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還學於民」,一生「志在富民」

2020-12-04 中工網

劉豪興

費孝通一生「志在富民」,也就是還學問於人民。他踐行了「科學的價值在於真正為人類服務」

他總是不忘故鄉的恩賜,在《吳江的昨天、今天、明天》一文的開篇就言道:「初訪江村是我一生學術道路上值得紀念的裡程界標。從這裡開始,我一直在這一方家鄉的土地上吸收我生命的滋養,受用了一生……」

「我的祖祖輩輩在家鄉育養了我,我雖則已由老而衰,但我沒有忘記家鄉,有生之日總想為家鄉這片土地多加上一點肥料,能長出比我這一代更有出息的子子孫孫……」

今年是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回溯費先生的一生,他的學習、工作、學術和生命深深紮根在祖國大地,將勞動、生命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彰顯著深厚的鄉土情懷。

從實求知,志在富民

江蘇吳江開弦弓村(江村)是費孝通的成名之地。1923年春,他的姐姐費達生和江蘇女子蠶業學校推广部的同事在校長鄭闢疆帶領下,在開弦弓村進行「土種革命」,指導科學養蠶和繅絲,獲得好收成,農戶增加了收入。隨後,費達生將機械引入農村,創辦開弦弓村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破天荒地改變了傳統農村的經濟結構,造就了一個中國農村「掙工資階層」。

費孝通關注姐姐的為農事業,1933年10月和1934年5月,以費達生名義發表了《我們在農村建設事業中的經驗》和《復興絲業的先聲》等文章,總結科技下鄉和工業下鄉的實踐經驗,開啟了探尋農業社會跳躍工業社會,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矛盾,發展鄉村工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

1936年夏天,他在姐姐費達生的安排下,利用去英國留學前的餘暇到吳江開弦弓村養傷,並自覺地跨越「文野之別」,在自己熟悉的農村社區,對「自己的人民」進行了近兩個月的實地調查。像大瑤山調查《桂行通訊》那樣撰寫《江村通訊》7篇,在《北京晨報》、天津《益世報·社會研究》和《宇宙旬刊》上發表,給這個長江流域的開弦弓村取了「江村」學名,使之成名於世界。

在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師從人類學大師馬林諾斯基,學習功能主義理論和方法,採用江村調查資料完成博士論文:Peasant Life in China: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中國農民的生活:一個長江流域鄉村生活的田野研究》,扉頁中文名為《江村經濟》),1939年在英國出版,1986年中文版《江村經濟》始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馬林諾斯基在序中給予高度評價:「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中國農民的生活》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馬林諾斯基接著寫道:「作者並不是一個外來人,在異國的土地上獵奇而寫作的;本書的內容包含著一個公民對自己的人民進行觀察的結果。如果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的話,那麼,一個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類學當然是最艱巨的,同樣,這也是一個實地調查工作者的最珍貴的成就……此書的某些段落確實可以被看作是應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憲章。」

費孝通這一跨越「文野之別」的學術成就開拓了社會人類學的新方向,從西方人類學家傳統的異域田野調查轉向東方文明、本鄉本土的田野調查。費孝通的新見之所以被導師認可和誇讚,是適逢其時地實現了西方人類學家想做而未實踐的變革。

《中國農民的生活》(《江村經濟》)一書,被西方許多大學列為社會學人類學的參考書;費孝通之後,人類學家改變過去固守異域研究的範式,研究文明民族,或研究自己的人民日漸增多。

費孝通多次說《江村經濟》是他學術研究的起點、界標,這不僅是他社區研究的學術方向,而且他一生研究的諸多課題在這裡都已孕育。他沒有想到,日後是否有機會重返故鄉,進行追蹤調查。他依依不捨地在《江村通訊·離鄉》篇寫道:「我離了我已發生了親密感情的一村人民,將遠遠地離開了,我只覺得我失去了一個寶貴的『知識的源泉』,一片亟待開墾的原野。」這種鄉土情懷的根已深深地扎在開弦弓的土地上,只要氣候適宜即會發芽,繼續開花結果。

