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深圳首家24小時圖書館,打造四項深圳第一
潤物細無聲的南園文化
在深圳市福田區南園街道,有四項文化領域的深圳第一:第一個街道級的非遺館、第一個街道級的美術館、第一個敬老攝影工作室、第一家24小時開放的社區圖書館——玉田社區圖書館。
作為深圳市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和聞名深圳的老商業城區,南園街道用基層文化建設的視角和實踐以文化人,滋養轄區群眾的心靈世界,豐富轄區群眾的精神家園,建設成為具有南園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近日,南園街道黨工委書記林志平在「福田發布」活動現場介紹了南園街道近年來在文化建設上的成績。
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打造高品質文化活動
「書香、非遺、多彩、雅樂」成為南園文化的關鍵詞。書香居首,24小時開放的玉田圖書館,成為南園居民關注度最高的場館。
為什麼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林志平說,我們針對周邊居民做了詳細的調研,發現居民結構以年輕人和外來人口為主,這部分群體對工作之餘的學習空間非常渴求,希望圖書館能延長對外開放的時間。另外,原來的玉田圖書館坐落在城中村內,硬體條件不足,場館老、舊、小,館內設施薄弱,滿足不了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各級部門一致認為在這裡設立24小時圖書館能發揮更大的效能。
玉田圖書館內設置了成人閱讀區、兒童閱讀區、電子閱覽區、活動區、展覽區、母嬰室等功能區,滿足不同群體需求、人文關懷濃厚。同時,定期打造高品質文化品牌活動,包括在文化牆、展覽區布置月度主題展覽,為讀者推介當下最熱門書籍,實現空間與讀者的互動;聯動福田區圖書館、街道文化站開展「雲享閱讀季」「一日館長」「圖書館的奇幻之旅」等活動,打造「城市文化空間聚合點」新典範。
依託街道、社區圖書館,南園街道開展了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書香活動:其中,南園街道與深圳第一少兒IP「老墨家族」合作連續三年開展「南園杯」少兒朗讀大賽,其中的優秀作品則放到喜馬拉雅平臺進行展播。此外,南園街道還舉辦「河畔詩會」,邀請著名詩人舒婷、文化名人胡野秋等到訪。
多措並舉讓文化「好看」「好聽」
讓居民感到「非常好玩」的南園非遺館,是近幾年來居民參與度最高的一個館。
據介紹,南園非遺館於2016年正式開館,4年來開展了「我們的節日」「非遺進社區」等活動近300場,皮影藝術公益培訓達500課時,受眾達數萬人。值得一提的是,7月30日,皮影小劇場正式對外開放,之後將每周舉辦皮影體驗、演出等活動。
「居民不但需要接地氣的群眾文化活動,還需要提高藝術品位的高雅文化活動。」林志平表示,除了「好玩」之外,南園美術館則讓文體場館變得「好看」。
「這裡有時是舉行演出的小劇場,有時是開展藝術培訓的大教室,有時又是舉行書畫展覽的展示廳。」林志平介紹,美術館自2016年開館以來,舉辦了33場高品質書畫展覽,展出作品1600餘幅。
除了「好看」之外,南園街道還要讓文化變得「好聽」。
林志平介紹,福田區給南園文化的定位是「雅樂」,南園有深圳最大的樂器交易中心——深圳樂器城,廣東省首家鋼琴博物館也設立其中,館內收藏了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各國的古鋼琴;南園街道有小提琴教育家王家陽帶領的,以國內外專業演奏員為班底的樂團——愛樂室內樂團和在國際合唱節上屢次獲獎的秋之語合唱團。
近年來,南園街道開展了「國際雙城吉他藝術節」「古典音樂進社區」「藝術微劇場」「歌劇進校園」「百姓琴房」等系列活動。近三年演出場次達350場,其中部分活動已連續舉辦6年之久。參與活動的除了深圳的藝術人才及團隊之外,還有眾多國內外的知名藝術家、藝術團體,如國樂大師方錦龍、格萊美大獎提名獲得者傑裡米·約夫、上海崑劇團、加拿大《馬戲奇緣》管樂五重奏演出組等。
「南園街道的從業群體多為小商業者,是中國新興城市的縮影,南園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轄區居民,讓外來居民更好地融入這個城市的生活,在南園這片土地找到家的感覺。南園街道對於密集人口城市如何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非常好的範本。」著名文化學者王魯湘評價說。
南方日報記者 陳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