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病因病機學》、《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常常覺得,作為一個中醫人,傳播中醫文化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為,如果不把中醫更好地普及開來,只把它當做謀生賺錢的本事,中醫的沒落將不可避免。
所以,我每天筆走龍蛇,筆耕不輟,為的就是讓更多人感受中醫、信任中醫。
現在,我給你說的這則配伍,是我早年從名家那裡得到,不斷運用於臨床,取得些許驗效的經驗。
你來看一下吧。方見——
黨參15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白朮15克,柴胡10克,鬱金10克,白芍10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梔子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這配伍,為軍中國醫名師、遼瀋杏林泰鬥王師的驗方。早年,我與王師有交,幸而對王師的一些治驗心得有了一點了解。這配伍,出自王師的專著中,且得到王師的講授。
現在,我給你談談,這背後的學問。
這配伍治什麼呢?我跟你說,治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圍繞這驗方,還有一則醫案,值得一說。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58歲。什麼毛病呢?西醫診斷,就說是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輕度的淺表性胃炎 ,表現為反覆的胃部飽脹不適,並且時不時伴隨噯氣和反酸。
患者這個毛病已經持續5年了。她反覆用過一些西藥,無效。
就診前一周,因為家庭瑣事爭吵,導致胃脹、反酸加重。刻診,見患者上腹部飽脹,進食後明顯,噯氣、反酸,善太息。舌質淡紅,脈象弦滑,舌苔薄黃。
王師給寫了一張配伍,如前所說。
結果,患者用了14劑之後,諸證悉平,只是偶然有一點噯氣、脈弦,舌淡紅,苔薄白。
這時候,王師對上方稍作改變,去掉梔子,增加香附和枳殼各10克。
這一次,再用14劑,症狀完全消失。
這裡頭有什麼學問呢?對此,我和王師對坐論道之時,曾經得到一些面授。我講給你聽。
其實啊,中醫裡頭,根本沒有所謂「功能性消化不良」這一說。但是對於此病所帶來的「胃脹」症狀,中醫是十分看重的。這裡頭,病位雖然在胃,但是背後有兩個重要因素在影響。一個是脾虛,一個是肝鬱。
為什麼這麼說?你看,胃脹,說明胃氣不降。胃氣不降的原因之一,在於脾虛,脾氣不升。脾升,才能有胃降。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因此說,凡有消化功能不良,導致胃脹、反酸、噯氣的,都要適當考慮是不是有脾虛的問題。
其次,肝主疏洩。肝氣的條達與否,關係著胃氣能不能順利通降。所以肝鬱氣滯的時候,人就容易胃氣不降,導致食欲不振、胃脹、反酸、噯氣等現象。上文患者最近一次發病,和生氣有關係,可以作為佐證。
所以說,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把三件事兒做好,就是疏肝、健脾、和胃。
你明白這些,就看到王師上方的精義了。其中,黨參、陳皮、白朮健脾益氣。半夏降氣和胃。柴胡、鬱金、白芍、香櫞、佛手疏肝理氣,兼有和胃之能。有患者舌苔薄黃,稍有熱象,故而加梔子。後來,因為患者舌脈顯示熱邪已退,故而去掉梔子,用香附、枳殼增進行氣消脹之能。
這就是來龍去脈。
說老實話,這配伍,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這麼多年來,每當我看到舌紅,苔薄黃,脈弦滑,胃脹,反酸,噯氣,食欲不振之人,常常用上面的配伍作底子,稍事加減,隨症應用,效果往往不錯。因此,我對它印象深刻。
我把這個東西用文字解讀出來,目的就是讓大家明白一些道理,開一些眼界。有類似問題的朋友,不妨把文說收藏,日後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合理加減應用,說不定可以對緩解病情有益。我覺得,好東西不能自己留著,而是要努力傳播給世人。就像當年王師與我論道時所說:「中醫是經驗醫學。如果人人都把經驗據為己有,帶到棺材裡去,不注意傳承,那中醫還怎麼發展啊」?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