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黃墟村——讓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新」

2020-12-23 中國江蘇網

金山網訊 推開殷氏宗祠第一進大門,十幾件紅木桌椅擺放整齊,《殷氏家訓二十則》已經上牆,十幾塊牌匾也掛到了梁上。透過格柵窗,不遠處黃墟中心小學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傳來。昨天,記者在丹徒區辛豐鎮黃墟村殷氏宗祠看到,宗祠外觀修繕工作已經結束,內部布展正在有序進行。

近年來,黃墟村積極修繕保護傳統村落和古建築,讓古村落「煥新」,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據《黃墟殷氏家乘》載,黃墟村始建於元代。現存的黃墟古村落,以「十字街」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延展,建築以徽派風格為主,歷史遺蹟眾多。古村核心區民國前所建民居約2.1萬平方米,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樹等保存較為完好。其中殷氏宗祠、殷氏六房、冷遹舊居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墟古村落跟中國很多古村落一樣,在經濟社會的變遷中,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村落風貌受到了一定破壞。」黃墟村黨總支書記殷志虎介紹,儘管在古村落的保護中曾經有一些遺憾,但是近年來黃墟古村落的保護取得了明顯效果。「我們邀請專業人員制定了古村落保護方案,不斷挖掘黃墟村的歷史底蘊和民間資源特色。」

2002年,冷遹舊居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區、鎮三級政府通過不斷努力,投入600餘萬元對舊址周邊的環境進行了改造,建立了冷遹紀念館,舊址的風貌和品位得以展現、提升。如今,冷遹紀念館已成為民建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職教社傳統教育基地。

殷氏六房敞廳的維修於2015年啟動並完成,現已成為殷氏文化的展示場所以及接待殷氏宗親的活動場所。

殷氏宗祠初建於明代中期,1540年左右。1802年由鹽業巨商殷丕列主持、族人重建擴建。宗祠為九間三進,坐北朝南,另建其他用房,號稱九十九間半,並置祠堂名為「東漢世家」。由於年久失修,殷氏宗祠主體建築牆體傾斜嚴重,部分建築構件缺損,成為「危房」。宗祠維修工程於2017年3月啟動,經過持續修復,現已恢復享堂、寢堂、讀書樓、孝子樓等部分,整體外觀莊重典雅,磚木石雕古樸精緻,最大限度恢復了宗祠原有的風採。今後這裡將作為新時代鄉村「文化大禮堂」,對外宣傳展示黃墟村的傳統文化。

冷遹在1929年創辦的鄉村師範學校舊址也得到了修繕。殷氏六房整體修繕的前期準備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2019年,黃墟村成功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古村落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在當前鄉村振興進程中,古村落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冷遹紀念館館長朱志清表示,藉助實施鄉村振興,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古村落,能夠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

「事實上,黃墟村曾經是鄉村振興的『試驗區』。」朱志清介紹,1928年,冷遹和黃炎培在中華職教社和江蘇省地礦廳的支持下,創建了當時全國知名的「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探索實業和教育救國富民之策。試驗區帶動農民興修水利,開塘築壩,修建公路,推行新式農具,推廣優良品種,提倡水塘養魚、栽桑養蠶,辦學推廣教育。「試驗區『1928-1932五年規劃』和當時的許多經驗,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和時代參考價值。」

「下一步,黃墟村將以冷遹先生開創的『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為基礎,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挖掘歷史、山水、人文、民俗資源,積極推動以馬跡山、馬跡水庫、黃墟古村落為主的『一山、一水、一村落』黃墟品牌打造,讓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重新煥發活力。」殷志虎說。(朱秋霞朱哲懿)攝影朱秋霞

