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推開殷氏宗祠第一進大門,十幾件紅木桌椅擺放整齊,《殷氏家訓二十則》已經上牆,十幾塊牌匾也掛到了梁上。透過格柵窗,不遠處黃墟中心小學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傳來。昨天,記者在丹徒區辛豐鎮黃墟村殷氏宗祠看到,宗祠外觀修繕工作已經結束,內部布展正在有序進行。
近年來,黃墟村積極修繕保護傳統村落和古建築,讓古村落「煥新」,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據《黃墟殷氏家乘》載,黃墟村始建於元代。現存的黃墟古村落,以「十字街」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延展,建築以徽派風格為主,歷史遺蹟眾多。古村核心區民國前所建民居約2.1萬平方米,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樹等保存較為完好。其中殷氏宗祠、殷氏六房、冷遹舊居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墟古村落跟中國很多古村落一樣,在經濟社會的變遷中,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村落風貌受到了一定破壞。」黃墟村黨總支書記殷志虎介紹,儘管在古村落的保護中曾經有一些遺憾,但是近年來黃墟古村落的保護取得了明顯效果。「我們邀請專業人員制定了古村落保護方案,不斷挖掘黃墟村的歷史底蘊和民間資源特色。」
2002年,冷遹舊居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區、鎮三級政府通過不斷努力,投入600餘萬元對舊址周邊的環境進行了改造,建立了冷遹紀念館,舊址的風貌和品位得以展現、提升。如今,冷遹紀念館已成為民建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職教社傳統教育基地。
殷氏六房敞廳的維修於2015年啟動並完成,現已成為殷氏文化的展示場所以及接待殷氏宗親的活動場所。
殷氏宗祠初建於明代中期,1540年左右。1802年由鹽業巨商殷丕列主持、族人重建擴建。宗祠為九間三進,坐北朝南,另建其他用房,號稱九十九間半,並置祠堂名為「東漢世家」。由於年久失修,殷氏宗祠主體建築牆體傾斜嚴重,部分建築構件缺損,成為「危房」。宗祠維修工程於2017年3月啟動,經過持續修復,現已恢復享堂、寢堂、讀書樓、孝子樓等部分,整體外觀莊重典雅,磚木石雕古樸精緻,最大限度恢復了宗祠原有的風採。今後這裡將作為新時代鄉村「文化大禮堂」,對外宣傳展示黃墟村的傳統文化。
冷遹在1929年創辦的鄉村師範學校舊址也得到了修繕。殷氏六房整體修繕的前期準備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2019年,黃墟村成功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古村落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在當前鄉村振興進程中,古村落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冷遹紀念館館長朱志清表示,藉助實施鄉村振興,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古村落,能夠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
「事實上,黃墟村曾經是鄉村振興的『試驗區』。」朱志清介紹,1928年,冷遹和黃炎培在中華職教社和江蘇省地礦廳的支持下,創建了當時全國知名的「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探索實業和教育救國富民之策。試驗區帶動農民興修水利,開塘築壩,修建公路,推行新式農具,推廣優良品種,提倡水塘養魚、栽桑養蠶,辦學推廣教育。「試驗區『1928-1932五年規劃』和當時的許多經驗,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和時代參考價值。」
「下一步,黃墟村將以冷遹先生開創的『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為基礎,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挖掘歷史、山水、人文、民俗資源,積極推動以馬跡山、馬跡水庫、黃墟古村落為主的『一山、一水、一村落』黃墟品牌打造,讓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重新煥發活力。」殷志虎說。(朱秋霞朱哲懿)攝影朱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