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日軍,以窮兇極惡而聞名,他們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點起了沖天戰火,無數生靈為之塗炭,因此被人所憎恨。不過有這樣一位日軍指揮官,卻受到盟國的「喜愛」,因為在指揮作戰的時候,他幫了日本的倒忙,此時便是日本第十五軍司令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生於1888年,日本陸軍大學畢業。此人參軍後,職業生涯中曾做過一次最為出格的事情,這就是當年在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中,就是這個傢伙下令打響侵略我們的第一槍的。
當時牟田口廉也不過是日軍派駐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的職務,大佐軍銜,正是他的蓄意挑釁,導致了日軍全面侵華的開始。為此牟田口廉也受到了昭和天皇的嘉獎,並升任少將軍銜。
為此這個傢伙也多次沾沾自喜地在日記裡記載說:「至於當年的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主要是我的責任,因為在盧溝橋這裡,射擊第一顆子彈並引起戰爭的就是我,所以我認為我對此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這段話看似贖罪和反悔,其實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得意之情。
也就是從此開始,牟田口廉也步入了軍事生涯的快車道,一路高升為師團長,十五軍司令官等職位,軍銜也成為了中將。驕傲自大的牟田口廉也很是得意,認為自己還有可能再進一步,成為日本陸軍大將。
不久後,他的機會來了。在1944年的時候,為了配合盟友德國,日本決定攻打印度,期望打下印度之後,能夠和盟友在中東地區匯合。而攻打印度的重任,也就落在了牟田口廉也十五軍的身上。
牟田口廉也很是興奮,認為為大日本效忠的時刻來了,同時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落在了自己的頭上,如果能夠完成的話,升任大將的日子也指日可待了。因此在戰前動員會上,牟田口廉也就大言不慚地說:我一定要打下印度,讓我們大日本國的國旗插在印度國土上,不當上大將,我無顏返回日本。
雄心勃勃的牟田口廉也,認為攻打印度很容易,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沒有什麼作戰能力的英軍,早在攻打緬甸的時候,日軍將英軍打得落花流水,所以根本看不起英軍。至於英印聯軍中的印度軍隊,日軍更是不放在心上,所以在攻擊開始前,他們只帶了一個月的乾糧,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一個月的時間綽綽有餘。
可惜這次日軍的算盤打錯了,因此印度對於英國乃至盟國有著無比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國,失去了印度,這個被他們看作是英帝國「王冠上寶石」的國家,損失可就大了。所以當時英國傑出將領蒙巴頓親自在印度指揮對日作戰,同時聯合美軍,發揮美軍的空中優勢,對前來進犯的日軍給予空中打擊。
所以這場二戰時期被稱作為「英帕爾戰役」的戰鬥一打響,牟田口廉也就懵了,在盟國空軍的襲擊下,日軍傷亡慘重,而且隨著印度雨季的來臨,無數日軍患上了瘧疾等疾病,死傷慘重,此時一個月的乾糧也吃完了,日軍陷入絕境之中。
牟田口廉也還是給大家鼓勁:我們日本向來是吃草民族,糧食沒有了沒關係,野草也可以,大家再堅持一下。可是日軍實在是堅持不下了,無奈之下,他只好下令撤兵,當時十萬日軍進攻印度,三個月後只有四萬日軍撤退, 傷亡實在是慘重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