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且富有創意的表情符號,因為能簡便地表達人們在文本交流時的情感,而大受歡迎,並風行整個網際網路及行動網路,發展出了為數眾多、風格各異的版本。如果以1963年美國商業藝術家哈維·鮑爾創作出著名的「笑臉符」算起,表情符號剛好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它的成長見證了人類資訊時代的發展。讓我們來例數一下是表情符號發展史上幾個重要的時刻。
林肯總統發明表情符號?
關於表情符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最早是1862年,《紐約時報》刊登的林肯總統演講稿中出現了「;)」符號。關於此符號究竟是一張眨眼的笑臉,還是排版中出現的錯誤,後來引發了不小的爭論。大部分證據表明,這其實是個錯誤而已。《紐約時報》排版工人讓林肯總統稀裡糊塗地成了表情符號「鼻祖」。
在所有表情符號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然就是「兩點一弧」組成的笑臉符了。它幾乎已經是表情符號的代名詞,並成為後來表情符號設計的藍本,深刻地影響了美國文化。
笑臉符的使用始於1963年,美國商業藝術家哈維·鮑爾受邀為一家保險公司設計Logo,以鼓舞員工士氣。鮑爾只用了不到10分鐘時間,就勾勒出了一張黃色的圓臉,臉上有2隻黑眼睛與1張大大的微笑的嘴。他的設計獲得了公司的認可,在整個60年代,這一設計被印在了成千上萬隻徽章上,被公司的推銷員與客戶攜帶。鮑爾只收到了45美元的報酬,之後就再沒有從自己的設計中賺到一分錢。
不過,笑臉符的真正流行還是要歸功於之後來自費城的兩兄弟莫雷·斯班與伯納德·斯班的商業化推動。70年代初,兄弟倆看到了笑臉符巨大的市場潛力,開始大量生產並售賣一系列的笑臉符產品,包括徽章、保險槓貼紙、儲蓄罐與鑰匙扣。他們的產品受歡迎程度令人震驚,到1973年,斯班兄弟賣出了1200多萬隻徽章,營業額達150萬美元,兄弟倆也成了知名的「笑臉兄弟」。
先有笑臉符,再有網絡
需要指出的是,其實是先有笑臉符,再有網絡的。
笑臉符出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網際網路都處在雛形階段,因此並未在網上產生什麼影響。直到198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網絡論壇上第一次輸入「:-)」代表笑臉,表情符才逐漸流行於論壇並推及整個網絡世界。
法爾曼注意到,當時論壇交流是用純文本的方式處理口語化的問題,言語之中往往會夾雜著討論者的情緒。在論壇發貼時,如果使用帶諷刺性的言語,容易引發激烈的口水戰,這會湮沒原來話題的主線,令原本可以優雅安靜的討論變成一場市井對罵。這時如果用「:-)」這樣的幽默字符代表直白的詞語,減弱冒犯的意味,就能大大減少衝突。
法爾曼同時建議,用「:-(」來表示「待考慮」。但始料未及的是,它迅速成為表達不滿、沮喪及憤怒的標記。也許這種情緒在網上太過普遍了,網民們急需一種通用的表達方式,法爾曼的建議如同雪中送炭。
風行網絡世界
當網際網路及手機逐漸普及開來後,表情符號也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勢蔓延整個通訊世界。上世紀90年代初,微笑符手機版開始頻繁地在日本手機上出現,背後原因可能是有些複雜的日文很難在手機上書寫,用表情符號表達更為簡捷。這一趨勢被移動運營商注意到,1999年2月,日本主要移動運營商之一的NTT多科莫公司推出了表情符號系統,用戶只需簡單的操作就能打出圖形化的表情符號。之後,其他移動運營商也迅速跟進。
表情符號的複雜化、系統化趨勢也出現在網絡世界。1997年5月,美國在線(AOL)發布的即時通訊軟體AOL Instant Messenger能自動將微笑符轉換為圖形笑臉符號,並包含其他一些表情。後來發布的即時通訊軟體如ICQ、Yahoo! Messenger、MSN Messenger也紛紛推出類似的表情庫,於是才有了今天我們用即時通訊軟體聊天時經常用到的表情。
表情符號返樸歸真
到今天,表情符號已經發展到了黃金期,各大流行的郵箱、論壇、即時通訊軟體都提供風格各異的表情符號系統,有些還有三維圖形、動畫版表情。
今年2月,美國人弗雷德·班奈森甚至根據小說《白鯨記》創作出了表情符號版《白鯨記》一書,該書還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成為首部被收錄的表情符號作品。
但事情不總是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行。表情符號似乎有萎縮之態,例如iPhone簡訊功能並不自動支持表情符號圖形,Gmail Chat功能的默認表情符號設置是一些基於文本的簡單動畫。這讓人不禁懷疑,難道在走過半個世紀之後,表情符號已經淪落為俗套的玩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