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牛津大學,然後來到劍橋大學。這兩所世界頂尖大學,一個都不能少。
劍橋大學位於倫敦東北方向,距離倫敦大約96公裡。從倫敦的國王十字火車站去劍橋,大約1小時左右,票價大約在13英鎊到18英鎊左右。
劍橋大學,是牛津大學之後英語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學。
劍橋大學2020年世界各項排名如下:
劍橋大學共有31個學院,走出過15位英國首相,120位諾貝爾獎得主,牛頓、霍金、華羅庚等科學巨匠都曾在此就讀。
劍橋大學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據說在1209年,因為酒吧打架、逐漸升級為騷亂、罷課,牛津大學的一群老師和學生離開牛津,來到劍橋,在劍橋成立學院,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劍橋大學。
與牛津大學一樣,劍橋大學也是一所沒有校門、沒有圍牆的大學,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除了學院的建築以外,還有教堂、圖書館、博物館、老街道老商店、著名的書店、古老的市場、餐館等。
與牛津大學又不一樣,美麗的劍河穿過校園,流經多所著名的學院,甚至從學院中穿過。
「劍橋撐篙」是劍橋大學的一個特色遊覽項目。泛舟劍河,欣賞古老學院的風景,是很多遊客的選擇。多數是平底船,一般乘坐5到8人。船沒有槳,需站在船尾撐船,一般是這裡的學生撐船,兼導遊,沿途講解有關的故事。成人票是15英鎊左右,時間大約40分鐘到一小時。
我們從銀街步行向東,看到的第一座橋就在左手邊。
又叫牛頓橋。木製結構,官方名字是「木橋」。搭成三角形、菱形以及一些不規則形狀,充滿了幾何學、力學等科學元素。它的舉世聞名在於它的搭建結構,所有木板錯落有致地根據幾何原理連接,連接點依靠591根釘子用幾何原理固定。如果抽出其中任何一根釘子,這個橋必塌無疑。
傳說是物理學家牛頓設計建造,沒用一個釘子。其實這座橋是在牛頓辭世22年後才修建的,設計師名字叫威廉·埃斯裡奇。橋身相鄰桁架之間均構成11.25度的夾角,「以直代曲」的微積分原理構成了圓形的拱式結構,展示出現代鋼梁橋的雛形,得名數學橋。修建時也是用了釘子的。
傳說後來有個學生非常好奇,拆了想研究一下,結果無法復原,最後只得用釘子固定木板把這座橋重新搭起來。劍橋的教授知道這個事以後,沒有責怪拆橋的學生,反而鼓勵學生們要有好奇心、要敢於實驗、勇於挑戰權威,這種學風一直保持至今成為傳統。
這個牛頓造橋、學生拆橋的故事雖是一個傳說,但也表達了劍橋人對做學問的態度。
數學橋,把王后學院在劍河東西兩岸的兩個區連接起來。王后學院,由1448年亨利六世的女王瑪格麗特和1465年愛德華四世的王后伍德維爾共同捐資建立,所以學院名稱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這兩位女王。學院面積不大,可以見到都鐸王朝的歷史遺風。
左拐到Trumpington街,這是劍橋大學南北走向的一條主要街道。經過王后學院 ,來到國王學院。
國王學院是劍橋最著名的景點,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於1441年設立創建。
為了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學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大門樓屬於英格蘭哥德式建築風格。
建築群中最著名的就是國王學院禮拜堂,是中世紀晚期英國哥特建築的典範,由國王親自設計,耗時80年完成。它聳入雲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築風格已經成為整個劍橋市的標誌和榮耀。國王學院的學生入學都要到教堂宣誓。
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國王大學合唱團」,起初就是為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內的國王禮拜堂獻詩的唱詩班。現在的合唱團仍固定在禮拜堂獻唱,其成員由14位來自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不同專業背景的本科生、以及16名劍橋大學預備校——國王學院公學的男童組成。
(圖片來自網絡)
2018年1月26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青少年合唱團發布了最新音樂專輯《再別康橋》。專輯收錄了19首曲目,包括兩首中文歌曲《再別康橋》及《茉莉花》。這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成立500年以來,首次面向全球發布中文曲目。
(圖片來自網絡)
此外,國王學院還有前庭院、大禮堂、吉布斯樓、凱恩斯樓、切特文德庭院、韋伯庭院,博德利庭院等等,每個名字都是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
(國王學院外聽吉他彈唱)
下面介紹與國王學院相關的兩個人。
第一位,凱恩斯。
我上大學時才深入了解的一位經濟學家,與國王學院有著很深的淵源。1883年出生在劍橋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4歲進入伊頓公學,畢業後考進國王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後,在政府部門工作了兩年,1908年回到劍橋當了7年的老師,在此期間,凱恩斯繼續研究經濟學,並成為國王學院的院士。
第二位,徐志摩。
