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歐洲人)是怎麼回事?」
當地時間12月12日,《南德意志報》刊登記者多伊貝爾(Lea Deuber)文章「我們可以從亞洲學到什麼」披露,作為駐華記者,他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靈魂拷問」,比如在哈爾濱的時候。
作者認為,有歐洲人「混淆了自由和自私,將自己的需求置於他人生命之上」,卻對亞洲成功抗疫經驗「反射性地採取傲慢態度」,一味地把戴口罩解讀成文化差異。而在許多亞洲國家,對自由和數據保護的短期限制並沒有被政治化,大多數人自願遵守防疫要求。
對於這樣的現狀,這位駐華記者提倡「用新的、開放的眼光看待亞洲」,並反問家鄉: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能比向亞洲國家學習更容易嗎?
以下為文章摘譯:
對許多亞洲人來說,新冠只是春天的事。但歐洲非但沒有以他們為榜樣,而是條件反射般地採取了傲慢態度。這太荒謬了。
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現在對中國人來說,「我來自歐洲」這幾個字就能構成一個恐怖玩笑。
這不是特別好笑,但許多亞洲國家的歐洲人入境政策確實還處於收緊狀態。歐洲在亞洲的影響力變弱了。
如今,歐洲的所謂個人主義似乎更像是一場噩夢,而非模範。在這個僵化的社會裡,人們混淆了自由和自私,並將自己的需求置於他人生命之上。
「你們是怎麼回事?」,作為一名駐華記者,你經常會收到這樣的提問。
發現新冠病毒將近一年後,許多亞洲國家的病例數量和死亡人數都明顯低於歐洲國家。從北京到河內,酒吧、電影院和劇院紛紛重新營業。但亞洲的抗疫成功仍被很大程度忽視了。
至於他們是怎麼控制疫情的,總有人轉移重點聲稱中國搞「監視」云云。
春季的時候,還有人宣稱面部防護是文化問題,稱戴口罩不符合所謂開放、自由的社會。
直到夏季,歐洲專家們還在取笑戴口罩的做法。和思考亞洲國家強制戴口罩的科學依據相比,他們更喜歡把重點放在文化差異上,說口罩象徵亞洲人的「服從」。這種態度正符合許多歐洲人認為亞洲人同質化的刻板印象。
他們大可不必在口罩這件事上為自己辯護,畢竟,就算不戴口罩,他們也沒臉見我們。
那麼,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能比向很快控制住疫情的亞洲國家學習更容易嗎?有人如果反射性地採取防禦姿態,那他可能真會這樣認為。在貶低中國、泰國等國的成功抗疫方法時,每個人似乎立馬變成了亞洲專家。
在所有東亞國家,巨大的社會凝聚力是抗疫成功的重要基礎。不必政客們不斷呼籲民眾遵守防疫措施,許多人都是自願執行,因為生命價值沒有商量的餘地。
「你們是怎麼回事?」夏末,中國北方城市哈爾濱的一名計程車司機問道。他搖著頭說,他在電視上看到歐洲人繼續聚會、外出、度假,不戴口罩。
他問:「一個人的生命對你們來說這麼不值錢嗎?」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暴發於新年前後,這是東亞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慶祝活動。當時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被毫不猶豫地取消,許多人的居家時間超過了國家規定期限。而在歐洲,現在沒有關於放棄慶祝聖誕節的類似爭論。
但如果有人把亞洲人的團結曲解成「壓迫」,不認可這是主體意識,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許多亞洲國家,對自由和數據保護的短期限制並沒有被政治化,一系列禁令也沒有被理解成「國家強權行為」,或以為國家另有目的地誇大病毒嚴重性。他們認為這是快速恢復正常生活的先決條件。新冠抗議活動?拒絕口罩?這在亞洲是不可想像的。
這就是在過去幾個月裡,被認為「服從」的亞洲人明顯比世界其他地區享有更多自由的原因。民眾感覺自己受到了國家保護,許多人也因自己的守紀律和常識為抗疫成功獻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新冠?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春天的一段灰暗回憶,且幾乎忘卻。
那我們歐洲要如何打敗新冠疫情呢?我們真的只想指望疫苗嗎?用新的、開放的眼光看待亞洲,可能會對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所幫助。
來源:觀察者網 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