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三中心」這類題目在歷年教師考試試題裡也經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學員也經常在這個題目中摔跤絆跟頭,所以中公教師今天特意為大家準備了赫爾巴特VS杜威教育「三中心」的詳細講解,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和記憶,以防於未然: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倡導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教師」「書本」「課堂」的傳統教育學三中心。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則倡導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並提出了「兒童」、「活動」、「經驗」的「新三中心論」。他認為傳統的學校課程以學科為中心,沒有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學科分得過細,脫離生活實際。他主張教育不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認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長」、「 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認為「 學校即社會」,「 教育是一個社會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赫爾巴特和杜威。
赫爾巴特和杜威在教育學上的不同之處: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對兒童未來生活的一種準備,而杜威則提出了教育無目的論,他認為「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
二、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不同。赫爾巴特提出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而杜威則認為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天性。
三、課程方面不同。赫爾巴特強調學習系統知識,忽視兒童的生活經驗;而杜威則提出了「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的課程理論。
四、教學方法不同。赫爾巴特強調教師的講授,而杜威則推崇從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習的學習方法。
五、教學重點不同。赫爾巴特要求學生學會老師教授的知識;而杜威則要求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不同。在教學過程上,杜威依據學生在做中學的認識發展提出了五個階段的過程: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而赫爾巴特則提出了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再者赫爾巴特和杜威在教學上也存在著很多的相同之處:他們都強調教育培養的人應該為社會發展而服務;他們都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強調教學階段,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赫爾巴特提出四階段說,杜威提出思維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以上就是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教育學「三中心」的對比,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