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炒飯
龜苓膏
碗仔翅
菠蘿包
鮑魚炒飯無鮑魚 龜苓膏裡沒有龜 香港菜名有點兒吹?
近日,香港一家餐廳因在鮑魚炒飯裡用螺肉片充當鮑魚,被裁定違反《商品說明條例》而遭到罰款5000港元。
據報導,去年8月,市民黎先生到位於葵湧新葵興廣場的茗苑宴會廳購買一碟價值88元的鮑魚福建炒飯,然而發現這碟炒飯內並沒有鮑魚,與餐牌上顯示的名稱不符,故向海關舉報。後海關職員派員喬裝顧客,購買一碟「鮑魚福建炒飯」,並將樣本交由政府化驗所化驗,結果顯示,該碟炒飯內沒有任何含有鮑魚的食材,故酒樓出售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食品。
酒樓後來以書面承認,炒飯內所用的是螺肉,而非鮑魚,酒樓代表在庭上求情時表示,為了「省錢」,加上公司對條例認識膚淺,故觸犯到條例。
仿鮑食品?大家習以為常
其實用螺肉扮鮑魚的做法,並不是這家餐廳獨有,而是長期以來香港餐飲業頗為流行的做法,坊間還有各種仿鮑片以及鮑汁產品。
香港人愛吃海鮮,鮑魚又是海鮮當中「富貴」的代表,在並不富裕的年代,很多香港家庭往往只能在逢年過節時才有機會吃到鮑魚,故平日裡多數是尋找口感以及味道相近的替代品,令菜餚顯得更金貴,實為「充滿生活智慧的窮人恩物」。
在香港,大到豪華酒店,小到路邊大排檔,經常可以見到各種用仿鮑魚以及鮑片所製成的菜餚,如近年茶餐廳熱賣的仿鮑絲火腿通粉,還有以貴妃鮑片為名的炒飯等菜式,所謂的仿鮑片,並沒有一丁點鮑魚的成分,而是魷魚,加入調味料製成的,長期以來市民也都習以為常,並未覺得不妥。
真鮑假鮑?必須講講清楚
但隨著《商品說明條例》2013年落實修定,是「鮑魚」還是「仿鮑魚」都要講得清清楚楚。根據《條例》,任何人在經營過程中供應已應用虛假商品說明的貨品,或將有虛假商品說明的貨品作出售用途,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港幣50萬元及監禁5年。
例如翠華茶餐廳曾經熱賣的「鮑魚火腿絲湯通粉餐」,曾經要以「粟米火腿片通粉」代替,後來改名為「仿鮑火腿通粉」。不過大家樂連鎖快餐廳2015年推出的「貴妃鮑片雞粒炒飯」亦曾引起爭議,當時炒飯加一杯凍飲售32港元,但原來所謂的貴妃鮑片,其實是仿鮑食品,成分包括魷魚及鮑魚味醬汁,最後大家樂亦有在廣告內清楚寫明。
此次的假鮑魚真螺肉炒飯,也是因為觸犯《商品說明條例》,餐牌涉虛假說明,「貨不對版」,被罰款5000港元。針對此事件,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多年來部分業內人士用螺片當鮑魚炒飯, 可能因為鮑魚貴, 88元不是一定做不到, 要視乎用多少、酒樓的地點、租金及鮑魚產地等決定。他舉例,大連三十多頭的新鮮鮑,按罐頭賣,只是20元一隻, 商說條例沒講明要加多少只鮑魚, 只放一兩粒也無違例。」黃家和又稱:「很多時是習慣了, 業界不覺有問題, 這次案例可讓業界警惕, 促特區政府發表清晰指引, 也希望政府多點宣傳。」
龜苓膏中沒龜?貨不對版
說到「貨不對版」,不得不提曾經轟動一時的「海天堂龜苓膏沒有龜」這一案例。
2013年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抽驗市面四個品牌的龜苓膏,發現海天堂其中一個樣本的龜苓膏中,完全沒有龜板成分,其餘兩個樣本只含極微量,學者形容「和吃涼粉沒有區別」,也沒有滋陰功效。
海天堂稱出售的龜苓膏以新鮮龜製作,不能以測試幹龜板的方法作比較。但負責化驗的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張漢揚教授反駁,鮮龜板與幹龜板結構和成分一樣,即使海天堂用原只鮮龜,亦不影響化驗結果。後來海關發現,抽檢龜苓膏中有龜的DNA,沒有證據顯示海天堂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但網友發現在海天堂新的宣傳廣告中,龜苓膏英文為「herbal jelly」(草藥膏)而非「turtle jelly」,海天堂被質疑瞞天過海、避重就輕。同時有媒體揭發,海天堂的龜苓膏改了配方,以鮮茯苓代替土茯苓,結果令龜苓膏由清除熱毒變加劇熱毒,令不少網友把海天堂的龜苓膏戲稱為「中伏苓」。(「中伏」是香港的潮語,意為誤踩陷阱,遭人作弄。)
港式食物名 承載集體回憶
上述的例子涉及經商的誠信問題,而下面的一些港式食物名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叫法,也是非常接地氣以及充滿集體回憶。
「粟米斑塊」沒有石斑魚,只是用魚柳塊與罐頭玉米混合成的蓋澆飯;「碗仔翅」沒有魚翅,只是街頭仿魚翅羹的小吃,主要材料是粉絲;「獅子狗」沒獅子沒狗,是加工的魚肉卷,在日本叫「竹輪」;「菠蘿包」裡面更是根本沒有菠蘿,只是一種麵包製法,因外表與菠蘿相似而得名;「雞尾包」裡沒有「雞尾」,當然「老婆餅」裡面也不會有「老婆」。
美食家梁文韜表示,許多民間食品都是昔日香港的民眾獨創出來過嘴癮,如碗仔翅是以前一些窮人因為無錢食真魚翅,於是創出窮人版魚翅「碗仔翅」,以粉絲、生粉芡煮成,無人會問為何沒有真翅。
不過在香港2013年《商品說明條例》剛推出的時候,社會上還真是引起了不少討論,如何既能保留本土傳統美食文化之餘,又能糾正飲食界借美化食物名字從而提高食品價格的陋習?對於一些約定俗成的名稱,又該如何劃出執法的界線?
旺角金華冰廳負責人陳太,賣菠蘿包、雞尾包已四十多年,她說:「雞尾包是屬於窮人的麵包,以前香港老百姓沒錢,惟有將多餘的糖放到麵包裡去,所以叫雞尾包,是我們的集體回憶。」她說全世界都跟港人一樣稱呼這些麵包名,所以希望能留住這些約定俗成的老名。
有海關負責執法的人員表示,要視乎多方面因素,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政府主要從食肆是否故意誤導消費者做界定。根據海關《商品說明條例》執法指引,其中一個例子是指,如果名叫陽澄湖大閘蟹或美國草莓,消費者有合理預期產品是由這兩個地方入口,但如果是揚州炒飯,消費者就應該知道只屬一種烹調方式,菠蘿包是形容其外表,而非原材料。
本報香港特約撰稿 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