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為工作原因調不開,本不準備回家的,奈何父親再三叮囑一定要回來,因為親人要做壽。記憶中從小到大,親人間似乎異常重視新生兒的滿月宴及長輩的60大壽、80大壽,這樣的日子基本都是大操大辦。長大後發現,國內都是差不多的情況,很多人其實很不理解為什麼要這麼重視這些日子。這跟中國的很多傳統風俗有密切關係,下面又到了小編的科普時間啦。
渴望「長壽」。有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古代歷朝代中,人的平均壽命均比較低,東漢時期人均壽命只有22歲;唐朝: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35歲。人們渴望長壽的願望自古就有。在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貧民布衣均渴望生命的長久,連一統華夏大地的秦始皇都難逃此想法。歷史記載中,秦始皇很忌諱臣下提及死亡,為追求長生不死,不惜召方士求仙、煉丹,甚至有傳言稱「徐福渡海是為秦始皇尋找不死藥」。
生日,簡單講即出生的日子。小編總是掛嘴邊一句話:每個生命的降臨都值得被期待與祝福。在國人的眼中,亦是如此,認為這一天是幸運的,值得期待並且有重要意義的,所以會隆重舉辦,隆重程度甚至不亞於傳統佳節。所以,又稱「壽誕」、「生辰」。
舊文化裡,習慣按年齡將人生分為10大坎兒。坎兒」是指每個人在壽命上的關口,生命本無常,傳統民間過生日還有「渡坎」的說法。老人60歲的生日必須做大壽,60歲剛好是人生地五個本命年,也有60一甲子之說,代表一輪迴,一個新的開始。而在中國,「六」本身就是一個很吉利的數字,六六大順什麼的。
建國初,我國老百姓的平均壽命仍比較低,只有40+歲;後來,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物質、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老百姓的人均壽命也不斷增加。1985年,人均壽命68.92歲;2010年,人均壽命超過70歲;2017年國人人均壽命達75歲。生活好了,並不代表我們放棄了長壽的「念頭」。我國從未停止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對於長壽者,國內一些地方也出臺政策,給予「百歲老人」資金補助。日常生活中,我們給長輩祝壽,亦總是慣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表達的亦是對生命的長久的渴望。
在當今社會,60大壽、80大壽更多的被視為了家族興旺、綿長有福的指代。當下流行一句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裡有老人被視為家裡的福氣。長輩壽辰,一般都會所有親人齊聚慶賀,一起為長輩祝壽,而人們也樂見此類幾世同堂、家庭和睦、兄友弟恭的場面。
最後,小編誠摯的祝願全天下的老人都能身體健康,安享晚年。祝願全天下的家庭都能和和美美,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