抗日戰爭時期,江村淪陷,音信斷絕。新中國成立後,費孝通常常想去看望江村鄉親,但事與願違,一直沒有去成。1957年春天,毛澤東主席號召知識分子「下馬看花」,他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幫助下,和姐姐費達生(時為江蘇省人大代表)回到這個熟悉的村莊,鄉親們如兄弟姐妹一般歡迎姐弟倆,使他們「感動得眼睛發酸」。在濃濃的鄉情氛圍中,費孝通追蹤調查20天後返京,調查組的其他同志繼續調查。

是年6月,《新觀察》第11、12期連載他的《重訪江村》,在按語中說:「本文作者21年前訪問江蘇吳江縣震澤區開弦弓村,著有《中國農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經濟》)一書,在英國出版。此次重到該村視察,看到這個村子21年來人民翻天覆地的變化,深為感動,並對當前農民生活進行詳細調查,提出了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的辦法。」當時《人民日報》和《文匯報》等也報導了費孝通重訪江村的消息,也有類似的評價,可以說是媒體的一種共識。

費孝通在對比中,看到了江村從人剝削人的社會變成了一個沒有剝削的社會。「這個巨大的變化一定會帶來繁榮幸福的生活,受過這幾年來現實教育的人,是絕不會有絲毫懷疑的。」接著說:「在我們中國,現在已經不是選擇哪條道路的問題了,而是怎樣更順利的在這條大家已經選擇定了的道路上前進。問題這樣提出來,就要求我們去觀察在這條道路上還有什麼障礙,和怎樣消除這些障礙。只看見障礙而不看見道路是不對的,但是只看見道路而不注意障礙也是不對的。」道路,即方向,障礙,即問題,二者是辯證的。只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才能直面並做出科學解釋,引導社會前進。

費孝通「志在富民」,認為農業地區發展鄉村工業適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在百家爭鳴的今天,我有了勇氣」,再度提出多種經營,發展副業和鄉村工業的建議,「誠懇地要求領導上能注意這個問題」。當時吳江縣人民委員會在向上級匯報費孝通這些建議時,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可是,第三篇文字尚未及發表,反右派運動開始了,費孝通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政治打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社會科學的春天來了,費孝通獲得了第二次學術生命。他受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喬木的委託,主持社會學的恢復重建工作。1981年10月,費孝通三訪江村,邁開了行行重行行的新步伐。如同第二次重訪江村時一樣,78歲的姐姐費達生陪同他「回鄉探親」,鄉親們無比熱情地歡迎他們。

費孝通通過調查,發現開弦弓村近半個世紀所經歷的道路基本上是和中國的其他農村一致的,但也有它的特點。近幾年,開弦弓村的農、副、工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工業下鄉,鄉村工業比重愈來愈大,由此農民收入迅速翻倍。費孝通幾十年前發展鄉土工業的主張在這裡普遍施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而從事工業和手工業等,農民生活好了起來。他高興地說:「我覺得特別興奮的是在這裡看到了我幾十年前所想像的目標已在現實中出現,而且為今後中國經濟的特點顯露了苗頭。」

人生易老,世事滄桑,耳聞目睹江村的急速變化,費孝通心頭有無限的感慨。3個月後,他四訪江村,在用社隊工業利潤蓋起的荷花灣大隊部樓上,分別為開弦弓大隊書贈賀知章《回鄉偶書》,為荷花灣大隊書贈李紳《憫農(鋤禾日當午)》,表達他對故鄉的緬懷和隱喻久客他鄉的事實,以及對勞動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的告誡。

費孝通第二次學術生命的實地調查,又從開弦弓村起步,這是歷史的契合。「從實求知」,在開弦弓村這片原野上,他耕耘了近70年,將發展鄉村工業、發展小城鎮、增加農民收入等富民思想引向深入,不斷擴展,為國家繁榮和人民富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江村經濟》是一本開弦弓村的「鄉土志」

