間在《關於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的講座中,對四川的讀者說:「這部《金剛經》是四川人做的,是為了父母做的雕版印刷,後來傳到我們敦煌。」在以雕版《金剛經》為代表的背後,是當時四川發達的雕版印刷活動。
  • 鉤沉|河北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寧晉縣的雕版印刷起步於北宋崇寧年間,金代初年達到高峰。改革開放後,寧晉縣印刷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寧晉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彩標印刷基地。全縣有資質的印刷企業160多家,成規模的有以印古籍善本和族譜為主的寧晉縣冀春印刷廠,有印表格、帳冊兼印書籍和報紙的寧晉縣現衛印刷廠等。
  • 尋找人的精神故鄉:全球學者跨越時區,探討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
    今天,除了中國,在日、韓、越等漢文化圈國家也保存了古代流傳下來的不少漢字雕版,在歐美世界,雕版印刷也自有其脈絡。 ,共有中、日、韓、越、法五國共九位學者擔任引言人,引出「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不同主題,與會代表和旁聽學人隔空對話,討論十分熱烈。
  • 福建古鎮四堡凋敝 曾是四大雕版印刷地之一(圖)
    第1頁: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全國兩會已然落下帷幕,但全國政協委員、新聞出版總署原副署長石峰在會上接受記者們採訪時的話語仍然餘音縈繞,他說,福建四堡這個明清時期我國最著名的雕版印刷基地
  • 探訪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鎮館之寶亮相(圖)
    圖為參觀者體驗雕版印刷。 崔佳明 攝  探訪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10餘萬片古代雕版為鎮館之寶  中新網南京8月26日電 (記者 崔佳明)26日,中新網記者走進古城揚州,探訪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館藏10餘萬片古代雕版為該館鎮館之寶。
  • 福建旅遊:在連城,探訪國內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雕版印刷文化遺址
    福建旅遊:在連城,探訪國內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雕版印刷文化遺址連城,地處福建西部,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擁有「中國優秀旅遊縣」的稱號,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和發祥地之一。除此之外,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明清時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其中之一就在連城四堡,並且是如今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雕版印刷文化遺址。四堡鄉,地處連城、長汀、清流、寧化四縣交界處,因而最初叫「四保」,寓意四縣都有保護之則,後來才改成「四堡」。
  • 「顯影中國」金溪木刻雕版印刷:百年積澱的墨韻書香
    曾經熙來攘往、車水馬龍的書鋪街,如今冷冷清清;曾經身懷絕技、刀法嫻熟的刻書匠,如今越來越少,這一傳統工藝也瀕臨消失……說起這些,金谿縣雕版印刷手工技藝傳承人許挺黯然神傷。新華網 楊益民攝贛版古籍在我國出版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金溪滸灣的雕版印刷久負盛名,曾是江西最大的印書中心,清代全國四大刻書中心(北京、武漢、滸灣、四堡)之一,長期飲譽全國刻書行業。
  • 探訪明清著名雕版印刷基地——福建連城四堡 (1/10)
    探訪明清著名雕版印刷基地 "← →"翻頁 福建省西部的連城縣四堡鎮,是一個偏僻的小山鄉,但是早在明清兩代,這個小山鄉卻以其赫赫有名的雕版印刷業聞名全國
  • 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隨著宋代雕版印刷技術有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同時大量的印刷品的出現,原先的裝幀形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使用起來帶來了不便。
  •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卻敗給了雕版印刷術,其印刷量只有2%
    到了清代活字印刷的技術就更加成熟了,康乾用大套銅活字,印製了《古今圖書集成》,共計1000卷。乾隆用棗木活字印製了《武英殿聚珍叢書》,全書共計134種,這兩個在當時都屬於大工程。皇家都在使用,說明技術還是比較成熟的。理論上活字印刷術操作靈活、成本低廉,但實際上,通過活字印刷的書籍只佔書籍總量的2%,大部分書籍還是通過雕版和手抄來完成的。活字印刷術處於一種被被邊緣化的感覺,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