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日本人放棄漢字到底有多難?| 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01

2020-12-17 騰訊網

2019年12月12日。清水寺。奧之院。

79歲的住持森清範,打開保密嚴格的二重封筒,抽出了一張小紙條。

紙條上是一個字。據說是一國的社會訊息,國民的心靈圖像。

森清範看罷,拿起毛筆,蘸取墨汁,在1.5米高、1.3米寬的巨大和紙上,抄下了這個字:

「令」。

並把它供奉在千手觀音菩薩尊前。

從揮毫,到寫畢。這段不足30秒的漢字書法視頻,被電視臺轉播,網絡平臺直播,傳到數以億計的觀眾眼前。

但是,視頻拍攝的地點並不在漢字的發源地中國。

而在日本。

書寫漢字的主角也不是中國人。

而是日本人。

一年一度,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面向全國徵集漢字,反應當年世態。票選第一的字將成為年度漢字(今年の漢字),由住持親自書寫,公布於京都市清水寺,登上東亞乃至全世界的新聞榜。

2018年,年初寒潮、三場地震、夏季豪雨和高溫的天災不斷,日本年度漢字定為「災」

2013年,東京奧運會申辦成功,日本國家隊晉級2014年世界盃,日本年度漢字定為「輪」

2008年,新首相麻生太郎上任,歐巴馬提出競選口號「Change」,日本年度漢字定為「變」

而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奧姆真理教製造沙林毒氣襲擊事件撼動全社會,日本將第一個年度漢字定為「震」......

每年一個字,不僅總結了大事記,也留下了人們當時的感受。

只是...

大和民族公元4世紀確立王權,早就創造了日文體系,有片假名和平假名兩套體系。

但是,只要遇上莊重、正式的場合,比如年度字的評選、年號的頒布、護照甚至貨幣的設計等等,漢字永遠是他們的不二之選。

日本人對漢字為什麼執著?

日文為何總也離不開漢字?

這事兒說來話長。

故事開始的地方不在日本島,而在「樂浪」,今朝鮮半島。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國,設置了樂浪、玄菟 、臨屯 、真番四郡 。臨屯 、真番在他死後相繼廢止,玄菟也被移到了遼東。

是樂浪,吸收三個郡改廢后的屬縣,範圍擴大,成了漢朝統治東方民族的最前沿

《漢書》裡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此處「倭人」,就指日本人。

他們分散在北九州,屬不同部族,定期去樂浪郡的首府朝貢,接收文化輸出。

一來一往,歲月更迭,中日友好,越來越甜。

對日本人來說,樂浪只是個起點,從這裡,他們逐漸接觸到中原。

福岡平原出土的西漢鏡、博多灣沿岸發現的銅劍、絲島郡小富士村遺留的「貨泉」(漢代銅錢),說明兩國交流很早就上升到了經濟文化層面,已經抵達權力中心。

自然而然,漢字在兩國間流傳。

從東漢光武帝賞賜的印綬、漢魏時期出口的銘文刀劍判斷,最遲公元1世紀,漢字已經進入日本島。

只不過,當時的日本人仍把漢字當做某種圖案,僅有純粹的裝飾功能。

奈良一面仿製自王莽鏡的古日本方格四神鏡,把表示十二地支的漢字順序都給寫錯了。

仿佛漢字的意義並不重要,日本人只求個好看。

對漢字的態度發生180度大轉變,已經是5世紀末。

日本應神天皇向朝鮮半島百濟國求賢。百濟王先後送上兩名學者:阿直歧和王仁。

他們能讀懂漢字和漢典,被應神天皇封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官方指定教材包括十卷《論語》一卷《千字文》

而讀懂課本,跳不過識字這一課。

漢字就此切入皇室血脈,用於達官貴人的書面交流。

△ 皇太子菟道稚郎子宇治墓,牌子上幾乎都是漢字

公元7世紀,百濟學者的間接講授對日本皇室已經不夠用了。

天皇向中國特派「遣隋使」「遣唐使」,直接吸取先進文化。而百濟國和高句麗的滅亡,又為日本列島增添了一大批懂漢字的移民。

雙管齊下,日本人的漢字能力狂飆突進,已經能連篇累牘地撰寫漢字文章。

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七條憲法》,便完全由聖德太子以漢字寫成。開篇即是工整大氣的「以和為貴,無忤為宗」

