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頓到量子力學再到超弦理論,世界萬物都是波

2020-12-17 騰訊網

可以說伽利略與牛頓建立起了物理學,在此之前並沒有物理學這門學科,研究自然的學問叫自然哲學,其與物理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實驗。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現象的科學,歸根結底就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學科。

面對多彩繽紛的自然世界,人們總會發問,組成這一切的物質是什麼?它們是否可無限細分?

其實早在24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就主張「原子論」,不過他認為的原子和現在所認知的原子完全不同。他認為世界萬物就是由一種基本元素構成,這種元素很小且是不可再分實體「小球」。這種實心小球的排列組合順序構成了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這就是他心中的原子。

直到兩千多年後的18世紀,人們才用實驗證實了原子的存在。不過那時候對原子的認識還很膚淺。

牛頓對原子的探索並沒有什麼建樹,之後人類對原子的認識經歷了道爾頓的實心球模型,湯姆遜的葡萄乾蛋糕模型,盧瑟福的行星模型,玻爾的能級模型和電子云模型。

原子模型發展史

我們現在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的正電屬性是由質子體現出來的,中子是不帶電的。並且原子的質量幾乎都聚集在原子核上。

其實在19世紀之前,人類並不了解原子內部的構造,也更不了解電子的運動。所以那時候牛頓力學的危機並不是很突出。直到科學家觀測到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時,牛頓力學徹底在微觀領域失效了。按照牛頓力學的計算,電子這種東西嚴格來說就不應該存在於原子核外。它應該直接和質子中和掉。

按照經典力學的解釋,帶正電的質子會產生電場,而電子在這種電場中蹦躂不了多久就會被吸引到質子上,並與其抵消。

可是電子的運動完全不是這樣的,電子依舊蹦躂得很活波,經典力學的統治時代宣告解釋。

經過了一個世紀的探索,我們可以自信的說,量子力學在次原子級別是正確的。我們現在知道了眾多的微觀粒子,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形式。自然界存在四種力,按照作用的強度依次分為:強相互作用(核力),電磁力,弱力,引力。

四大相互作用力

物理學家從電磁力傳播所依賴的電磁場中得到啟示,其他三種力也應該是通過「場」來傳遞力的。物理學家繼續從電磁力傳播所依賴的傳播子(光子)中得到啟示,其他三種力也應該通過各自的傳播子完成的。也就是說,這四種力,每一種都是依賴場中的傳播子進行的。

但有場未必有傳播子,而有傳播子一定有場的存在

靜止電荷會產生電場,在電場中的其他電荷會因此受到作用,但這其中並沒有光子這樣的傳播子。如果靜止電荷運動起來,那其造成的電場也會是波動的,變化的電場就會產生變化的磁場,電磁場就此產生。電磁場的傳播子是光子,光子是一份份運動的能量,這些能量通過質能方程E=MC?轉換成光子的質量,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

我們最早知道了光是波粒二象性的,隨後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了電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實除了微觀粒子,整個宇宙中的所有物體,不管是微觀的電子還是宏觀的星球都是物質波。

或許這有些難以理解,我可以從簡單的電磁波講起。電磁波其實就是核外電子輻射出的一份基本能量,電子是帶負電的電荷,電子總是在運動,那麼電子就會產生變化的電場,進而導致變化的磁場,變化的磁場又產生變化的電場,就這樣電磁場就傳播開來了,電磁場可以傳播能量,這能量就是光子。

光子是如何運動的?

知識補充:光是一種電磁波,電磁波傳播速度c=波長λ×頻率f,真空中光速恆定。

光子不僅是一種粒子也是一種波,光子的運動頻率不同導致了形形色色的電磁波產生。光子的運動頻率從100hz到10的27次方不等,其名稱依次可以是電擾動,無線電,雷達波,可見光,X射線,伽馬射線.....

電磁波波長排序

電擾動雖然也是電磁波,但頻率很低,波長就很長,甚至可以達到數千公裡,從一個波峰到另一個波峰的距離太遠了,所以波動的性質並不明顯。就好像是在湖面上相隔10公裡才有兩個凸起的波浪,這個湖面會顯得很平靜,所以電擾動更像是場。

而無線電,雷達波的頻率就高出電擾動的好幾個數量級,它們的波長就更短,波峰距離不大,更像是波。

可如果頻率繼續增加,比如宇宙中的伽馬射線,它雖然也是電磁波,但其頻率極大,導致波長極短,有的波長才10的負14次方米,比原子半徑還小到多。那麼這些電磁波的波峰距離就極短,兩個波峰更像是渾然一體的粒子了,而不像是波。

所以從電磁波的波長高低來劃分,波長長的更像場,波長中等的更像波,波長短的更像粒子。

所以光子的頻率差異會讓其體現出顯著的粒子態或波動態。但不管如何,光子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

