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下蛋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比較的有趣,從人類的視角看,雞下蛋有兩個意義,第一個就是為人類提供營養,簡單的說就是可以吃;第二個意義就是蛋生雞雞生蛋,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有更多的雞和雞蛋。而站在雞的視角上看,下蛋很簡單就是是為了繁殖後代。
那麼,問題來了,雞幾乎每天都下蛋,但是每個蛋都被人拿走,它為什麼還要這樣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家雞是怎麼來的?
在當下,我們人工飼養下的所有動物都來自於野外,比如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的、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當然雞也不例外。
雞是由早期的人類將野生環境下的原雞馴化而來的。正是因為如此,家雞與原雞在生物學劃分上,同屬鳥綱雉科原雞屬原雞種。只不過,由於被馴化後的原雞在人工飼養下,生存環境與野生原雞已經大相逕庭,所以,家雞屬於原雞種下的一個亞種。
據科學的研究發現,原雞最早被馴化是發生在我國,距今已經有8000年的歷史了,而印度馴化家雞比我國整整晚了約6000多年。你說誰先吃雞?~
雞蛋是怎麼來的?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第一要素就是繁殖,而不同的生物繁殖方式也不一樣,有的生物自己就能夠繁殖,比如燈塔水母就不分性別,靠的是分裂生殖;有的生物雖然是雌雄異體、異體受精,但生育後代的卻是雄性,比如小海馬的受精卵發育都是在海馬「爸爸」的育兒袋裡經歷的等等。
當然,無論是家雞還是原雞也是需要繁殖的,而它們繁殖的方式就是下蛋,科學一點的說法就是產卵。但不同的是家雞的產卵與原雞有著很大的不同。
在野生環境下,原雞是群居動物,它們一個族群至少有5隻以上的成年原雞組成,而且原雞並不是每天都會產卵的。每年的2-5月份是原雞的發情期,在發情期內,雄性原雞會通過鳴叫來吸引雌性原雞,之後雌雄交配後,由雌性原雞產下受精卵,也就是雞蛋。其次,雌性原雞每次可以產下4-12枚雞蛋,這就是原雞一年的繁殖量。
▲上圖為雌性原雞
而家雞則不同,在人工飼養下,家雞已經沒有了固定的繁殖期,而且它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產下未受精的卵。
那麼,家雞如此高頻率地產下未受精的卵,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從人的角度看,每年產蛋的母雞才是合格的母雞,正是因為如此,家雞才被人定向培育了。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家裡養過雞的小夥伴都知道,如果一隻母雞到了該下蛋的時候不下蛋,甚至是隔很多天才下一次蛋,那麼這隻母雞很快就會被蔥姜蒜以及各種大料「伺候」,最終變成一鍋熱乎乎的雞湯。所以,只有不斷下單的母雞才會被人保留下來,久而久之,家雞就改變了自己的產卵周期。
從母雞的角度上看,母雞產蛋是為了繁殖後代。但是,在現實中,它們大多與公雞分開來養,即使與公雞同養的母雞在下蛋之後,蛋的餘溫尚存就被人無情的拿走。所以,為了繁殖後代,母雞隻有進化掉自己固定的繁殖期,才能夠儘可能地增加自己繁殖後代的可能性。
因此,為了繁殖後代,家雞必須要不斷的高頻率產卵,而這恰恰也是人類馴化它們之後想要的。但是,儘管如此,真正能夠孵化自己蛋的母雞大都生活在養雞場裡,在個體散養下,它們的蛋被迅速地消滅掉了。
總結
母雞下蛋本身是一種本能,但在野生環境下,雌性的原雞隻需要每年固定的時間繁殖就能繁育出後代,而當原雞被馴化成家雞之後,在人類的定向培育以及家雞強大的繁殖欲望下,雌性家雞成為了「下蛋機器」。
對於家雞來說,如此高頻率下蛋的意義就是為了能留下個「一兒半女」的,但是現實往往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