1980年6月23日,費孝通參加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召開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座談會,他在發言中提到要還兩筆老帳,寫兩本書的任務。一是他1957年許下的願——寫一本《新江村經濟》,想再到江村調查一次,為後代留下一本關於這個村子在半個世紀裡變化的忠實記錄。第二筆帳是欠前妻的,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她的夙願,寫出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瑤山社會結構方面的書。

前者是他在英國皇家人類學會1981年赫胥黎紀念會上演講時宣布的,希望在江村調查50周年時,將一本江村經濟的續篇送到「在座的朋友們的手上」。為此,他組織江村50年調查組開展調查,直接指導。我是成員之一。因我們沒有盡責,未能實現他晚年的最大心願,協助寫出《江村經濟》的續篇《江村五十年》,失信於世界學界,留下了社會學發展史上的最大歷史遺憾。我每每想起,都十分愧疚。

費孝通從小常在父親費璞安的書房翻看方志類書籍,似懂非懂。在吳江第一初級小學讀書時,特別喜歡聽校長沈叔明(辛亥革命後改名沈天民)的「鄉土志」課程。沈叔明家裡很清苦,冬天棉衣總不夠,但對他的學生非常好。費孝通感同身受,深情地回憶:「我很敬重他,不怕他。他不像有些老師那樣老是背著臉流露著討厭我們這些孩子似的神情。他會拍拍我的小腦袋,微微帶著笑容問我一陣身體可好些了?原因是我這些年常常生病請假,大概在他的眼中我一直是個怪可憐的病娃娃。他對我的關心撫慰使我感到親切溫存,每一想起還是音容宛在。」

沈叔明的《鄉土志》課程,自己編寫,自己講授,教育學生愛國、愛鄉土、愛哺育自己成長的地方;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歷史風情,不要做一個沒有故鄉的人,到處流浪。費孝通回憶說:「他在課堂上講給我們聽的,都是些有關我們熟悉的地方,想知道的知識。他講到許多有關我們常去玩耍的垂虹橋和鱸鄉亭的故事。至今我們每每想起『松江鱸魚肥』這句詩時,這些橋亭的畫面仍悠然在目,使我心曠神怡;同時浮現著沈校長那種搖頭吟誦的神態,更引人鄉思難收。」

「鄉土志」是地方志的一種,也記載著各地方地理、歷史、名勝、人物和風俗,等等。「鄉土志」和地方志的知識和文化精神,深刻地影響著費孝通的人生志向和學術道路。他認為,他日後寫下的各地社會調查也應歸功於沈叔明校長「鄉土志」課程的啟發。

他的學士論文《親迎婚俗之研究》(1933年)就是運用全國170餘種縣誌、州志的有關婚姻風俗的記載做資料完成的。他在《鄉土教材和社會調查》中說,他的「《江村經濟》,實際上是一本開弦弓村的鄉土志。」如是,他的《江村經濟》是很有創造性的現代「鄉土志」,自成一體。

由此,我理解費孝通1992年題寫的「修志讀志用方志,識鄉愛鄉建家鄉」的深遠意義,感悟1997年1月和2002年4月他兩次叮囑我負責編纂《開弦弓村志》,是他《江村經濟》續編的一種寄託。2010年,當時的吳江市人民政府將編纂《開弦弓村志》列入紀念費孝通誕辰100周年項目,開弦弓村村民委員會成立《開弦弓村志》編纂小組,聘請我任主編主持編纂工作。經過5個春秋的共同努力,得以出版發行。實現費孝通編纂《開弦弓村志》的夙願,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一種責任。