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告訴我們,人類也是波粒二象性的,只不過人體波動的頻率太大了,而波長太小了,以至於現有的儀器都無法觀測到這種波動,所以人體更顯得是個實在物體。

既然所有的物質都是波粒二象性的,那麼夸克也是(目前發現原子內部最小尺度的粒子),倘若還有比夸克還小的粒子,那麼它也是波動的。宇宙中數百個基本粒子構成了宏觀世界的多樣性,基本粒子之間的作用關係很複雜,我們甚至都理不清它們之間的關係。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所有粒子都是波動的,光子是波動的能量,這種電磁波因頻率的不同時而表現出粒子性,時而表現出波動性。當然我們可以藉助這種思想建立一種大一統理論。

我們假設,現在所說的光子,電子壓根就不是什麼基本粒子,而是由一種更小的波動能量構成,這種波動就是超弦理論中的弦,弦的不同振動形式會表現出不同的基本粒子。

那麼我們就可以從更小的尺度統一已知的基本粒子,我們找到弦的振動規律,就知道基本粒子的生成機制,包括費米子,傳遞四種相互作用的玻色子,生成質量的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尚待發現的引力子。這些粒子的作用和特性太冗雜了,我們很難把它們在現有的物理框架中統一起來。而超弦理論則正是大一統理論的理想候選者!

