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17年《聲城•民樂》迎春音樂會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一樓大廳舉行,這是展館繼2016年迎新交響樂活動之後的又一新年樂章,現場座無虛席。當上海茉莉花民族樂團謝幕時,觀眾掌聲經久不息。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館長杭燕記得,兩年前提出每年策劃舉辦一場新年音樂會的時候,曾遭到不少質疑:「誰會到這裡來聽音樂?」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坐落在人民廣場,與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相距不遠,和浦東的東方藝術中心遙相呼應。她自己也有些擔心,但是和2016年迎新交響樂活動一樣,最後演出效果超出預期。
「這是成功的第一步。」杭燕說。
音樂會上,主持人與觀眾頻繁互動,場面溫馨
《聲城•民樂》:樂團與市民互動頻頻
與專業場館的演出不同,《聲城•民樂》顯得活潑親民很多。一曲竹笛演奏的《青花瓷》片段引得觀眾拍手稱奇,嗩吶「說話」奏出詼諧的新春祝語讓人忍俊不禁,揚琴悠揚演奏的《同一首歌》引得不少人淺吟低唱,中阮彈奏的聖誕經典《Jingle Bells》讓年幼的孩子興奮地跟唱。一場演出,樂團與觀眾的互動頻頻,場面溫馨。
前來「拜師學藝」的吳楊在觀眾席上安靜地聽著,椅座下擺放著琴盒。她在小學時學過二胡,直到近期才重新拾起這門手藝。等演出結束,她要找個機會和樂團的老師請教。」在她看來,演出雖然很「接地氣」,但是每一位演出者都非常專業。
「互動之餘,曲目編排更花心思。」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茉莉花藝術團主管、上海茉莉花民族樂團常任指揮吳堅指出,11首曲目既有《花好月圓》、《春節序曲》等逢年過節必備歌曲,還有改編版《梁祝》、《瑤族舞曲》等耳熟能詳的歌曲。此外,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結束曲《拉德斯基進行曲》也被移植成民樂演奏,現場外賓無不鼓掌喝彩。
公益演出:架接與市民共同的橋梁
演奏江南絲竹《行街》的三弦手已有77歲高齡。和他一樣,現場有不少二胡手、大提琴手已經邁入中老年,但依然活躍在舞臺上。
「這是愛樂者的聚會。」吳堅說。茉莉花民族樂團是擁有67年歷史的非職業成人樂團,成員包括退休的專業演奏者、經過專業音樂訓練的音樂教師,以及企事業單位中熱愛民樂的普通員工,每周二自發組織排練,並活躍在基層為市民義務演出。《聲城•民樂》是茉莉花民族樂團第一次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舉辦的主題性大型專場演出。但這一場演出,除了基本交通補貼,不收取其它任何演出費用。「市民只需提前預約就可以免費獲得音樂會門票。」一名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工作人員說。
音樂會現場
在杭燕看來,民間樂團才是城市主題音樂會架起與市民溝通的橋梁。這些來自上海各行各業愛樂者的熱情,恰恰是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選中他們的原因。2016年,展館第一場新年音樂會是由著名音樂家沈傳薪為首的老年公益交響樂團演奏,反響熱烈。「明年我們將組建一支具備藝術特長的市民志願者團隊,請指揮家組織培訓,讓普通市民也可以登上這個舞臺為公眾演出。並通過幾年努力,打造出自有品牌。」杭燕說。
展館價值:讓市民認同這座城市
「音樂屬於大眾。」杭燕認為,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作為公益展館,既要給觀眾提供一個不用負擔費用就可以享受音樂的公共空間,還要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施展才藝、為公眾演出的舞臺,進而填補專業音樂場館覆蓋群體的空白。
新年音樂會是上海城市規劃館轉型發展、理念更新的又一舉措。接待過各國政要、政府官員的專業展館,如今想要獲得更多市民的認同。「作為城市主題專業展館,我們要給市民提供平臺,讓他們可以圍繞任何城市話題進行溝通交流,感知城市規劃在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影響」。
然而作為專業性展館,每年30萬人次的客流量相較於「網紅」上海自然博物館單日1萬人次的客流量來說,略顯單薄。展館「高大上」和「專業」已經成為市民們的固有印象,近年來展館舉辦了不少「有腔調」的藝術展、講座和論壇,但是難以在市民中產生規模影響。
「現在我們要先讓市民走進來」。杭燕認為,音樂會就是這樣一次「讓市民走進展館」的機遇。演出結束後,兩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媽媽帶著孩子參觀起一樓展廳的模型。67歲的童先生受邀參加音樂會,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舉辦的攝影比賽中,他拍攝的城市照片獲得榮譽,這是他第一次來展示館,覺得開心又自豪。
「無論是音樂還是規劃,上海海納百川的精神、包容性的文化要在這裡被市民感知到。這是公益展館的價值所在。」杭燕說。
(編輯郵箱:shgcggkj@126.com)題圖來源: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提供 圖片編輯:周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