埼玉縣稻荷山出土的一把古日本鐵劍上,也赫然刻著7個大漢字——「獲加多支鹵大王」

這個名號看上去很野雞,其實來頭不小。

獲加多支鹵,讀作「wa ka ta ke lu」,也就是「わかたける」,「大泊瀬幼武尊」。

換言之,這幾個字,是雄略天皇的本名。

此處的漢字並不表意,僅用於標註日語讀音。

△ 「是我本人」

回想小六子學英語那會兒,曾經用漢字標註讀音,在課本上寫滿「古德阿夫特農」「優而威爾康母」。

日本人假借漢字,拼讀日語讀音,大概也是如此簡單自然的選擇。

他們並沒有多想,可一種專屬日本的拼音文字,已然萌芽。

假借,假借。

假漢字之名,讀日語之音的日文之始:萬葉假名。

就這麼發明出來。

萬葉假名取自《萬葉集》。當中4500多首長、短和歌,多用漢字標記日語。

比如和歌八五〇,原文是:

短短五行字好似「亂碼」,但標上羅馬拼音再讀一遍,味道就不一樣了。不信你來,瞬間口吐日式芬芳——

不錯,萬葉假名的用法,你已經會了。

有了萬葉假名,記載天皇口述命令的宣命體,很快出現了大小漢字混用的形式。靠右的小字,就是假名。

但用一個個方塊字標註讀音,想想都麻煩。平安時期,日本僧人通過拆字的方式,簡化出了片假名

這些類似注音漢字的符號,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日本正式政府公文、課本、學術書籍的指定假名。

但這還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可愛、寫意的日文。

比如小叮噹這句「不是啦」,用的是另一種假名。

它們的發明者是日本弘法大師空海,也就是,電影《妖貓傳》裡那個能解咒的高僧。

相傳,空海在長安留學期間,學會了唐朝人很愛的草書,並用它嘗試書寫萬葉假名。

隨著筆劃逐漸變得飄逸,簡約、美觀的文字躍然紙上。平假名誕生了。

儘管筆劃不過一到兩筆,書寫成本比片假名低得多,平假名卻沒有獲得官方首肯。

它們最初只被日本女性使用,多見於私人信件、小說、日記與和歌中,還被稱為「女字」,社會地位不高。

直到紀貫之的《古今和歌集》、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大火,假名文學才登上大雅之堂。

而等到官方確定平假名的標準寫法,一晃已是1900年......

點擊播放 GIF 0.0M

不過,漢字與平假名、片假名混用的日文,其實在20世紀以前,就已經成型。

日本人還根據自身需要創造了成百上千個「和製漢字」。如,表示山口的「(とうげ)」、表示旱田的「(はたけ)」,表示十字路口的「(つじ)」,和去年那部爆火日劇裡你怎麼也讀不對的「(ゆうなぎ)的新生活」。

一些「和製漢字」甚至反向輸入中國,至今留用。比如「腺體」的「」,「鱈魚」的「」。

隨便翻開一張《人民日報》,你更會發現,滿紙的「社會主義」「共產黨」「幹部」「中央機關」,都是當年被留日學生帶回國內的「日文」。

就連啟發了新青年的《共產黨宣言》,也是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從日文版翻譯過來,才傳遍中國。

點擊播放 GIF 0.7M

彼時的日本,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靠朝貢、求賢,苦讀漢典的「倭人」了。

他們創製了完備的文字體系,撰寫了大量的日文經典,還擁有了獨具特色的國風文化。日益富強。

點擊播放 GIF 1.1M

有人因此安居樂業,歲月靜好。

有人卻因此貪心不足,虎視眈眈。

後者在不斷追求更大、更強的道路上,投入了軍國主義的懷抱,走入極端。

於是,海上一聲炮響。

戰爭開始。死難者無數。

19世紀末,與日本軍隊一起侵入中國、朝鮮的,還有大街小巷上那些煽動人心的海報。

它們無一例外,寫滿工整的漢字,內容叫囂的無非是:「大詔奉戴日」「一億玉碎」「神州不滅」

何其諷刺。

曾經用來書寫友誼的文字,轉眼竟用來書寫狂妄。

但狂妄的結果,必定是失望。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點,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夢醒時分。

