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正在被「快餐文化」影響著,什麼都追求快速、方便、省事、直奔主題,做事要講求效率,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學校也受到這股潮流的影響,我們的教師都在思考,教育教學中的有效環節是什麼,怎樣強化有效環節,而哪些環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能否簡化甚至省去?
還記得以前的老教師都會提前三分鐘到教室候課,教師站在前面會環視全班學生,先從思想上提醒大家,課馬上就要開始了,有的教師還會巡視班級,檢查學生上課的書本文具是否到位。這些教師知道,許多孩子開始掉隊就是因為課前準備不好,大家讀書時他找書,大家寫練習時他找本,一步落下步步落下,久而久之就掉隊了……但如今能做到課前三分鐘到教室候課的老師已經越來越少了。
如果說教師提前到教室還有一定的實用性,那麼師生問好的環節對教學就沒有多少意義了,老師發口令「上課」,班長發口令「起立」,師生互相問好……這個固定的程式呆板,堂堂如此,這有什麼實際意義嗎?正因有了這樣的認識,很多教師都把師生上課問候、下課告別的儀式當成了可有可無的環節,有的教師只在上公開課、示範課時才會組織一下,平時的課是進門就講,名曰「咱們就不用來虛的了」。
還有很多教育傳統都因無用而被邊緣化甚至放棄了,如語文教師朗讀課文,數學教師一步步板書演算解題步驟……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如果學生已經讀過了課文,掌握了文本的主要信息,那就可以越過文本朗讀的環節了,儘快進入具體的語文知識點的教學;而數學教師板書解題步驟則更是浪費時間,有這時間為什麼不多講幾道題?講解例題還是要以講思路為主,步驟可以省。如果真的需要把解題步驟全部展示給學生,那就用投影或PPT打出來就是了,這會省去很多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語文、數學教師,如今各科教師的板書都越來越「精練」了,現場板書或繪圖越來越少見了,如果有必要,很多教師都會選用預先準備好的多媒體演示,因為很多教師覺得現場板書浪費時間,還有部分教師是因為自己寫的字拿不出手,但他們又不願意為此下功夫,越來越多的教師不覺得板書是件多重要的事,還有很多年輕教師認為板書是舊時代科技落後沒有辦法的辦法。
沿著這個思路再進一步觀察下去,你會發現很多教師覺得保持教師的儀態也是一種沒必要的行為,甚至有的教師會覺得這很假,不夠親切,一些教師或坐或靠或趴在講臺上甚至坐在某位學生的課桌上講課,一些教師即使站著,站相也不講究,因為他們覺得這並不會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上,不少教師信奉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極簡「話風」,認為跟學生聊與課程無關的內容是在浪費時間,除非有孩子犯了錯;在作業的評判上,不少教師也會儘可能地簡化,在一些年輕教師那裡,與學生用評語進行筆談是最費時、最不講效率的做法,如果真的有話要吩咐,為什麼不叫過來當面談出個一二三?
這些「省略」背後的原因很簡單,越來越多的教師信奉效率至上的原則,即事事都要看單位時間內產生的教育效果,其實也就是知識、技能掌握的效果。這本沒錯,孩子的時間有限,高效的教學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方向,但這絕不是教育的全部,因為教育除了要言傳知識,還要身教品質,而很多品質都是在做人的細節上體現出來的。
課文已經讀了一遍,沒錯,學生都已經把文本內容掌握了,但如果一位基本功紮實的教師再聲情並茂地朗讀一遍,文本很可能就活了,教師的態度、情感就能感染學生,就會讓語文課有更多的人文性。要知道中國古代傳統教育並不會講解太多的篇章結構、分析字詞句,就是靠先生帶著學生一遍遍地誦讀經典,雖然效率不高,但很多大師都是這麼學出來的,這或許更紮實。相較於瞬間打出的投影片,板書演算步驟的確會有點費時,但學生也會從數學老師規範的步驟中深深領會數學的嚴謹性、條理性,數學老師偶爾演示一下步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嚴謹性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繼而讓他們對事事認真的行為有了一個感性認識,數學訓練人的邏輯能力,而嚴謹性正是邏輯的基礎,很多生活中因想當然而犯的錯都是因為在邏輯推導中「跳步」了,沒能做到一步不落地嚴謹推導。
教師的儀表的確不太會影響知識的教學,但會很明顯地暗示出教師的態度:你是否是認真的? 這種態度也會悄悄地影響學生,他們會慢慢地與你的態度保持一致;跟學生聊一些幼稚的「小孩話」, 的確是與學習無關,不少教師會心疼時間的流失,但這會拉近你與學生的距離,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同時這也在表明你尊重他們,尊重孩子的世界,他們也會回報世界以尊重……
以上這些存在於傳統教育中的行為看似低效,卻能從更深的層次影響孩子,傳統教育行為有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完全廢除,我們要在珍惜時間的前提下,儘可能地保留一些。
那些更加無用的各種儀式呢?比如師生間每堂課都做的問候與告別,真的就那麼無用嗎?不是的,周而復始的儀式能提醒我們,大家是有各自身份的,但又是相互尊重的,還可以時時告誡孩子們,生活是有規則的,我們都是要有堅守的,正因為有規則、有堅守,生活也才是可捉摸的,不會混亂無序。孩子走進學校,其根本目的不只是學習必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從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要從家庭的中心變成社會中相互平等的一分子,不斷向他們強化規則意識正是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而日常生活中周而復始的儀式正是培養這種規則意識的恰當手段。
人類的任何行為都可以用有效性這把尺子來衡量,但什麼才是教育的有效性,這是一個更複雜的問題,需要我們從長計議,如果我們不能徹底地了解傳統教育行為背後的目的和價值,就要選擇一種尊重的態度,不要盲目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