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屆(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北京大學口腔醫院許天民教授團隊的「生理性支抗控制理論的提出及矯治系統的研發與推廣」項目獲得「北京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為北京大學唯一獲獎單位,項目完成人有許天民、韓冰、林久祥、姜若萍、陳貴、陳斯、蘇紅、陳賢明等。
許天民
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面形較突,正畸通常需要拔牙,而傳統直絲弓矯治技術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支抗磨牙前移(支抗丟失)、面形改善不理想的情況。該項目針對口腔正畸治療中最關鍵的磨牙支抗丟失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源於許天民課題組在1997年引進美國MBT直絲弓技術時開展的一項歷時十多年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該研究發現真正影響支抗效果的不是關閉拔牙間隙的方法(也就是傳統觀念中的機械力),而是與患者生理特點相關的因素。因此,許天民團隊在口腔正畸界首次提出了生理性支抗控制理論,該理論完善了正畸支抗理論體系,彌補了經典機械性支抗理論的缺陷。
為了解決生理性支抗丟失這一難題,許天民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生理性支抗控制的研究,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解決方案和矯治體系。在硬體上,發明了:⑴XBT交叉頰面管(獲中國發明專利),在矯治的最初階段就能為支抗磨牙提供後傾力,防止生理性支抗丟失;⑵MLF多水平低摩擦託槽(獲中國及美國發明專利),可以減小生理性牙齒移動的阻力;⑶舌力介導器(獲中國發明專利),利用舌肌生理性力量進行磨牙垂直向控制。在理論創新上,將磨牙的動態生長發育變化有機融合到正畸矯治過程,提出了四維正畸理念,圍繞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申請獲得美國專利1項、國內專利6項、發表中英文論文173篇,在2015年受Springer出版社邀請撰寫英文專著一本,於2017年正式出版。
2012年開始,許天民團隊開始對項目成果進行轉化,委託項目轉化單位杭州某公司生產並改進全新的生理性支抗Spee弓矯治器。截至2019年,累計已出售全套矯治器42837套,應用單位遍及國內24個省區市的49個公立醫療機構和1092家民營口腔機構,新型矯治器同時遠銷到東南亞和歐洲,項目轉化成果惠及數萬患者。生理性支抗控制理念得到了國際頂級正畸臨床研究專家Sheldon Baumrind教授和Lylse Johnston教授的高度肯定。許天民6次被國際口腔正畸界影響力最大的美國正畸學會年會邀請大會發言,並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太平洋大學應邀演講;在北京舉辦國際學習班2期,首次實現了中國口腔正畸技術的輸出。
口頜系統十分複雜,患者個體差異巨大,只有遵循患者口腔固有的規律,順勢而為,才能讓正畸變得高效和健康。許天民團隊將繼續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進一步深入探尋影響牙齒移動的生理性因素,為更好實現患者牙齒健康和美觀的目標而努力。
許天民團隊
北京醫學科技獎
「北京醫學科技獎」是由北京醫學會設立的首都醫藥衛生行業的科技獎項。本次大會是自北京醫學會1922年創建至今的第五屆獎勵大會,旨在引領首都醫學科技創新發展,推動尖端醫學科研成果的產出,得到了社會各界和衛生系統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此次共28項成果通過初審,19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8項、社區衛生獎1項、醫學科普獎1項。(關於2019年度北京醫學科技獎獎勵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