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華記者老被問:你們歐洲人怎麼了?

2020-12-20 環球時報

「你們(歐洲人)是怎麼回事?」

當地時間12月12日,《南德意志報》刊登記者多伊貝爾(Lea Deuber)文章「我們可以從亞洲學到什麼」披露,作為駐華記者,他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靈魂拷問」,比如在哈爾濱的時候。

作者認為,有歐洲人「混淆了自由和自私,將自己的需求置於他人生命之上」,卻對亞洲成功抗疫經驗「反射性地採取傲慢態度」,一味地把戴口罩解讀成文化差異。而在許多亞洲國家,對自由和數據保護的短期限制並沒有被政治化,大多數人自願遵守防疫要求。

對於這樣的現狀,這位駐華記者提倡「用新的、開放的眼光看待亞洲」,並反問家鄉: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能比向亞洲國家學習更容易嗎?

以下為文章摘譯:

對許多亞洲人來說,新冠只是春天的事。但歐洲非但沒有以他們為榜樣,而是條件反射般地採取了傲慢態度。這太荒謬了。

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現在對中國人來說,「我來自歐洲」這幾個字就能構成一個恐怖玩笑。

這不是特別好笑,但許多亞洲國家的歐洲人入境政策確實還處於收緊狀態。歐洲在亞洲的影響力變弱了。

如今,歐洲的所謂個人主義似乎更像是一場噩夢,而非模範。在這個僵化的社會裡,人們混淆了自由和自私,並將自己的需求置於他人生命之上。

「你們是怎麼回事?」,作為一名駐華記者,你經常會收到這樣的提問。

發現新冠病毒將近一年後,許多亞洲國家的病例數量和死亡人數都明顯低於歐洲國家。從北京到河內,酒吧、電影院和劇院紛紛重新營業。但亞洲的抗疫成功仍被很大程度忽視了。

至於他們是怎麼控制疫情的,總有人轉移重點聲稱中國搞「監視」云云。

春季的時候,還有人宣稱面部防護是文化問題,稱戴口罩不符合所謂開放、自由的社會。

直到夏季,歐洲專家們還在取笑戴口罩的做法。和思考亞洲國家強制戴口罩的科學依據相比,他們更喜歡把重點放在文化差異上,說口罩象徵亞洲人的「服從」。這種態度正符合許多歐洲人認為亞洲人同質化的刻板印象。

他們大可不必在口罩這件事上為自己辯護,畢竟,就算不戴口罩,他們也沒臉見我們。

那麼,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能比向很快控制住疫情的亞洲國家學習更容易嗎?有人如果反射性地採取防禦姿態,那他可能真會這樣認為。在貶低中國、泰國等國的成功抗疫方法時,每個人似乎立馬變成了亞洲專家。

在所有東亞國家,巨大的社會凝聚力是抗疫成功的重要基礎。不必政客們不斷呼籲民眾遵守防疫措施,許多人都是自願執行,因為生命價值沒有商量的餘地。

「你們是怎麼回事?」夏末,中國北方城市哈爾濱的一名計程車司機問道。他搖著頭說,他在電視上看到歐洲人繼續聚會、外出、度假,不戴口罩。

他問:「一個人的生命對你們來說這麼不值錢嗎?」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暴發於新年前後,這是東亞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慶祝活動。當時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被毫不猶豫地取消,許多人的居家時間超過了國家規定期限。而在歐洲,現在沒有關於放棄慶祝聖誕節的類似爭論。

但如果有人把亞洲人的團結曲解成「壓迫」,不認可這是主體意識,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許多亞洲國家,對自由和數據保護的短期限制並沒有被政治化,一系列禁令也沒有被理解成「國家強權行為」,或以為國家另有目的地誇大病毒嚴重性。他們認為這是快速恢復正常生活的先決條件。新冠抗議活動?拒絕口罩?這在亞洲是不可想像的。

這就是在過去幾個月裡,被認為「服從」的亞洲人明顯比世界其他地區享有更多自由的原因。民眾感覺自己受到了國家保護,許多人也因自己的守紀律和常識為抗疫成功獻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新冠?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春天的一段灰暗回憶,且幾乎忘卻。

那我們歐洲要如何打敗新冠疫情呢?我們真的只想指望疫苗嗎?用新的、開放的眼光看待亞洲,可能會對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所幫助。

