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教育理論界,赫爾巴特和杜威分別被看作傳統教育派和現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然而赫爾巴特的思想是不是就意味著傳統?杜威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全新的呢?杜威是以批判赫爾巴特的姿態出現的,那麼他們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對立的? 兩者之間存在著哪些異同之處?應如何看待他們在歷史上起過什麼樣的作用?
一、教育目的論:兒童發展與社會改良
首先,在考慮教育目的時都從兒童的發展出發,重視兒童廣泛的興趣。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是由教師根據兒童的未來生活制定的,現在的教育是為了明天的生活;杜威則相反,他對兒童今天的生活和明天的生活同樣重視,不能為了明天而犧牲今天。第二,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中充分重視每個兒童的個性。杜威比赫爾巴特更注重兒童個性,並有走入另一個極端之嫌。第三,教育目的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兩位教育家都選擇了教育改良的道路。不同的是,赫爾巴特要改良的是封建社會,杜威要改良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杜威與赫爾特相比,已徹底擺脫了封建思想,從而前進了一大步。
二、課程論:學科與活動
赫爾巴特認為在「教學中有兩條主線,歷史的和自然科學的。」以這種兩分法為基礎,他把人的興趣劃分為兩類六種,相應地開設不同種類的課程。除了這六種主要興趣類型的科目外,他認為「技術知識」也很重要;杜威重視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從各自的歷史背景來看,兩種課程論都具有歷史意義。赫爾巴特的課程論是針對「古典人文主義」的缺陷提出的,它所涵蓋的廣泛的內容,嚴謹的結構是以前的課程論無法比擬的,成為現代課程論的基礎。杜威的課程論是對赫爾巴特的繼承和發展。在當時教材脫離生活和兒童實際的情況下,實有振聾發饋的作用,反映了時代和工業科技發展的要。他的課程論與其它思想一樣,其實質並不是只要活動不要知識,而是要求對知識要活學活用。他的課程論是以兒童為核心,活動與知識兼顧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因此,說杜威只要活動,忽視系統知識恐怕是一種誤解。
三、教學方法論:思維與活動
赫爾巴特比杜威強調教師的教,教學中更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杜威比赫爾巴特強調學生的學,教學中更注意學生的活動。但是,他們都沒有絕對否認教學中不可分割的另一面,只是各有側重而已。赫爾巴特把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合、系統、方法四個階段。他認為,任何教學都必須遵循這四個步驟,他說「較大的構成部分是由較少的構成部分組成的,正如較少的是由最小的組成一樣,在每一個最小的構成部分中都可區分出四個教學階段。」杜威提出了教學的五個步驟: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情境;第二,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第三,他要佔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對付這個問題;第四,他必須負責有條不紊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機會和需要通過應用檢驗他的觀念,使這些觀念意義明確,並且讓他自己發現它們是否有效。」「四段論」與「五步法」並非截然對立的。首先,杜威對教學方法的追求本身受到赫爾巴特的影響。雖然杜威譴責赫爾巴特的方法機械、呆板,認為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或模式。但他本人的五步法豈非也是一種模式,他也在有意無意尋找一種教學模式。其實,無常勢必導致無序,教學如果存在規律,也必然存在一定的模式,探求模式實無不可。但是,恆常意味著靜止,因此,模式化則不好了。「四段論」與「五步法」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相對的,實際上是從老師、學生兩個不同的角度探討同一個問題——教學。
四、總結
儘管杜威大力批判赫爾巴特及傳統教育,但是,他的教育思想是在赫爾巴特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改進和發展。杜威提出的有些觀點,赫爾巴特實際上已經提出,只是沒被傳統教育學派堅持或注意而已。然而,作為新學派的開山鼻祖,尤其是他想創立的是與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相對立的新理論,必然會有許多與赫爾巴特不同的新思想。他們思想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時代的需要。
19世紀初,教學上混亂無序的狀況需要有人建立有章可循的教育學,赫爾巴特承擔並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20世紀初工業的飛速發展,需要動手能力強、有創造力的實幹家和工人。機械、呆板、以純粹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顯然已經落伍,於是杜威開始了新的衝擊。可以說這種分歧本身是歷史的必然。作為有洞察力的教育家,他們沒有絕對地否定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各種關係。
以上是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解析,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