昭和天皇的玉音放送,讓7000多萬日本國民聽到了戰敗結果。

據說當時有人沒理解演講內容,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

因為天皇的《終戰詔書》是用漢文訓讀體寫成的,言辭考究,頗有古人遺風。

且這蠅頭小楷,一筆一划,宣揚的仍是「神州不滅,國體精華」,掩飾著戰亂帶來的滿目瘡痍。

可失敗畢竟是失敗。

日本失去了往日的威風,被美軍按住了命門。

就連天皇手中代表「皇宗遺範」漢字,也被盯上,即將為軍國主義的罪行背鍋。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帶著戰勝國的驕傲和專斷的態度,美軍進駐日本,立即要求日本政府廢除漢字,理由是要徹底拔掉軍國主義的惡根

按照美國人的邏輯,日本之所以發起戰爭,是因為漢字太 難 學

日本民眾搞不定漢字,知識無法傳播,民主思想不能滲透,軍國主義乘虛而入。

所以,漢字必須「go away」

這當然是毫無依據的謬論。

但戰敗嚴重打擊了日本人的文化自信力,即使沒有美軍煽風點火,支持「廢除漢字」的日本學者也不在少數。

於是,文部省很快拿出一套《當用漢字表》,羅列1850個漢字,把原本上萬的常用漢字量直接斬到腳脖子。

然而,限制並不足夠,美國要是廢止。差一個字,一個偏旁部首,都不算。

為了看似體面地達到這個目的,美軍還提出,在日本搞一次「全國識字測試」。如果日本國民的測試結果不達標,則漢字必死,日文拼音化將全面推行。

他們特地找來日文拼音化的推崇者柴田武,負責組織測試,讓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套路,等「不識字」的日本民眾往裡跳。

但他們沒有想到,在日本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漢字,遠比想像中堅強。

這是當年測試題中的兩例。

兩萬名參與測試的日本人面對如此難度,在事先沒有被告知測試目的的情況下,奮筆疾書。

最終,識字測試結果揭曉——

把柴田武和駐日美軍都嚇了一跳。

一名美國軍官的臉當場就黑了,說這結果看上去不太好。

柴田武聽了也只能苦笑,「日本的識字率,恐怕比美國都高。」

這話毫不誇張。

因為在2013年,美國國家識字研究所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仍有14%的人口不識字,有21%的人口閱讀能力低於小學5年級要求......

碾壓級別的事實,擊垮了廢除漢字計劃。1850個漢字得以倖存,為漢字日後的崛起留下了火種。

等到21世紀,逐漸走出戰爭陰影的日本已將常用漢字量擴充到2136個,且文部省預估,未來還會不斷增補、擴充。

2011年的民調同樣顯示,72.4%的日本人認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可以消除日語同音字帶來的歧義,60.1%的日本人認為「漢字一目了然,有助於閱讀」