相關焦點

  • 從經典力學到量子力學,再到超弦理論,揭露世界萬物的本質!
    面對多彩繽紛的自然世界,人們總會發問,組成這一切的物質是什麼?它們是否可無限細分?其實早在24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就主張「原子論」,不過他認為的原子和現在所認知的原子完全不同。他認為世界萬物就是由一種基本元素構成,這種元素很小且是不可再分實體「小球」。這種實心小球的排列組合順序構成了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這就是他心中的原子。
  • 超弦理論為什麼能輕易解決量子力學無法解決的引力問題?
    如果你了解什麼是超弦理論,你會感嘆到它的框架是那樣的迷人(也可以在最下方查看我的其它文章),但更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超弦理論能緩和引力與量子力學之間的對立。我們都知道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不共戴天的,廣義相對論講述的是時間和空間體系,而量子力學卻說世間萬物都在被量子觸摸。
  • 大統一:從「牛頓力學」到「量子力學」
    人們陶醉於「盡善盡美」經典物理學大廈的境界:在牛頓力學為「地基」上解釋一切物理學問題,而把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作為天體物質在「以太」中的機械運動,整個物理世界都始源於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靜止的以太這兩種物質,科學發展視乎達到頂峰。十九世紀末,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觀系統。
  • 「超弦理論」探尋世界最為深奧的真相
    你看,過去我們以為牛頓理論可以解釋宇宙一切,但面對更大的宏觀世界,我們逐漸發現需要愛因斯坦的理論。而如果要解釋黑洞,我們還要深入更小的微觀世界去了解量子力學。在這一推論下,我們會意識到,通過不斷製造更大的加速器來觀察更細小的微觀世界是存在極限的——黑洞的存在讓視界的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這個矛盾單憑量子力學或廣義相對論,任何一方都無法解釋清楚。人類需要找到融合兩者的新理論。
  • 從創造論看超弦理論與靈魂
    上世紀,也就是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基本是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主導。廣義相對論在處理宏觀的大質量天體時非常湊效,完美解答了諸如恆星和星系演化,乃至黑洞引力場性質等諸多天體物理學的難題。而在微觀領域,量子力學可謂如魚得水,這套由普朗克、波爾和海森堡等人在上世紀初建立的理論可以非常合理解釋微觀世界粒子的性質和運行。
  • 從零開始讀懂量子力學
    ——袁嵐峰(中國科技大學教授,科普專家,《科技袁人》節目主講人, 微博 @中科大胡不歸)     我原來不懂量子力學,年紀也大了,複雜數學公式看都看不清,遑論看懂。看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大致明白量子力學是什麼了,它離生活並不遠。
  • 為什麼牛頓力學還是純科學的核心?
    當人們理解了科學最基本的原則以後就會明白,無論前沿到什麼程度的科學成就,都不會違反一些最基本的科學原則。正因為掌握了這些最內核的科學原則,所以對任何新出現的科學成就都不會太奇怪,更不會以各種神經神經兮兮的方式以為出了這麼個研究結果就徹底變天了,甚至世界都不存在了。
  • 從德謨克利特到量子理論
    從德謨克利特到量子理論自人類開始覺醒,我們中的一小撮智者就開始思考關於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這個問題
  • 量子力學
    然而  – 雖然狹義相對論被簡單地結合到量子電動力學中  – 推廣到廣義相對論這個目前描述引力的最佳理論,則尚未完全納入量子理論。理論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Edward Witten)是研究相干的萬物理論人之一。他創立了M-理論,試圖描述基於超對稱的弦理論。
  • 超弦理論又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創立的兩大複雜的理論,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兩大理論構成了當代關於地球認識的基礎,有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就是兩兄弟對坐在火爐面前,如果此時有一個美女,那麼他們就不會覺得這個火的溫度是烤人的。
  • 走進量子力學的世界
    牛頓到19世紀末,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這些理論在描述微觀系統時的不足越來越明顯於是,20世紀初時,在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薛丁格等一大批物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通過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的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見解被革命化地改變,許多現象也得以被解釋。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科學,使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從宏觀層次跨進了微觀層次。
  • 誰來終結「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對抗?讓弦論來試一試
    在這次「眾星雲集」的聚會之上,威廉·湯姆遜(開爾文男爵)發表祝詞並進行演講:開爾文總結了物理學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力學現象都已經可以應用經典力學進行解釋,牛頓力學三定律深入人性應用廣泛;而在電磁領域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也可以解釋分析基本的電磁現象;而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發展,可以對自然界中的熱現象進行解釋說明。可以說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學和經典力學已經逐漸地搭建起經典物理學大廈。
  • 報名 「百年相對論」第三場:朱傳界與超弦理論
    ① 牛頓力學統一了機械運動, 天體運動和蘋果(手機)落地;② 麥克斯韋(方程)統一了電現象和磁現象,也將光納入了電磁波;③ 原子論和分子論統一了物質結構,給出了熱力學和統計力學規律的微觀解釋;④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統一了平直Minkowski時空和引力;⑤ 愛因斯坦嘗試統一引力和電磁相互作用力但沒有成功;⑥ 輕子,
  • 篤信量子力學大半輩子的他,最近忽然開始懷疑:量子力學到底怎麼了?
    其實說這些都是為了博取你們的同情(眾笑),因為我今天所要講的,正是量子力學中詭異、甚至反直覺的要素,它們因何而產生,以及為了解釋這些性質而誕生的兩種思想流派,同時也將解釋為什麼我和其他一些理論物理學家(當然不是全部)對這些理論感到不滿意,以及接下來科學家應該怎麼做——或許我們能發明一種新的理論,將量子力學外推到更廣的範圍內。
  • 假如牛頓穿越到現在,他能看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嗎?
    引言:著名物理學家牛頓,他曾經提出了很多先進的物理學理論。現在有些人覺得學習這些理論很簡單,便開始質疑牛頓的偉大,殊不知牛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的高深,而在於他的開創性。想像一下,牛頓穿越到了現在,他能看得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嗎?
  • 弦理論:來自天堂的傳說,想要統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超級理論
    現狀我們生存在同一個宇宙,卻有經典物理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弦理論4套互不相容的理論體系。沒有一個理論能夠達到自洽解釋宇宙所有未解之謎的終極理論的標準,這意味著現有的理論都不完備!無一例外!這是一個折中方案,是一個各方都皆大歡喜的結果,大家都不要再爭了。量子既是實實在在的粒子,也是振動的波。這就是波粒二象性。從此以後,粒子學家們可以巧妙地迴避量子力學為什麼不使用粒子說的矩陣力學方程這個問題,可以理直氣壯的用老對手波動說的波動力學方程——普朗克常數和波函數來描述他們心中實實在在的粒子。光、電和亞原子粒子這些量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從此「天下太平」。
  • 細思極恐的量子力學,量子真隨機與機械論的世界
    量子力學這要對一門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是越研究越糊塗,量子力學的大師,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玻爾都稱自己不懂領子力學,在學習量子力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上完本科時你好像完全懂了,上完碩士你又迷糊了,上完博士你基本上是完全不懂了,量子力學就是這麼讓人匪夷所思,與我們的宏觀世界截然不同
  • 用超弦理論解釋萬物成因
    超弦理論是一種解釋萬事萬物成因的終極理論,大家已經知道的宏觀世界的物質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還可以再分為夸克,照這個分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 牛頓是如何統一力學江湖,發現萬有引力的?
    所以大家明白牛頓的偉大沒?牛頓之所以偉大,並不是因為他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係,而是發現當時環境下萬事萬物的運動遵守一個規律「萬有引力」,貢獻在於「萬有」兩個字(這裡說明下,牛頓的時代還沒有進入微觀世界的研究,所以量子力學還沒發展起來,因為萬有引力並不適用於量子力學)。
  • 宇宙的終極候選理論知之超弦理論
    超弦理論是怎麼來的,首先說說目前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力,及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引力。電磁相互作用產生的力是通過交換虛光子產生的電荷之間的電磁力,由此誕生了量子電動力學。強相互作用是通過交換膠子產生的夸克相互作的色力,因為人們把夸克相互組合比喻成三原色,由此誕生了量子色動力學。弱相互作用力是主導核裂變和衰變的力,交換的是中間波色子W+,W—,Z0三種波色子,由此誕生了的量子色動力學。唯獨引力子沒有找到或者說它究竟是不是一種力?未被證實。因此,人們迫切尋找萬有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