相關焦點

  • 他是著名社會學家,提倡「美美與共」十六字箴言,一生志在富民
    他是著名社會學家,提倡「美美與共」十六字箴言,一生志在富民 黨外精英
  • 「富民教民」是孔子治國理政總綱 散見於《論語》
    細讀《論語》我們發現,「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惡」的思想應是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是我們理解其整個思想架構的鎖鑰。以下我們將圍繞這個總綱,試勾勒出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全貌。  讀《論語》,孔子告訴我們,為政者要實現「富民教民」的治理目標,最主要的是要能夠做到「尊五美屏四惡」。據載: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 惠民樂民育民富民 手持「四寶」省文化廳著力建設文化民生
    惠民樂民育民富民 手持「四寶」省文化廳著力建設文化民生 成都市文家社區中心。以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工程為抓手,著力推進文化民生建設。文化惠民五級網絡構建十五分鐘文化圈    出門走5分鐘,彭州市新興鎮陽坪村村民張志民就來到村裡的文化活動室。而到鎮上的綜合文化站,張志民只需要花15分鐘時間。    和張志民一樣,四川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只需要5至15分鐘,就能便捷地享受到各種文化服務。
  • 中國史:梁廷枏擔任《粵海關志》的總纂,還強調「以民制夷」
    他的父親在嶺南頗負文名,治漢學,酷愛藏書,由於很早就去世,留給他的除了豐富的藏書以外,沒有更多的財產,因而他的童年時代家境並不寬裕。梁廷枏從小喜愛讀書,長大後承緒父親的治學傳統,走上了以搜輯舊聞、考訂史料、究索名物為主要內容的漢學研究道路。二十二歲時,他的第一部著作《金石稱例》問世。此後,他幾乎每年都要撰寫並刊印一部著述。
  • 《項脊軒志》:深深情淺淺說
    《項脊軒志》並非一次成文,16年後他檢閱舊稿,又補記了一段紀念亡妻的文字。而補記時,他還未中舉。沒有資料表明他對舊稿做了修改,但筆者極度相信「瞻顧舊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是在他33歲上做了改動的一句。因為裡面包含的沉沉失落與深重感喟絕非未經滄海的18歲青年所能感受與生發的。
  • 宋朝富民在鄉村職役轉變中有何作用?
    同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買賣趨頻繁,特別是宋朝自一開始就「田制不立」,使得一部分民戶因由財富力量而起,成為鄉村社會中的一股新興力量,這就是林文勵先生提出的「富民階層」,他們和那些權勢階層一道共同構成了鄉村社會力量的主體。
  • 走深惠民安民富民之路 南京市陽光惠民官方網站正式推出
    按照「制度化+信息化+公開化」工作路徑,陽光惠民監管系統秉承公開、透明的監管理念,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系統建設各個環節,致力在「惠民、安民、富民」上下功夫,求實效。資金富民 精準審計疏通「經濟活水」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創新名城建設,南京市多措並舉,通過政策驅動、載體推動、服務促動等措施,全面加大創業資金扶持力度,鼓勵支持就業創業。今年,全市預算安排3000萬元作為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資助資金,旨在為南京創新創業青年打通融資難、門檻高的「痛點」。
  •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2017年03月27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心耕T中  中國古代哲人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須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習近平主席2015年11月18日在菲律賓馬尼拉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時的主旨演講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出自《管子·治國》。管子,就是管仲,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子》一書,現存76篇,是戰國時人根據管子的言論和事跡編輯而成。在該書中,管子提出了一系列富民安民之策。首先,他強調「知予之為取,政之寶也。」
  • 從「惠民便民」到「富民興民」