莊嚴場合、商業宣傳,漢字在無所不及。與字形結合的設計創意,不斷衝擊著人們的眼球。

從樂浪,到清水寺。

從戰爭,到和平。

漢字在日本走過幾千年,已經融入血脈,無法移除。

報考人眾多的漢字能力檢定考試,日本年度漢字,漢字綜藝節目等等,無不說明漢字對日本之重要。

日本遊戲人甚至發明了漢字俄羅斯方塊......據說中國人都不太會玩。

點擊播放 GIF 0.1M

但要說漢字對日本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小六子想到的是一名叫杏奈的女孩。

她曾寫下一個漢字,展出在京都的漢字博物館。

這個字,是「手」

寫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

親歷了這場災難的杏奈,在「手」字下的回憶,感動了無數人——

這應該就是漢字的力量吧。

四道筆劃,不僅僅是寫字那麼簡單。

記憶中的那隻還有溫度的手,仿佛又藉此被握上。

而這次,用心寫下「手」字的杏奈,再也不會放開手。

編輯|小六子

圖片|網絡

排版|小六子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一群日本人,為什麼如此賣力地推崇漢字呢,為什麼在原來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如越南,韓國紛紛去漢字的時代,漢字卻始終能在日文體系中牢牢佔有一席之地呢?到了八世紀,中國進入了盛唐,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程度才有了明顯的進步。這得益於大量遣唐使和留學僧的奔走。比如著名的東大寺
  • 為什麼以英語為母語的五國很團結,漢字文化圈卻很不團結?
    世界上有很多文明和文化圈,比如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組成的英語文化圈,曾經使用漢字的國家組成漢字文化圈,以阿拉伯人為主體民族的阿拉伯國家,以西班牙語為紐帶的西語文化圈等。其中最強大的兩個文化圈是英語文化圈和漢字文化圈。前者由美英加澳新五國組成,後者由中日韓越四國組成。
  • 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越南,如今為何不認可漢字文化了?
    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越南,如今為何不認可漢字文化了? 前言:我國漢字發展至今有許多年,最開始我們的文字還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而且我們的文字往往都有很多特殊的含義,我們中國的文字都是以方方正正為主,當時因為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也讓很多周圍的小國家紛紛來效仿,那時候其他的國家因為還不具備造字的能力,再加上在古代有部分的國家,作為我國的附屬國,文字方面只能拷貝我國,所以可以發現有一些國家還在使用漢字,漢字也是中華民族先人的偉大創造
  • 解碼人類書寫起源與漢字文化圈
    講座分「書寫」與文明、人類書寫系統的起源、視覺人類學的意義、漢字文化圈和它對東亞文明的影響等幾個話題進行講解,並以大量的事實材料和實證分析來呈現人類學對人類文明解碼的操作規程和意義,從而試圖將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引向更加深入的探討和思辨。
  • 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有哪些,這些國家都是,歷史上和我國交流密切
    1898年,德國人利奧·維克託·費羅貝尼烏斯提出了文化圈的概念。簡單的來說,就是受一種文化影響的地區。之後有人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漢字文化圈,這個圈子就是指那些受漢字影響的國家。確切的說是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國家。可以說有很多國家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而且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和我國交流都非常密切。
  • 戲說漢字的那些事兒,讓漢字飛
    24 矗(chù):直立、高聳。我不大明白,「聶」「轟」都相應的簡化為「聶」「轟」,為什麼「矗」字沒有用同樣的方法簡化——即:下面的兩個「直」用「雙」來替換這樣不省掉了好多筆畫嗎? 漢字中的哲理中國的漢字結構均有一定的內涵,掌握它,不僅能夠領會該字的詩意,還能從中悟出不少的哲理。
  • 不枯燥的「漢字文化圈」
    從前我只知道漢字所承載的是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與傳統,現在覺得漢字更是聯繫了東亞各民族先祖共有的審美、習俗、禮樂等的紐帶;歷史雖然滾滾向前,以漢字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卻熠熠生輝,在各地區人民的交流中,漢字日漸形成所謂東亞地區的通用文字,直到今日仍有域外影響力。這兩句回答,使小編記憶猶新。關於漢字文化,在歷史及語言學界,有個名詞叫「漢字文化圈」。
  • 為何漢字文化圈裡無弱國?學者: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底蘊!
    所謂漢字文化圈,即曾用漢字書寫歷史並在文字上受漢字影響的國家(民族),主要是東亞五國: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東亞這5個國家,除了中國比較大之外,其他四個都不大,但別說他們「不是弱國」,即便說他們「全是強國」,相信也在常理之中。
  • 越南青年:我曾因為越南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感到羞愧