相關焦點

  • 寧波象山:鄉村振興讓古村落「活起來」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寧波8月15日電 日前,寧波象山儒雅洋村理想村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將重建宗祠文化、國學學校,引入伴城伴鄉實踐基地,打造多業態集聚的鄉村旅遊綜合體。
  • 河南鶴壁淇濱鄉村振興園迎客 激活千年古村落
    航拍龍崗鄉村振興示範園一角。 馮大鵬 攝中新網鶴壁5月3日電(闞力)「五一」假期間,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的龍崗鄉村振興示範園迎來了不少遊客。鄉村振興示範產業與旅遊新經濟激活了所在地的古村落。作為河南全省目前規模最大的鄉村振興示範園,龍崗鄉村振興示範園有著田園綜合體的屬性。這裡田園風光秀麗,小橋流水,民宅錯落有致,剛開業的商業街上古樸的店鋪土特產琳琅滿目;山崗上的火鍋美食公園食客絡繹不絕,仿古木屋、溪流涓涓,令人流連忘返;在村頭的足球場和籃球場上,喜歡運動的鄉村少年正在飛舞……走進這裡,仿若走進了一幅和諧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
  • 知名民營書店進駐800年古村落 助力鄉村振興
    林榕生 攝中新網寧德9月28日電 (林榕生)先鋒廈地水田書店28日在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福建省屏南縣廈地村開業,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圖為屏南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王旭東致辭。 林榕生 攝廈地村至今保留著明清時村落格局和建築風貌,其主要特點為夯土牆與木構樓的結合,是最具閩東北山區特色的漢族傳統古村落。2015年開始,廈地村秉承「還原性修復、保護性」的理念,對村落古建築進行修復保護。圖為文創藝術品展示。
  • 讓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中展現新作為
    讓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中展現新作為 ——關於桐城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的若干思考 2020年12月15日 13: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方瑜 字號 2020年12月15日 13: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方瑜
  • 提升執行力⑧|石排加快鄉村振興建設步伐 塘尾古村落東側生態公園...
    ■塘尾古村落東側生態公園一角 見習記者 袁健斌 攝從昔日建築餘泥成堆的魚塘,到如今涼亭、假山、湖水環繞,一派蘇式園林景觀——石排塘尾古村落東側生態公園於去年10月份動工,並趕在了今年春節前竣工實際上,石排近年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石排樣板項目,成為了東莞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一個縮影。提前3個月完工,看似數字上的變化,背後恰是石排提速工作效能、履行重大項目監督職能、完善問責體系的生動註腳。近日,記者走進塘尾古村,一探強化執行力如何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進程?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穿越與重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傳統村落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活化石」,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而在今年這個建築其實是已經建了20多年的違章建築,那想要在鄉村治理中把這種建築給拆除,其實是有很大的困難的,但是今天這件事通過宗族的力量得到了解決。福建省南平市巨口鄉,被譽為「國家級生態鄉」、擁有8個國家級和省級傳統村落。巨口村是鄉政府所在地,為了整治環境,突出傳統村落特點,政府將對臨街鋪面進行統一改造。
  • 古村落與田園風相融合 蘇州崑山千燈鎮搭建「鄉村振興」協同創新平臺
    ▲歇馬橋村(航拍)   近年來,千燈鎮以千年歇馬橋為基礎,立足於古村落保護,打造農創新「+」園。以傳統古村落與田園風光共促共建為原則,完善鄉村空間環境及相關服務配套,並通過創新加工、流通、消費模式吸引新農人聚集,塑造一個千年人文與創新農業交相輝映的特色田園鄉村。
  • 傳統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是什麼
    資料圖:空中鳥瞰福建漳州埭美古村落 王東明 攝中新社福建尤溪12月5日電 題:傳統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是什麼作者 林春茵 洪新瑜作為紫禁城裡的古建專家菏澤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董傳嶺則帶著學生,以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為個案,研究華北農村居住建築在過去70年間的巨大變遷,探索鄉村振興可資借鑑的經驗。清華同衡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傳統村落所所長孫娜也從北京南下,駐紮福建福州周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永泰竹頭寨。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方興未艾。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面子與裡子
    王商利他們不僅修繕了部分古厝,還把村裡的古驛站、觀景臺等一併修葺。走訪中記者發現,隨著巨口鄉文化振興的推動,感受田園生活的遊客日漸增多,他們多數以省內、周邊、短途為主。三年來,通過鄉村文化振興,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鎮,躍升為省內「文化流量打卡地」,吸引遊客超37萬人次。在中央和省裡財政投入1.05億元帶動下,引來社會資本投資近7000多萬元,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 平海嶺邊村:傳統古村落在保護中振興
    從美麗鄉村建設以來,現在說起農村,再也不是滿地泥巴的樣子了,在平海鎮嶺邊村,這裡除了乾淨整潔的村容村貌外,村裡的古建築也逐漸被重視起來。 採訪中,不少當地村民表示,現在村裡環境變好了,村民不僅有了衛生意識,對於古村落保護也重視了起來。嶺邊村支部書記曾招朋表示,不論是古村落保護或是環境衛生整潔,村裡現在都是非常的重視的。
