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識別自己的運動強度嗎
Be or not be, it’s a question.
莎士比亞的翻譯是:生存或者毀滅是個問題。
把這句話翻譯到識別運動強度中是:過猶或不及,都是個事兒。
雖然說事情不大,但如果識別不對的話,也是很那個啥的。
累了就是強度大了,太累了就是強度太大了,累成狗了的就是快廢了。這樣理解也問題不大,畢竟都是自己的感受,就同當年我期末考《解剖學》時,我在觀察自己和同學,哪怕老師的身體時,都不會被記做是作弊處理的,因為我們用的是同一部教材,人體的構造也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感受這事兒,是可以做得了準的。但有時又不怎麼靠譜。
因此呢,在很多年前,有個學者組織了一群人,發明了一個比較有用的東東,叫RPE主觀評價量表,就是在沒有別的手段進行訓練評定時,就可以拿一個基本通行的語言進行自我判斷。其優點比較明顯,是簡單、易行;只不過缺點呢,也同樣的明顯,就是定性太過於粗糙。對於大方向的定性有參考意義,但對於精準性的描述運動強度就欠缺了一些靈性。
回歸一個老問題,我為什麼會受傷?我為什麼不進步?
運動損傷的特點普遍具有滯後性與隱蔽性,在運動損傷中90%來自於勞損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大可以用前面這兩個形容詞進行概括,而太快了,又讓子彈飛一會,就悄無聲息的出了疼痛。
在我看來,疼痛不是成功路上的勳章,只是沒有進步的託詞。這個話有點狠,但我的心是滾燙的。
在絕大多數的日子,都維繫一個高強度訓練的人,損傷找上身體的概率是不會低的;相反,如果不識別強度,經常界定自己在輕鬆的運動中,那麼又是刺激不足的;而作為能增強免疫力的中等強度也是需要被定義的。正因如此,整個自然界都是一個正態分布的圖形,兩頭小,中間大。無論是想在健康的中間,還是爬出暫時弱小的下方亦步亦或是進入高手的前端,都需要識別運動的強度。就同我前面說的「成功PB是可以被設計」的。而成功PB被設計的前提就是意味著沒有傷病的困擾,能持續開心、強弱有度的訓練。而是否能正確的識別運動強度就成為了關鍵。
強度區間
最高運動表現水平
百分比
強度
1
>100
超最大強度
2
91~100
最大強度
3
81~90
高強度
4
71~80
中高強度
5
51~70
中等強度
6
≤50
低強度
包括最近在說的疫情下什麼樣的運動才是能有利於提升免疫能力的,那也是建立在合理識別自己的運動強度。
所以一旦有了識別運動強度的能力,也意味著,自己能夠客觀的看待今天的慢或者未來的快。訓練觀的建立,也是運動生涯成熟的開始。
(網絡圖片)
在所有的運動表現的最後,一定是回歸到生理性適應。運動的強度也就自然的可以換算成心率的百分比。有什麼樣的運動強度,就相應的是什麼樣的心率表達。心率越高,意味著強度越大,強度越大疲勞的程度就越像汪星人。而越像汪星人時,越不能太長時間堅持,這就是強度過大了。
我們推薦兩個計算運動強度的公式,首先,我們要知道在自己的年齡範圍下,什麼是最大心率,因為這相對來說,是一個安全的警界線,在醫學檢查中,也通常會用到最大心率的公式,其方法如下:
最大心率=220-年齡
運動情景下的目標心率,其公式記為:
運動目標心率=最大心率*目標強度%
所以,如果我是一個40歲的人,我此時的最大心率就是180=(220-40)。今天我計劃完成一個中等強度的訓練,那麼我的目標強度就是71%~80%之間,因此我將會知道我在運動中,應該觀察自己的心率區間為180*71%≈128次/分到180*80%≈144次/分之間,那麼,運動時,我將觀察自己的心率是不是處在128~144次/分之間。
這個公式的好處在於,有什麼樣的心率,就能明了自己是什麼情景下的運動強度;或者說想要達到什麼樣的運動強度,就應該實現什麼樣的心率區間,才為之有效。當然,後來的學者又為這個公式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今天暫時按下不表。
所以當知道年齡時,我們是可以相對精確的去構建自己的訓練計劃,從而也去判斷所謂的經驗是不是站得住腳。畢竟別人家的孩子再優秀也是別人家的。適合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未來時代一定是數位化的時代,今天這個時代不能產生的,下一個時代一定會有。過去,沒有手錶去記錄,沒有工具去感知,很多訓練完的方法是直接掐脈搏,然後記錄下來,再去告之運動員繼續或休息。不要覺得奇怪,因為有些人在運動中和運動後,表情管理都很不到位,猙獰的痛苦寫在臉上,但一查脈搏,中等訓練水平都不到,如果被這樣的假象所迷惑,其結果就是運動成績一直上不去,但卻覺得已經拼盡全力的可愛樣子。還有一些人可能訓練強度已經到了身體危險的邊緣,但一味的去吐糟他怎麼不如別人努力,實際就是把悲劇在上演,大則有可能猝死,中則運動損傷發生,小則運動疲勞出現。訓練是門科學,當把科學玩好時,訓練就變成了一門藝術,再把訓練體會到家,訓練還可以成為一門哲學。
當開始知曉這些方法時,也別著急去使用,可以先把這些方法套疊在自己現行的經驗上去揣摸,當能把現行的訓練弄明白時,就可以試著將自己的認知運用到實際訓練中去。從而實現成功PB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