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別一般見識」,這往往是很多家長為孩子犯錯找的藉口,認為孩子小犯錯就是理所應當。但事實上,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人,孩子做什麼事說什麼話,身後都有著父母的影子。
尤其有的家長無意間說一些話,孩子雖然不懂什麼意思,但是在一些場合模仿說出來,不僅氣氛尷尬,甚至還可能傷到人心。
玲玲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從小特別寵愛,可以說是「富養」著長大,結婚以後沒有少幫襯,就連婚房首付都是老兩口幫忙出的,彩禮也沒要多少錢,只希望女兒能過得好一些。
婚後玲玲生了一個兒子,老兩口也特別寵,經常買零食買玩具,簡直當親孫子一樣對待。某個星期天玲玲和老公有事,慌慌張張把孩子送到姥姥姥爺這就走了。姥爺看到外孫很高興,開玩笑逗外孫「小傢伙,怎麼又來我家混吃混喝了,害不害臊?」
本以為孩子會說上兩句「哄老人」的話,沒想到孩子語出驚人「我爸爸說,你沒有兒子將來財產都是我的」,外公當場驚呆了,臉上笑容逐漸凝固,心裡就像針扎一樣刺痛,沒想到自己這麼寵孩子,換來的卻是這般境地。
尤其心裡對女婿愈加不滿,孩子這麼小,這些話肯定都是從爸爸那裡聽來的,自己將心比心又出錢有力,不懂得感恩不說還心藏不軌,太傷人心了。
前邊孩子說出的話,就是不會說話的典型案例,雖然都知道老人百年之後,家產最後還是都落在孩子身上,但是有些東西當面張口要和老人心甘情願給是不一樣的。
到了老人這個年齡,盼望的無非是子女孝順,孩子聽話懂事。可孩子直接說出這種話,實在讓老人心裡堵得慌。尤其孩子小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那麼背後女婿這樣教孩子,難免讓人心裡介意。
可見有時候孩子說錯話,並不是童言無忌,而是家長沒有教育好,父母沒有做好榜樣,孩子今後也會被人貼上「小心思多」的壞標籤。
家長要懂得在孩子面避嫌,並且教育孩子,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這並非是讓孩子過早失去童真,而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情商,以免語出傷人。
父母養育我們長大成人,給予了他們可以給的一切,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孝順父母,並且教育我們的孩子尊重愛護老人。
第一, 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身上很多東西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的,我們做家長的要給孩子帶好頭,以身作則的孝順、尊敬老人,這樣孩子才能夠發自內心的尊重愛老人。在我看來,孝順父母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就算不為了將來遺傳也應該這樣做。
況且獨生子女家庭,老人大都會表示將財產留給孩子,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後給了誰,所以於情於理,家長都應該發自肺腑的真心對待老人,並且要求孩子也一樣。
第二, 教會孩子尊重老人
老人大多寵溺孩子,面對孩子一些錯誤不會那麼計較,但是不計較不代表沒聽進心裡。家長要教導孩子,不能在老人面前那麼放肆,有的話能說有的話不能說。尤其不能在老人面前說髒話,或者埋怨老人的話。
第三, 培養孩子同理心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關心他人,同理心強的孩子將來情商高,共情能力強,更能討老人開心。
比如有一次,我和我女兒去超市買東西,女兒告訴我要給外公買一袋花生,讓外公喝酒的時候吃,回家後我把這件事告訴父親,父親開心了一個月,逢人就誇外孫女懂事,連帶著我也得了不少好處。
因此,孩子是童真淳樸的,老人對她好他也會天然的親近老人,我們做大人的不要將成年人的那一套帶給孩子,不要讓我們的自私,毀了孩子的童年。
最後,我是小雪媽媽,一名90後寶媽,關注我,每天分享科學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