  • 清遠:振興鄉村 留住「根」守住「魂」
    如果說留住青山綠水也就留住了鄉村的「根」,那麼傳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則是守住了鄉村的「魂」。鄉村振興,理應讓鄉村留住「根」、守住「魂」。   專家表示,要留住「根」、守住「魂」,首要任務是抓保護,建立一套長效的保障機制,推動古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 河南淇濱:示範帶動助力鄉村振興
    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崗坡村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近年來,淇濱區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以崗坡村為中心的龍崗鄉村振興示範帶,採取「村集體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年底分紅」的運作模式,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三變」。農戶通過到龍崗鄉村振興示範園打工等方式,實現就近就業,每人每月至少有2500元至3000元的保底工資。
  • 中國村落文化數字出版平臺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灕江出版社供圖人民網南寧12月19日電 (伍遷)12月18日,中國村落文化數字出版平臺上線儀式暨成果展示活動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2020廣西書展上舉行。該平臺由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立項, 灕江出版社建設運營,是一個以中國村落文化為內容,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出版平臺,旨在把優質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融合出版,促進村落文化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 鎮江10個村落入選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
    入選省級傳統村落名單    據了解,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努力在快速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探索保護傳統村落、傳承歷史文化、留存鄉愁記憶的路徑和方法。留住古韻鄉愁的同時,江蘇在傳統村落保護中還積極推進各類遺存的「活化」利用,一批傳統村落依託本地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整合地方特色農產品、靜謐的山水環境與淳樸的民風等特色資源,大力發展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農耕體驗、創意農業、養生養老等產業,吸引一批批遊客前來尋覓「詩與遠方」。  讓我們一起看看  這些傳統村落的獨特魅力吧!
  • 啟乎2020夏令營 | 未來鄉村計劃:解鎖人氣古村落,深入體驗畲鄉風情,帶你親近鄉村、考察鄉村、暢想鄉村
    你心目中的鄉村生活是什麼樣的?你覺得鄉村振興的未來在哪裡?你覺得鄉村振興的內核是什麼?PBL任務:通過跨學科知識融合應用,探究式項目制學習,應用設計思維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暢想鄉村更美好的明天。*松陽-還有著「桃花源」的美譽,這裡不僅有傳統古村落,還有著秀麗的山水,四周則群山環抱,生態景觀豐富多樣,是集山水、茶園、古韻於一體的韻味古城。來松陽,在廣闊的鄉村土地上看山水探茶韻,深挖松古平原乃至浙江農耕文化內涵,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發展孩子們的五感,讓孩子們適應大自然,正確認識空間,以及培養運動能力。
  • 江南古村落入選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
    近日,2020年杭州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營地名單正式公布,我縣江南古村落研學基地成功入選。2020年以來,江南古村落根據「鄉旅生活、生態社區、古風家園、上下共治、幸福鄉裡」的鄉村振興規劃總體要求,不僅全面升級美麗鄉村品質,更是從研學方面出發,打造鄉村旅遊研學目的地。
  • 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
    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陳義宏 餘碧波幾百年的古樹、重新修繕錯落有致的泥牆和青瓦建成的土房、歷經歲月洗禮的清中期古建築朱家大院……近日,當記者來到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時,整個村落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顯得那樣祥和安逸。
  • 林虹在調研鄉村振興工作時強調 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林虹強調,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走好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實現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努力走在前列、做好示範。林虹一行首先來到下各鎮下華村,詳細了解村莊規劃、村集體經濟收入、村莊整治和農民增收等情況。
  • 東石檗谷:傳統古村落的蛻變 讓村莊更宜居
    今年,檗谷村被列為我市20個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之一。最近,村兩委又有了新動作,整治村中破舊房屋,拆除危房,保護古建築,讓傳統古村落活起來,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新優勢。位於檗谷村大宗北區的古厝群,是今年村裡改造的項目之一;目前正在進行首期危房拆除,之後這裡將拓寬道路,並建設老年活動中心。
  • 藝術百家啟動尋訪徐州古村落系列活動
    (徐淮網文化欄目 張文一 鑾翠翠訊)3月29日,藝術百家尋訪徐州古村落文化系列活動在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吳邵村拉開帷幕。吳邵自然村有記載的歷史已有600多年了,經過幾百年的延續,古村落的整體框架仍保存完好。據統計,保存在山上的老院共有100餘座,各家各戶院落布局清晰。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