在國王學院期間,徐志摩作為一個特別學生,按當時的說法叫做 research strudent,沒有學位,也不需要為拿學位而苦於考試。因此他在劍橋生活得非常愜意,主要學習英國文學,結交好友,並遊覽劍橋各處,在這期間他也進行了文學創作。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離開劍橋的回國途中,寫下了著名的詩篇《再別康橋》。
2008年7月8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劍河之濱的一塊草地上,為徐志摩立了一塊白色大理石的詩碑。上面刻著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裡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裡的「康橋」,指的是哪座橋呢?國王橋?嘆息橋?劍河上的所有橋?說不清楚,也許指的是一種意境,不一定要特指其中哪一座吧。
從國王學院繼續往北,來到一條非常具有歷史風情的街道——三一巷。位於劍橋中心地帶,穿過它遊客可以到達劍橋的主要街道三一街。
電影《萬物理論》中,雀斑美男扮演的霍金便是騎著自行車和夥伴從這裡飛馳而過。
(圖片來自網絡)
著名的三一學院就坐落在這條小巷的北邊。
「三一」是指聖主、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三一學院全稱是「劍橋城和劍橋大學碩士、研究員和學者的最神聖的和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學院」。
(維修中的三一學院)
三一學院擁有古老的中世紀的建築。三一學院門口的國王塑像和歷史悠久的榮譽徽章。
三一學院有多個劍橋之最,是最富有、最皇家、最貴族化、最有聲望的學院。劍橋大學出的名人近一半出自三一學院,如培根、牛頓、丁尼生、拜倫、羅素、哈代等,還有31位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多位國家元首,甚至奧運會冠軍等等。
三一學院的前身是建於14世界的國王學堂。
1546年亨利八世興建了三一學院,創立以來就擁有著非凡的榮譽和學術成就。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培根,12歲就進入劍橋的三一學院學習。牛頓前後在三一學院學習生活35年,在這裡完成了他所有的偉大論著。
提到牛頓,就不由得想起萬有引力定律,想到當年牛頓被蘋果砸到的那棵蘋果樹。現在的這顆蘋果樹,就是1954年從牛頓的家鄉林肯郡移植過來,據說是砸中牛頓腦袋那顆蘋果樹的後代。
(和牛頓有關的蘋果樹)
叛逆的拜倫在三一學院上學時,學院規定不準養狗,他就養了一隻小熊。100多年以後,三一學院學生米爾恩創作了小維尼熊,回來拍成動畫片,成為全世界最可愛的熊。維尼熊的故鄉就是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
簡稱凱斯學院,是劍橋大學歷史上第四古老的學院,也是最富有的學院之一。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12位,在劍橋大學名列前茅。
霍金也在個學院學習過。
建於1478年,在一座老教堂的原址上重新修建而成。教堂氣勢恢宏,拱廊極高,建有垂直線條的窗戶。
大聖瑪麗教堂是英國有移動式布道壇的少數幾座教堂之一,可以從軌道上滑進主壇。在1730年之前,劍橋大學授予學位等重大活動也都是這裡舉行。
霍金在劍橋的葬禮就是在大聖瑪麗教堂舉行。
位於聖約翰學院,原址是13世紀建成的聖約翰醫院,1511年由亨利七世的母親Lady Margaret Beaufort創辦,也是劍橋最古老、最大的學院之一。
學院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群十分壯觀,像一個古城堡,紅白相間的磚牆,兩側有塔樓和城垛。5個庭院中最美的是第二個,被譽為「英格蘭最美的都鐸王朝式庭院」。
(左邊的建築就是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出了一位有名的中國人,徐志摩的表弟——金庸先生。2005年,81歲的金庸來到聖約翰學院學習,2007年獲得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 ,並獲得聖約翰學院的榮譽院士。
聖約翰學院有兩座橋,一座是石拱橋,另一座就是整個劍橋大學最出名的嘆息橋。建於1831年,連接學院新庭院和舊庭院的兩棟樓。
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去參觀劍橋最早的學院——彼得學院,基督聖體學院。
在基督聖體學院西北側、國王大道東側臨街的一個櫥窗裡,是一個巨大的雕塑時鐘。
由約翰泰勒構思設計並出資百萬英鎊建造,歷經5年時間,2008年由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揭幕,被《時代周刊》列為2008年最佳發明之一。
在直徑約1.5米的全鍍金圓盤計時器上,有一隻十分逼真的巨大蚱蜢,被稱為「Chronophage」 — —時間吞噬者。蚱蜢的軀殼表面是斑駁的金粉和血漿,意在提醒人們生命短暫。每15分鐘抬起毒刺,每小時致命一蟄,發出鏈條敲打棺材的聲音。蚱蜢沿著時鐘外圍的60個齒輪不斷爬行,看起來就像是在不停地雕琢時鐘,如同正在吞噬時間。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
(劍橋街頭的聖墓教堂)
旅途中的美好無處不在。我是愛上旅行、帶娃行萬裡路的二胎娃寶媽——帶娃一起看世界。如果你對我的分享感興趣,歡迎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