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內容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2020年9月3日,
對全中國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因為今天,
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
我們要講兩所特殊的學校:
其中一校畢業生18萬,
為了祖國17萬人幾乎無一生還!
另一校,
平均年紀23歲的官二代、富二代們,
集體赴死......
民國,有一所非常特殊的陸軍院校,
叫:黃埔軍校。
1924年由國共聯合創辦,
教官陣營空前強大,
校長蔣介石;
教練部主任李濟深、鄧演達;
教授部主任葉劍英;
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大門寫著孫中山親題的對聯:
升官發財請走他路
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橫批:革命者來
十幾年過去,包括各地分校在內,
黃埔軍校一共走出18萬畢業生,
他們成為國共部隊的中堅力量。
從七七事變開始,
大概有17萬黃埔人,走向無一生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槍聲響徹大地,
中國守軍第29軍裡,
大部分都是黃埔系軍官。
當戰鬥全面打響,
副軍長佟麟閣下了死令:
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
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一步!
20天後,在敵人狂轟濫炸中,
佟麟閣受傷仍堅持戰鬥,
直到頭部受到致命重擊,
他仍直直站在那,未曾後退半步......
為戰而生,為國赴死,
這是黃埔系犧牲的,
第一位最高級別指揮官。
趙登禹,29軍132師師長,
盧溝橋戰鬥打響後,
他率部從槍戰到肉搏戰足足6小時,
在最後集結部隊時,
敵軍密集的子彈貫穿了他的胸膛......
他是抗戰中黃埔系犧牲的第一位師長。
1939年日本發行的《大陸戰史》中,
評價趙登禹是:「白日下的噩夢」。
而他最後的遺願是:葬我在盧溝橋。
我生,守國門,
我死,護河山!
1980年重建於盧溝橋城東的趙登禹墓
每場保衛戰,
都是黃埔人生命的堆砌。
黃埔7期7連連長隆桂銓,
奮不顧身衝向敵軍坦克,
他走時只有25歲......
黃埔7期9連連長王友光,
被戰機轟炸,屍骨無存......
1937年8月,抗戰最大規模、
也最慘烈的淞滬會戰打響,
其中,排長以上80%的參戰軍官,
幾乎都是黃埔系:
中路指揮官:顧祝同;
戰前指揮官:張治中;
第三戰區總指揮:陳誠;
孫元良率88師;
王敬久率87師;
宋希濂率36師
王耀武率51師.......
可以說,這是一場黃埔人,
對戰日本最精銳師團的滔天血戰,
戰死率,高的可怕。
18軍少將黃埔一期蔡炳炎戰死;
88師少將黃埔一期黃梅興戰死;
98師參謀長黃埔四期路景榮戰死;
第一軍旅長黃埔四期楊傑戰死;
67師黃維部,黃埔系團長戰死;
羅店,被日軍稱為「血肉磨坊」,
中國軍隊每天的戰死人數是500人,
倖存下來的老兵回憶:
「仗打得跟絞肉機一樣,
搶奪的每個陣地,
都是幾百上千條生命的鋪墊。」
南京黃埔分校剛剛畢業的學子,
來到羅店支援,不到18歲啊,
四天四夜的血戰後,
超八成的孩子,再也沒有回去......
青春正好的他們,為我們,
守住了這支離破碎的國家。
參戰中,黃埔系幾乎傷亡殆盡的,
是來自黃埔6、7期武漢分校的學員,
李衛明,黃埔7期武漢分校學生,
為摧毀敵軍坦克,
他腰間捆滿手榴彈朝坦克撲去,
敵人子彈穿透了他的肩膀、雙腿,
他倒下再爬起,最終,
他和坦克一起消失在震耳轟鳴中,
留給世界最後的痕跡,
就是在他爬過的地方,
留下一道長長的血痕.....
姚子青,黃埔6期武漢分校,
率五百人奉命堅守寶山城,
與日軍血戰七個晝夜,
明知守不住,還是要戰,
明知下一個死的會是自己,還是要戰!
直到,500人無一生還!
消息震驚中外,日寇被他打怕了,
感慨:未見如此悍不畏死之人。
鮮為人知的是,
戰鬥中還有一隊特殊的「娘子軍」。
她們是武漢分校培育的,
中國第一代女軍官,
也是黃埔史上唯一一期女兵班,
這是20世紀全世界首開先河的壯舉,
比美國早足足50年!
抗日慘烈戰鬥中,
她們能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武漢分校畢業生趙一曼,
紅軍早期女軍官,
丟下不滿一歲的兒子,
慘死日軍屠刀下......
盛業煌、鄧蘇、李蘊瑞、
鄭梅仙、陳覺吾、廖德璋、
邱繼文、王也華......
在慘烈大戰中,她們有的被炸死,
有的被俘虜後,
敵人殘忍的將遺體割成數塊示眾......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成了一個個鐫刻在墓碑上的名字。
趙一曼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戰鬥之後,
6000多名黃埔系武漢分校學生們,
倖存的不到千人,
今日終於知道,鍾南山為何說:
武漢本是英雄城。
而中央軍一天打光一個師,
近90%的參戰基層黃埔軍官,
一萬多人全都死傷殆盡......
拼到全軍覆沒,沒人投降,
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倒下的黃埔人,用自己的命和血,
摧毀了日寇侵華的陰謀。
看那些年輕的面孔傷痕累累,
看那些花兒般的年紀個個凋零。
痛啊!痛啊!
是誰家妻子失去了丈夫,
誰家父母失去了兒女,
誰家孩子失去了爹媽!
