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絡 文|柒大夫
中醫有「百病皆生於氣」的說法,各種大大小小的疾病以及腫瘤,都與「氣」是有一定關係的。
肝主疏洩,肝在人體內主要起到調暢氣機和調節精神情志的作用。
長期鬱悶,就會肝氣不順,導致「肝鬱(肝氣鬱結)」而「肝鬱」是很多慢性疾病(包括腫瘤)的誘導因素之一。
肝氣鬱結有哪些表現呢?
心情抑鬱或煩躁易怒
該症狀是最常見的,表現為情緒低落,總是唉聲嘆氣,或者表現為煩躁易怒,甚至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肝經走行部位的脹悶疼痛等
肝經的循行經過小腹、胸脅、喉咽、頭頂等部位。故肝氣鬱結可出現小腹疼痛、乳房脹痛、脅肋部疼痛、頭痛等表現。
頸部、咽喉部的病變
肝經走行經過咽喉,肝氣鬱結於咽喉,則會阻滯局部的氣機,出現咽喉部如有異物,吞不下、咳不出,即中醫所說的「梅核氣」。
女性乳房及月經病變
「女子以肝為先天」,因此肝氣鬱結在女性中更為常見。女性肝氣鬱結常可出現乳房的脹痛,乳房結塊,痛經,月經失調等。
消化系統病變
肝和脾都屬於中焦,肝氣鬱結日久可影響到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的異常,出現食慾下降、噯氣、腹脹、大便不成形甚至腹瀉等。
解決方法就是兩味藥:佛手、香櫞。
有人可能要問了,為什麼獨好佛手、香櫞?
實際上,如果疏肝找柴胡的確不錯,健脾陳皮也不錯。
但能同時疏肝、和胃、又健脾化溼,那就是佛手、香櫞。所以這兩味藥本事多,而且平和,有謙謙君子之風,主要可以平時拿來代茶飲。
佛手,香氣雖不如花朵的芬芳撲面而來,卻也是暗香浮動扣人心。
當然,佛手不僅以「香氣」取勝,也因「外形」制奇。在成熟的時候佛手會開裂:從果實的中上部開始,直到尾端,分裂如掌,恰如佛祖之手,仿佛可以指點迷津。這也是佛手名字的由來。自然地,佛手成為寺廟供養用果之一。
「佛手,雖味短而香芬大勝,置笥中,則數日香不歇。」——《本草綱目》
中醫認為佛手性溫,味辛、苦,芳香行氣,可入肝、脾、胃三經,有補氣理氣、疏肝解鬱、健脾和胃之功。
佛手三大作用:
第一,理氣止痛,壓氣飯可以用它。
第二,疏肝解鬱。氣鬱不開心者的福音。
第三,消食化痰。
香櫞清香襲人,性溼,味道酸甜帶辛,可歸肝經、肺經和脾經,香櫞疏肝調氣,寬中除脹,又能行氣利水化痰。
香椽入藥以後可以下氣去痰水,也能止痛,平時多用於消化不良和胸悶痰多以及嘔吐等多種不良症狀的治療,治療功效十分明顯。
香櫞疏肝調氣,寬中除脹,又能行氣利水化痰,可用於胸脘痞滿脹痛、嘔逆少食、氣逆咳嗽。
佛手屬理氣類藥,與香櫞、陳皮等中藥性能最為相似。
其中佛手與香櫞功近而實異,不可混為一談,有的醫藥文獻將香櫞作為佛手之異名似有誤。
一般認為,佛手理氣止嘔的作用優於香櫞,香櫞化痰的作用優於佛手。
香櫞和佛手主入肝膽和脾胃兩套臟腑和經絡,有疏肝解鬱、理氣和中、燥溼化痰、止咳消脹、健脾和胃、解酒等多種功效。
其主要作用是調和肝膽和脾胃兩大系統,簡稱是調和肝脾,肝膽屬木,脾胃屬土,也就是調和木和土的關係。
在中醫中,人的五行及臟腑的關係是木克土,也就是肝對於脾胃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約作用。而從臟腑生理功能而言,肝主疏洩調暢氣機則能促進脾胃氣機的升降。
香櫞、佛手能鼓舞生發肝氣,芳香醒脾,能幫助脾胃代謝痰溼,推動開導被壅滯的氣機。
這一組對藥的特點是不粗暴不燥烈,既能舒暢肝氣,又不會引起氣血暴漲,逆流。能消食化積,又不會破壞食慾和吸收功能。
像有些人一吃完飯,肚子就脹。是不是吃了不乾淨?為什麼別人吃都沒有脹?不是不乾淨,是你心太急,人心一急,肚子就脹氣。
這個叫壯食症,壯食症引起胸肋痛。所謂木克土胃發堵,飲食不化變毒物,再好營養也脹肚。木就是肝,土是脾胃,肝的情緒會犯胃,泡一味佛手香櫞茶,能同時疏肝降胃。
還有一些人喝完酒後,老是痰多,用佛手、香櫞、陳皮泡茶,可以把那些痰濁化掉。
佛手香櫞茶:佛手5克,香櫞5克。開水衝泡,悶置5~10分鐘後,即可代茶頻飲。可續水1~2次,每天1劑。
還可加入3克陳皮。陳皮,味辛以行滯氣,芳香能健脾化溼。《本草匯言》謂:「欲調氣健脾者,橘皮之功居首焉。」《本草綱目》謂陳皮「寬膈降氣,消痰飲極有殊功。」
此方疏肝解鬱、寬中理氣、下氣消食、健脾養胃的功效十分顯著,對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憂鬱煩悶、心情不暢、食欲不振、胸悶脅痛、腹脘脹痛、暖氣嘔吐等症皆有顯著的療效。
另外,陰虛血燥、無氣滯症狀的人及痢久氣虛的人要慎服此方,以免加重病症,孕婦忌用。
人生總有不如意,生氣是在所難免的事情,藥物調理只是輔助,更重要的是身心的保健。對於不良情緒,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與排遣。
END
內容來自網絡,旨在公益性分享,感恩原創及分享平臺。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看到並受益,隨喜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