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近成熟果實,是一種安全性高的藥食同源藥材,其藥理作用廣泛,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肺虛久咳、口乾煩渴、膽道蛔蟲症、慢性腹瀉、痢 疾、崩漏等。近日,新華網邀請博物學者段煦講述烏梅的故事。
梅原產中國,每逢正月裡,梅先葉而開,在寒風中怒放,香飄十裡,落英繽紛,紅似火,白似雪,俏也不爭春。到了初夏,樹上結滿了青黃色的梅子,不僅可採來鮮食,人們還將它做成梅幹、梅醬、各種話梅,酸酸甜甜地吃個樂不可支,但最誘人的還要算酸梅湯,以北京信遠齋的最好,濃濃的梅汁裡放了冰糖、桂花,飄散出一縷甜香,還是冰鎮的,要是在炎夏時節喝上一碗,哪裡還分得清天上人間呢?
梅花
把剛採下的梅子用火炕焙 2 — 3 晝夜,再悶 2 — 3 天,就成了中藥裡的烏梅,其味酸澀,長於收斂,能斂肺止咳,可治肺虛久咳不止;又能澀腸止瀉,治療脾虛久瀉。烏梅又可安蛔止痛,蛔蟲病多見於小兒,蟲數多時,常扭結成團,阻塞腸道,這時患兒腹中劇痛難忍,彎腰屈膝,輾轉不安,嚴重的還可引發腸梗阻,然而,蛔蟲有「遇酸則伏」(指暫時安伏下來)的特性,而烏梅酸味篤重,實為安蛔的良藥,故遇到小兒腹痛欲絕,以前又有便蛔、吐蛔者,可急投烏梅、花椒各 10 克,煎水溫服,往往能為家長、醫生和病兒贏得寶貴的時間。烏梅生津止渴的功效是人所共知的,消渴(糖尿病)病人口燥咽幹、煩渴多飲者,可用烏梅、淡豆豉各 10 克,煎湯代茶飲用,或直接飲用淡梅湯都可起到生津潤燥的效果。另外,將烏梅炒炭,還可以止血。
梅花帶給人們的也不只是美麗和香自苦寒的氣概,中醫以其芳香怡人、酸澀平和的特性,用於疏肝和胃、調暢氣機,治療因肝胃氣滯引起的胃脘疼痛、腹脹、納食不香等。平日在羹湯中加入幾朵梅花,可開胃醒脾,理氣消食。
專家簡介:段煦,醫科出身的博物學者,致力於「自然資源、環境與人類文化的形成」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藥用動植物資源與人類健康、不同地域的傳統與民族醫藥文化差異等。多次親赴東南亞熱帶叢林、歐洲亞寒帶森林及苔原、東非高原及裂谷帶、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及火地島、南極大陸及南設得蘭群島、北極冰區及斯瓦爾巴群島、西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諸島嶼、馬來群島等地,進行博物學考察。其科普著作《採藥去—-在博物王國遇見中藥》《斯瓦爾巴密碼—-段煦北極博物筆記》,榮獲多項大獎。
博物學者段煦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