來源:觀察者網 童黎

相關焦點

  • 你們歐洲人怎麼回事?人命就這麼不值錢嗎
    導讀:近日,外媒報導稱,「你們歐洲人到底怎麼回事?」駐華記者常常被中國人問及這個問題。12月12日,德國報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對歐洲能從亞洲中學到什麼做了分析。
  • 外交部:澳大利亞駐華使館曾安排兩名駐華記者進入使館以躲避調查
    針對澳政府高級別消息人士稱,澳情報機構對中國記者的「問詢」完全符合正常程序,以及澳方稱中方採取「人質外交」等不當言論,9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發布會表示,澳方稱他們對中國記者的「問詢」符合正常程序,卻稱中方採取的是「人質外交」,這種說法充分顯示出澳方一些人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暴露了其十足的虛偽和雙重標準。
  • 外交部:澳駐華使館曾安排兩名澳駐華記者進入使館以躲避調查
    趙立堅指出,澳大利亞駐華使館曾安排兩名澳駐華記者進入澳駐華使館以躲避調查,幹擾中方依法辦案,幹涉中國內政和司法主權。  有記者提問,據《雪梨晨鋒報》報導,澳政府高級別消息人士稱,澳情報機構對中國記者的「問詢」完全符合正常程序,與澳駐華記者「被迫離境」無法相提並論。澳方還稱中方採取「人質外交」的極端手段。
  • 澳媒記者問耿爽:公園為啥我不能去?我怎麼才能去?誰能讓我去?
    昨天(28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不但讓外界感知到了中國外交的真誠與坦蕩,也讓不少人記住了《澳大利亞人報》這家媒體,和那個在一場記者會上提了這個問題的記者。以至於在今天的記者會開始之前,現場不少人都看向了左側記者席,關注這位外媒同行是否再次出現在了他的老位置上,我也不例外。
  • 荷蘭駐華大使凱羅:經濟增速放緩是成熟標誌
    日前,凱羅在荷蘭駐華使館接受了新京報(微信公號ID:bjnews_xjb)記者的專訪,他秉承了荷蘭人務實的特質,希望成為中國的好客人,和好的合作夥伴。他表示,自己對中國充滿敬意。當我被中方的車輛護送到人民大會堂,行駛在北京的街道上,意識到我即將見到你們的主席,這個地球上最強大國家之一的領導人,我不禁想起了我去世多年的父母,我多麼希望他們能見證此刻。整個儀式非常莊嚴,充滿尊重。我見到了你們的主席和外交部長,我感受到了你們的熱情,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我和習主席互相表達了問候,我還向他轉達了我們國王和王后的問候,這是真正的友誼的象徵。
  • 波蘭駐華大使接受本端記者專訪,祝願所有「一帶一路」參與者獲得...
    波蘭被稱為「歐洲的門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波蘭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波蘭駐華大使賽熙軍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波蘭正通過諸多優惠政策鼓勵外商向波蘭投資,「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在波蘭的投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波蘭看來,從中國通往西方的交通走廊「新亞歐大陸橋」是「一帶一路」倡議最吸引人的部分。
  • 美國駐華大使館:美駐華大使宣布10月初返美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4日連發3條推特評價美駐華大使引發美媒紛紛猜測之後,美國駐華大使館14日傍晚發表官方聲明,證實美國駐華大使泰裡·布蘭斯塔德將於10月初卸任並離開北京。隨後,布蘭斯塔德以個人名義發表聲明,確認了將卸任的消息。
  • 中方反制駐華美媒,讓我想起了碎紙機的故事
    我當時問這個國家的籤證官,你們要求對方按手印之後,你們有處理的能力嗎?他們回答說,我們沒這個能力。我說,那你們拿到這些按了手印的紙要怎麼辦?他們說,就扔碎紙機裡面,但就這樣也還是必須要做,因為這涉及到國家尊嚴問題。相比之下,我們往往很少意識到這是國家尊嚴問題,我們應該採取完全對等的措施;往往有人會說,沒辦法,是我們需要了解他們,他們不需要了解我們。
  • 川劇變臉、龍舞表演……駐華外國記者銅梁安居古城體驗傳統文化
    走進安居古城湖廣會館,戲臺上兩名演員正在表演川劇變臉,隨著演員臉上的臉譜不斷更換,有駐華外國記者在一旁驚呼,「哇!他變得好快!」為了讓觀眾近距離感受這門中國傳統藝術,兩名演員還特意來到觀眾席上,握住觀眾的手變換了兩張面孔,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 義大利駐華大使為北京日報題寫寄語
    義大利駐華大使方瀾意是在2020年1月2日抵京上任的。「我的大使任期開始於一個嚴重的危機時期,但我見證了我們兩國之間強有力的合作。」辭舊迎新之際,方瀾意接受了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的專訪。他表示,意中兩國在抗疫、「一帶一路」、文化旅遊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未來幾年合作還將進一步加強。擔任駐華大使一年間,北京的獨特魅力使他深受感染。
  • 林書豪答記者問 妙語應答折服記者