8月23日,
日軍調集足足30萬兵力向上海狂撲,
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戰鬥打響了。
國軍寡不敵眾後撤,
先計劃留一個師斷後,
再減少到一個營,到最後,
只留下了一支400餘人的孤軍。
這支孤軍團長,是黃埔四期謝晉元,
他的使命是死守上海四行倉庫,
用400人隊伍攔住日本30萬兵力,
400對30萬,這是必死的結局!
謝晉元接了軍令,
站在四行倉庫對部隊說了一句話:
「此地就是我們埋骨之處!」
為迷惑敵人,
謝晉元稱「八百人駐軍」,
這便是著名的"八百壯士」,
半數都是黃埔人。
謝晉元
戰鬥的慘烈難用語言形容,
謝晉元組建敢死隊,
士兵陳樹生留血書給老母: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之後身上掛滿手榴彈,
從頂樓縱身一躍,跳進日寇部隊......
四行倉庫周圍,鮮血鋪成長河,
混凝土牆壁上密密麻麻的彈痕,
無言訴說著悲壯和血腥。
孤軍守孤城,這血紅的畫卷,
成為中華史上最光輝泣血的絕唱,
世界震驚於中國人死守不退的骨氣!
400人,死抵日本幾十次猛烈衝鋒,
直到一周後彈盡糧絕,
謝晉元下令突圍。
之後這支孤軍被打散,
謝晉元被叛徒出賣,
死於汪偽政權之手,
其餘黃埔老兵零散天涯,
有的被關進老虎橋監獄,
有的被送去海島做苦力......
若干年後,「八百壯士」最後一人,
92歲的老兵楊養正,
顫顫巍巍來到謝晉元銅像前,
抱著「團長」失聲痛哭:
「團長啊,我來看你了......」
黃埔軍校,天下名校,
攪動中華大地風雲數十年,
至抗戰勝利,黃埔軍校(包括分校),
一共走出18萬畢業生,
17萬人無一生還......
高達90%的犧牲率,
無數黃埔人舍了這命,
換了這民族重生天下太平!
日本一位軍事專家說:
中日戰爭日本的失敗,
很大程度上,是因日本低估了,
從黃埔軍校走出的軍人實力。
而抗戰中陸地生死一線,
天空也被血染紅。
七月事變中,
日寇投入大量空軍狂轟濫炸,
中國用來抵禦的空軍部隊,
來自於中國第一所空軍學院:
中央航空學校。
航校門口的校訓是這樣的: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
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一群年輕人走進了這裡,
他們是:林徽因弟弟林恆、
蔣介石親戚毛邦初、
中國「兵工之父」俞大維的兒子、
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兒子、
中華民國大法官沈家彝的兒子……
都是非富即貴的天之驕子,
可他們自願成為人肉炮彈,
從成為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開始,
這就是一條,
要麼亡國,要麼玩命的不歸路!
1937年8月14號,
日軍派出轟炸機直搗筧橋基地,
企圖將中國空軍一舉瓦解。
航校學員們,開始了你死我活的血拼。
8月14日,
張伯苓之子張錫祜駕駛飛機,
在抗擊日寇的途中殉國,
時年25歲!
他給父親張伯苓的信中寫道:
陣中無勇非孝也!
張錫祜
六期學員閻海文,
戰鬥中不幸被炮彈擊中,
跳傘時被風吹向日本海軍陣地,
他被團團包圍卻寧死不降,
以隨身手槍反擊日軍,
對著天空高喊:中國無被俘空軍!
然後用最後一顆子彈瞄準了自己,
年僅21歲……
大法官沈家彝的兒子沈崇誨,
在閻海文犧牲後的第二天,
他在攻擊日本船艦時,
座機受損無法返航,
就在更多敵機追來時,
他竟放棄跳傘對衝過去,
在轟鳴爆炸聲中與敵人同歸於盡,
年僅25歲……
他是中日空戰「自殺式襲擊第一人」。
富家公子高志航,
被稱為飛行員中的「四大金剛」,
1937年11月12日,
日寇轟炸周家口機場,
高志航本可以撤退,
但他選擇了上機戰鬥,
可日軍早就瞄準了他的戰機,
一聲巨響後,巨大火球包圍了他......
他只有30歲。
接著,黃埔9期學生劉粹剛、
「 空中勇士」陳懷民、毛英奎、
林徽因堂弟林恆壯烈殉國......
這些有爹也有媽的孩子們,
沒有回家,也再不可能回家……
抗戰時期空軍四大金剛:樂以琴 劉粹剛 高志航 李桂丹 (從左至右)
林徽因(右)和三弟林恆(左)
八年時間裡,
共1700餘名航校畢業生沖天參戰,
殉國年齡,平均23歲.......
走進生命的幽谷,
開創國家的出路。
當抗日勝利時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悅中,
那些在抗戰中殉國的空軍勇士家人們,
卻永遠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妻子、
父母、子女......
血色中國的陸戰,空戰,
是黃埔軍校、航空學校兩校學生們,
集體赴死的故事,
這就是抗戰勝利背後,
字字泣血的烈火悲歌。
「我的信仰是無底深海,
澎湃著心中火焰,
燃燒無盡的力量,
那是保家衛國的忠誠永在!」
這盪氣迴腸的英雄氣息,
這寧死不屈的熱血豪情,
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2020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戰,
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勝利75周年紀念日,
雖烽煙殘盡,
然山河勿忘,民族之殤。
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今日,致敬決不妥協的抗戰,
抗戰英雄千古!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華人星光原創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