    本報記者 馮瑤 通訊員 王濛 潘在怡人行廣州分行立足廣東實際,積極踐行「支付為民」理念,組織引導金融機構將支付服務嵌入農民生活、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推動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從早期的惠民便民工程發展為現在的富民興民工程,成功探索廣東農村支付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
  • 李商隱:困頓不得志的一生,情路坎坷,一直在錯過
    李商隱:捲入「牛李黨爭」,一生困頓不得志李商隱是河南人。他的祖籍是懷州河內,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沁陽市,出生地是鄭州滎陽,也就是現在的滎陽市。詩歌寫得非常好,和杜牧合稱為「小李杜」,能和杜甫媲美,可見其詩歌的造詣之深,同時也說明其詩歌受到世人的認可。
  • 蘇軾波折的一生:以民為本,風流灑脫,一生總結「黃州惠州儋州」
    這可以說是他對自己這輾轉一生的總結,早期他雖然遭受王安石變法帶來的爭戰侵害,但他並不執著於此,只把它作為奔波人生中的其中一部分。以民為本,逆風上書蘇軾本身在詩詞文章方面有極高的天賦造詣,在嘉佑二年時期蘇軾的詩詞文章就在汴京城內相當有名。
  • 長春雙陽:鹿業富民三部曲
    長春雙陽區梅花鹿養殖雖然歷史由來已久,而養鹿產業真正回歸惠及於民的是改革開放一直到今天,梅花鹿養殖因此成為長春雙陽區強區富民支柱產業。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正當梅花鹿養殖產業一度唱衰,為保住這項富民產業,長春雙陽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至此,為梅花鹿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
  • 重民本 民本思想光耀古今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民本與民主是相通的。作為中國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民本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發光。民本思想 源遠流長民本,就是以民為本。據古文《尚書》記載,夏啟之後,太康即位。太康無視祖訓,驕奢淫逸,終至失國。
  • 在愛情中,深情指數最高的3星座,深情且專一,一生只愛一個人
    但有的人對愛情就極為深情,深情指數也是相當高,對感情相當專一,他們的一生也是只想去愛一個人。對於十二星座來說,這三個星座就是如此,非常深情。下面,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三個星座。天蠍座天蠍座的人對感情實際很謹慎小心,他們內心相當敏感,特別是在感情上,不會輕易去開始一段感情,更不會隨便愛上一個人。
  • 一旦相愛過,這一生都會記得你的星座,太深情了
    愛情中有太多事情說不清,也許有人一愛便是一生。簡答來說,只要真的愛過,哪怕彼此分開了也能將你放到記憶中而不是徹底遺忘。儘管有人與舊愛分開,時常想起過去那些甜蜜的瞬間,快樂的也好,痛苦的也罷,都會成為記憶中最美的念想。一旦相愛過,這一生都會記得你的雙魚座、巨蟹座、天秤座,就是如此深情的代表。
  • 李商隱:一生寫盡最深情的詩句,內心卻一直想光耀門庭
    我們不盡在心中感嘆,寫出最美無題詩的李商隱最是深情,那麼在李商隱的一生中,除了深情他還有什麼執念呢?李商隱的家室其實不簡單。很多人說他家室清貧,其實祖上也曾有過輝煌的底蘊。李家的遠祖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第八子李翻,李翻的二哥李歆則是唐王朝皇室的遠祖,雖然關係看似很遠,但李家畢竟與皇帝同宗別派,都是武昭王的後裔。
  • 羅江:川劇樂民川菜富民
    羅江:川劇樂民川菜富民
  • 《周易.屯》丨磐桓,志行正也/世界初生,心物一元,入定的境界
    像是說:雖然盤桓,志行也,以貴賤,大得民也。屯初、盤桓、初心一動,宇宙爆炸,世界誕生,奠定了萬物的基礎,神靈化氣、氣迴旋,萬物皆始於此。屯田是生命的種子,發乎初心一念,如諸佛誓言,是世界之源起,初九盤桓,即諸佛發心,決定了時間的長短和空間的廣博,這叫做盤桓、利居貞、利建侯。志者,士之心,神凝氣於心,靜而不動。
  • 致敬,首個警察節丨立一志、忠一生!
    趁著交接班的空檔打個盹兒,還沒來得及抖落身上的「硝煙」,還沒來得及脫下溼透的「戰袍」,還沒來得及調整舒服的「睡姿」,他們便東倒西歪,進入了短暫的夢鄉。 他們的床鋪是執勤的車輛、是臨時的床板、是身下的板凳、是工作的案頭……他們的睡姿不舒服、不講究,可在我們眼裡,他們睡著的樣子真美!
  • 孟子論民貴君輕,為何又說「社稷次之」?
    儒學乃為己之學,學儒學,是要成就德性做君子的。內心卑賤的人,即使擁有巨大權勢,富有四海,作威作福,發號施令,但與高貴的儒學格格不入,學儒學再怎麼用功,也是學不進去的。像朱元璋這類人,怎麼能讀懂《孟子》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