    漢字在東方國家中的影響十分深遠,不止是中國,日本,越南,韓國這些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集群,甚至是對哈薩克斯坦、蒙古這些游離在漢字文化圈之外的國家也產生了長足的影響。大多數越南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華族國家,和中國人同樣使用筷子,有儒家的思想,有和中國一樣的傳統文化,節日習俗,基本上和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是沒有區別的。與此同時,他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東南亞國家,因為地處東南亞,越南人民的面貌大都及其多樣化,且大都和中國人沒有什麼差別,大部分越南人都有中國的血統。
  • 為什麼日本廢除漢字失敗了?
    大家都知道,曾經有很多國家都使用過漢字,並接受受漢字文化的影響,比如韓國、日本、越南、朝鮮、蒙古等國家,和我們一起被稱為「漢字文化圈」。同時很多人也知道,他們都曾經發起過「漢字廢止活動」,像韓國、越南廢除得比較徹底,但是日本目前仍在使用大量漢字,200年內都沒有真正的剝離漢字。那麼日本廢除漢字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越南曾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為何越南大學生卻聲稱:感到慚愧
    ——〔古希臘〕米南德文字的出現,使得人與人之間有了更加方便的交流方式,同時在解決諸多爭端問題之時,也能夠通過語言來更好的解決,地域不同以及文化起源的不同,導致其語言也就有所不同,語言是伴隨著一個區域的發展而形成的,同時語言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個區域的歷史,我國5000年的文化使得諸多周邊國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漢字便是影響最為深刻的一個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為何從古至今,日本人沒有放棄漢字呢,反而在重要場合都使用漢字
    為何從古至今,日本人沒有放棄漢字呢,反而在重要場合都使用漢字文/李偉說故事我們現在有很多的人都喜歡去日本,去韓國旅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但凡是在日本的重要場合,你都會看到他們用的全部是中文,而且要是你接觸一些日本的老先生們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有漢字,然後才有了「漢字文化圈」。然而,「漢字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對漢字的認識和感情卻是十分的複雜,尤其是日本和韓國。日語與漢字在歷史上,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屬於中華文化圈。早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所處時代文化落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然而,同時期的中原華夏的文字體系早已完善,甚至可以說十分發達。
  • 漢字文化圈主要國家漢化現狀,一窺中國歷史的強大
    古代中國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周邊的附屬國和小國的身上,即使到了現在,在這些國家的身上還或多或少的保留有中華文化的影子,也就形成了如今的「漢字文化圈」!現如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最發達的莫過於日本了,雖說歷史上與日本有過不共戴天之仇,但不能否認的是如今的日本,的確是強。
  • 野島剛:不會寫漢字的日本人
    如果能識讀這些漢字,大概足夠應對日常生活了。有人說一般日本人實際使用的漢字也就500個字左右。戰後「教育漢字」和常用漢字一直在逐漸減少,已經減到不能再少了。中文裡有多少個漢字呢?據說1994年版的新華字典收錄了8萬5千個漢字。大部分都是我沒見過的字。
  • 越南青年:我曾因為越南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感到羞愧
    從此,漢字的地位一落千丈,承載著兩個國家的衰落。十九世紀末期,越南還能說漢語、寫漢字的人屈指可數,1945年,越南九成以上的人民都是文盲,既不認識漢字,也不認識法文或者羅馬字。擺脫漢字圈之後的越南,可謂是文化實力大不如前,國家經濟發展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 講座|雖然日本人用漢字越來越少,但「漢字力」仍在
    所謂外來詞大量進入中國是在日本的明治維新時代,通常認為日本人翻譯西方的概念,創造了很多詞,被我們中國人拿來使用。這裡有一個誤解,那就是日本人當年並不是把西方概念翻譯成日語,而是翻譯成當時東亞的普遍語言——漢語,就叫『新漢語』。有他們用漢字的意思創造的,如『野球』,意思是在野地打球,我們叫『棒球』,意思是用棒子打球;也有把古已有之的詞語改造了意思,例如『革命』。
  • 韓國「廢漢字」72年了,現在卻拿漢字「申遺」?聯合國直接拒絕
    文化圈,是由一位德國的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提出來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個空間範圍內,分布著一批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者文化群,世界上主要有5個文化圈,拉丁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印度文化圈,東正文化圈。
  • 日本為何沒有廢除漢字
    按照古代日本史籍,全部用漢字寫成的《日本書記》的說法,「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到了應神天皇(270-310年在位)時代,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派阿直岐到日本,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教讀經典;次年又有儒學博士王仁帶來《論語》十卷和 《千字文》一卷,是為日本接觸漢字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