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和脾胃之氣

2020-12-20 太陽說易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陰陽平衡、臟腑調和,是健康的標準。而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是氣機的運動,而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故升降出入是氣機調暢的基礎,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故《黃帝內經》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人體的生理活動,包括人體之氣與天地自然之氣的交通,臟腑之間的生克制化,精微物質的流布代謝,正氣對病邪的抵禦驅逐等,都依賴氣機的升降出入。外界病邪侵入人體以後,人體氣機首先要受到影響。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雖然是諸多臟腑功能的反映,也是由諸多臟腑功能所維持的,但其中肝膽和脾胃的功能尤其重要。

這是因為肝膽是人體氣機出入的樞紐,而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脾主升,胃主降。膽主少陽春升之氣,膽氣運行的特點是「發陳」,陽氣初生,由裡向外;肝為厥陰,陰氣初生,由外向裡。膽氣出,肝氣入,故二者為人體氣機出入的樞紐。肝膽脾胃四個器官的氣機升降出入正常,則一身之氣得以調暢;如果其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則一身之氣皆有可能受到影響。反過來,肝膽脾胃的樞紐作用也常常受到其它臟腑病變的影響。醫者在治療疾病時,要注意順從其性,促進和恢復它們的升降出入。

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和脾胃之氣。在《傷寒論》中,張仲景用柴胡劑調暢肝膽,用瀉心劑調理脾胃,此最堪為後世效法。《神農本草經》關於柴胡的論述說:「氣味苦、平,無毒。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說明柴胡可促進六腑的新陳代謝,能推動少陽樞機,推動氣機出入,並由此起到調和表裡,消積化食,促進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在《傷寒雜病論》中的柴胡類方劑中,小柴胡湯是張仲景調理肝膽氣機的代表方劑,其方是由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灸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組成,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陽膽氣外出,黃芩苦寒以助厥陰肝氣入內,柴胡,黃芩並用,則出入如常。半夏豁痰飲,降裡氣之逆;姜,棗,人參和脾胃而壯裡氣,使裡不受邪而和。然而對於柴胡和黃芩的使用,關鍵在於柴胡的疏解,故《傷寒雜病論》中運轉樞機時,黃芩或可減去,而柴胡卻是必用藥物。

按照張仲景的手法,柴胡劑中還可以利用芍藥的酸收功能,用柴胡和芍芍藥相配伍,這樣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進肝膽之氣的出入。《傷寒雜病論》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劑就是四逆散,此方證是三陽傳厥陰的合病,屬少陽厥陰合病,故此方劑是治療陽邪熱厥的。只有四味藥組成,分別為灸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其用量都是一樣。在此方中柴胡辛散以疏肝之陽出,芍藥酸收以瀉肝之陰而入;甘草以緩肝之氣,枳實以破肝之逆,故此方可外走少陽之陽,內走厥陰之陰,故肝膽疏洩如常,而厥可通。

調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胃氣以降為順,胃氣不降每由火旺氣實所致,故降胃多用黃連、黃芩以清熱,清火即是降胃。三黃瀉心湯治療吐衄,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療寒格吐逆,皆屬清火降胃。張仲景也習慣使用生薑,半夏降逆和胃,此大抵為痰飲所致者而設。脾氣以升為常,脾氣不升多兼裡寒,故既用參、草來益氣,也用乾薑來溫中。脾胃升降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係。用仲景的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氣而氣機自調,脾胃升降自然恢復正常。後世在使用半夏瀉心劑時,因為半夏瀉心湯證為中陽受傷,少陽邪熱乘虛內陷所致,心下痞即是胃脘,屬脾胃病變兼少陽裡不成實者,故也有加枳實、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氣之藥調理脾胃,也有一定的道理。

總之,運轉樞機、疏利肝膽、調理脾胃是治療疾病的重要途徑,無論何種疾病,無論病情多麼複雜,寒熱夾雜,虛實疑似,表裡不和,上下不通,雖然看起來治療很難,但只要表現出胸脅苦滿,口苦納差,其脈弦細,即可用柴胡劑調暢肝膽,樞機一轉,病可自愈。只要表現出脘腹痞悶,胃不降而嘔逆,脾不升而溏瀉,即可用瀉心劑調理脾胃,脾胃升降恢復正常,其病也可自然向愈。