    「感謝紐約的媒體以及尼克斯的隨隊記者們,正是因為你們的辛勤工作,球迷才能及時了解我的動態。晚安。」林書豪在微博上這樣寫道。  無論是一夜爆紅,還是尼克斯連敗期間,林書豪都是一如既往的謙遜,徵服了挑剔的紐約媒體。後者也對林書豪持很寬容的態度,嫌少有針對其的負面報導和評價。
  • 歐洲國家駐華使節團為梅州這些地方點...
    11月13日至15日,來自馬爾他、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奧地利、葡萄牙、瑞典、斯洛維尼亞、北馬其頓、塞爾維亞等9個歐洲國家共13名駐華使節,在梅州進行了為期3天的考察訪問。在梅期間,他們深入到梅江區、梅縣區、五華縣、興寧市等地,走鄉村、賞美景、嘗美食、訪古蹟,品味客家文化,享受綠色生態,感受長壽奧秘,謀求務實合作,共享發展機遇。
  • 日本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國民要為自己學歷史,佩服NHK發布紀錄片
    以下為採訪內容,經過編輯整理:問:您曾經在2006年至2010年擔任日本駐華大使。請問您如何看待卸任後這10年左右的中日關係?宮本雄二:我在2010年離開中國,具體是那一年7月離開中國,8月從日本政府退休。
  • BBC記者問俄羅斯是否「善良無辜」,普京:比起你們西方國家,我們是
    (原標題:BBC記者問俄羅斯是否「善良無辜」,普京:比起你們西方國家,我們是)
  • 聯合國秘書長任命新任聯合國駐華協調員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辦公室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劉旭 薄雯雯)中新網記者16日獲悉,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地時間15日任命來自印度的常啟德(Siddharth Chatterjee)為新任聯合國駐華協調員。他將於2021年1月底抵達北京,並在向政府遞交委任書後正式履新。
  • 鐘山部長與德國駐華大使葛策、歐盟駐華大使鬱白籤署《中華人民...
    2020年9月14日,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與德國駐華大使葛策、歐盟駐華大使鬱白正式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誌保護與合作協定》。該協定談判於2011年啟動,共歷時8年。同時,《協定》為雙方地理標誌提供高水平的保護,可為歐盟優質特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消除後顧之憂,有利於消費者獲得更多優質歐洲特色產品,滿足更美好生活的需要。  近年來,中歐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歐籤署地理標誌協定,相互承諾提供高水平保護,將有利於促進雙邊地理標誌產品貿易,充分體現中歐雙方堅持開展自由和開放貿易、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體制的承諾。
  •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重慶是一個讓人驚喜的城市
    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安思捷。(澳大利亞駐成都總領事館供圖)  12月4日,澳大利亞駐華大使安思捷來渝參加中澳建交45周年慶祝活動,並為「45周年,45個故事」中國西南展揭幕。安思捷表示,很欣慰看到澳大利亞駐華公使館舊址在重慶得到妥善保護,希望雙方不斷加強經貿合作和民間往來,增進了解,共促發展。  此次是安思捷第二次來渝,她說,這是一個讓人驚喜的城市,「這裡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以及這裡的人民都讓我覺得很熟悉,看到這裡的發展也讓我很激動。現在有很多澳大利亞商人來重慶投資,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讓人難忘的城市。」
  • 關於蜜蠟當中老蜜蠟的問題
    早先時候在那邊是能夠買到老蜜蠟的,但是就是因為西藏那邊的人知道買家想要,所以在深圳松崗琥珀市場買了很多烤色的所謂老蜜拿回去賣,至於他告訴你是真是假怎麼回事,那就只有你們互相之間才知道了,本人曾經在琥珀交易市場最少看見過三次西藏那邊的朋友過來買老蜜蠟,你們去玩可以,買老蜜蠟,我看還是算了吧,不排除西藏那邊的朋友就是喜歡烤色的或則是他們對於烤色是無所謂的,請注意。
  • 中國網友微博問卡梅倫:英何時歸還中國文物
    「英國首相」開通新浪微博5天粉絲人數達21萬 看看網友向卡梅倫提了什麼問題「謝謝你們關注我。我很高興能作為英國首相再次訪華。」2日晚8點36分,正在中國訪問的英國首相卡戴維·卡梅倫,在中國微博帳號@英國首相 上發出第7條微博:「我很想了解你們的想法,所以請留下你們的問題,我會在我的訪問結束前回答一些。」
  • 記者從日本駐華大使館官網當日發布...
    記者從日本駐華大使館官網當日發布的《開始恢復國際人員往來的階段性措施》中獲悉,「商務通道」分為短期籤證和長期籤證兩種類型。記者從日本駐華大使館官網當日發布的《開始恢復國際人員往來的階段性措施》中獲悉,「商務通道」分為短期籤證和長期籤證兩種類型。短期籤證僅限於商務目的,比如赴日出差進行業務聯絡、商談、籤訂合同、售後服務、宣傳、市場調查、出席會議、文化交流、體育交流等,最長可停留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