相關焦點

  • 百病皆生於氣,兩味中藥,疏肝理氣和胃
    香椽入藥以後可以下氣去痰水,也能止痛,平時多用於消化不良和胸悶痰多以及嘔吐等多種不良症狀的治療,治療功效十分明顯。 香櫞疏肝調氣,寬中除脹,又能行氣利水化痰,可用於胸脘痞滿脹痛、嘔逆少食、氣逆咳嗽。
  • 上身胖是脾胃不好,下身胖是肝膽不好,肚子胖是什麼?
    請自我檢查後對號入座↓ ↓ ↓1、上身胖:脾胃不好,消化異常2、下身胖:肝膽不好,腎經異常3、胳膊粗:腸胃不好,心肺異常4、後背胖:膀胱不通;月經異常5、腹部胖:宮寒導致;小肚子明顯6、全身胖:比較懶、饞;不忌口一、上半身胖:對著鏡子自我觀察,如果自己感覺上半身比例偏胖,可能是脾胃功能失常引起的
  • 一味行氣止痛的良藥,李時珍稱其可通三焦之氣,還能消食化積健脾
    此外,這種中藥在行氣之餘還有一定的消食化積,強健脾胃的作用,可見其藥用價值還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在古代,李時珍還曾讚美這味中藥,說它是通三焦之氣的要藥,能升降調和三焦諸氣,可見人們對其藥用價值的重視。這味藥的名字也非常的具有詩意---木香,聽起來就讓人有一種神清氣暢的感覺。
  • 劉渡舟:溫膽湯治療肝膽痰熱,虛煩,善驚,不得眠!
    從溫膽湯的藥物組成來看,本方屬於化痰清熱,和肝膽,除虛煩,定驚悸的方劑,作用在於清而不在於溫,與溫寒暖膽的方劑明顯有別。那為什麼不把本方叫做「清膽湯」,反而叫「溫膽湯」呢?中醫認為肝屬剛髒,性喜條達而忌抑鬱,膽喜寧靜而惡煩擾。《備急千金要方》說:「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可見肝膽在生理上是相互溝通的。
  • 以魏惠王和魏文侯為例,淺析重視人才和善用人才的重要性
    但是人才的重視不僅僅是從認知上重視,也需要做到善用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將重視人才放在具體的實踐當中,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國家富強成為可能。因為,重視人才和善用人才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缺少一個,都不會達到期望的效果。本文以魏惠王和魏文侯為例,分析重視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善用人才。
  • 氣,生命之基!最好的補氣方法,就是認真呼吸
    正因為氣很重要,所以我們中國人重視補氣和調氣。 號稱可補氣、行氣的方藥、方法,可謂眾多。 我們看看氣的構成就知道了。 氣是怎麼構成的?中醫理論認為,氣由三個途徑構成。第一是先天父母所賜的精氣。精氣根於腎中,藏於五臟,充養輸布於四肢百骸、三焦經脈。第二是我們脾胃通過受納食物、運化水谷所得來的精微物質。第三,就是我們通過呼吸,納攝進來的天地清氣。
  • 理肝膽氣,清痰溼
    雷對應震卦,震卦與春季一樣,五行屬木,有生發之象。春雷隱隱,看似驚醒了蟄藏的蟲子,其實也是天地陽氣復甦,草木、蟲蟻、鳥獸都恢復了活力。這時候我們身體裡的三屍九蟲,也格外活躍。趁著天地間陽氣滿滿,行動起來化掉它們吧。你的身體和心,都會迎來嶄新的春天。
  • 怎樣才能調理好脾胃-百家號 - 百度經驗
    過量的食物只會給脾胃帶來負擔,給身體帶來垃圾的。粥與主食要足量:在一頓飯中,粥與主食的總量要佔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主食和粥,一半是菜餚。這樣吃下去的五穀雜糧、豆類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製造氣血的原料,也能讓體內的陰陽平衡。早餐和午餐的主食要量大一些,晚餐就以粥、糊為主。細嚼慢咽是關鍵:說到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真正做到過。
  • 密教之數息觀
    此顯教數息之通途。調氣之方便也。密教之數息。又為向上之法門。謂出息之時。觀此息即為(阿)字。一出一出。其心不失。若入息之時。觀此息即為(鍐)字。一入一入。其心不失。蓋密教之深旨者。息風即自心之本體也。心急息急。心緩息緩。是息即心之現證也。又大日經疏第十雲。念者想也。想者風也。凡心剎那剎那。前滅後生。動轉遷流。動必風生。是又風識一體之證據也。故守息風即守息也。
  • 從中醫看疫情,祛溼邪,護脾胃,調氣機是重點!一個茶方幫你調理
    02 顧 護 脾 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維護身體正氣的核心之一。 而脾胃的正常不僅是肺氣充盛的保證,還是祛除溼邪和調暢氣機的必要條件,三焦的氣機通達皆要賴於脾胃的功能正常。 所以顧護脾胃,是祛除溼邪之外的另一個核心關注點。
  • 脾胃、心腦、肝膽常用100多種中成藥大全!家庭必備建議收藏
    心腦系常用中成藥速效救心丸功效:行氣活血,祛瘀止痛適應症:氣滯血瘀胸痺複方丹參滴丸功效: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適應症:氣滯血瘀胸痺適應症:痰迷心竅(寒閉)川芎茶調丸功效:疏風止痛適應症:風寒頭痛華佗再造丸功效:活血化瘀,化痰通絡,行氣止痛適應症:痰瘀阻絡之中風恢復期後遺症
  • 五種方法可以讓你氣血充足,精神飽滿,脾胃更健康
    氣虛,主要表現是氣不足,就是平常顯得精神疲倦,懶洋洋的不想動,無精打採,身體氣虛的時候檢查不出確切的症狀,所以往往很多人不重視,覺得只是勞累或者沒吃好、沒休息好,其實這樣是錯誤的,長期的氣虛,會引發身體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健康,因此,氣虛的調理是很有必要的,氣虛有腎氣虛、肝氣虛、脾氣虛、胃氣虛等許多種,不過,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飲食調養得到改善。
  • 寶寶脾胃受損,營養吸收差,3種情況要重視,別等面黃肌瘦才發現
    現在大部分的家長對寶寶的營養還是非常重視的,畢竟寶寶只有吃得好,營養吸收到位,才能長高長大,所以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家長們也是格外重視補充各種營養物質的。但這也存在著一個問題,很少有家長考慮過孩子對營養的吸收程度是怎麼樣的?
  • 上身胖是脾胃不好,下身胖是肝膽不好,肚子胖是什麼?如何調理?
    1、上身胖:是我們的脾胃不好引起的;2、下身胖:是我們的肝膽不好,腎經排毒不好造成的;3、胳膊粗:是我們的腸胃不好,心肺功能弱,心經,大腸經不通導致的;4、後背肥胖:是我們的膀胱經不通導致後背肉厚,月經普遍不好;
  • 道家修煉機密:調形、調氣、調神.
    該文系統介紹了道家的調形、調氣、調神這「三調」的概念和作用,最關鍵是把「三調」的系統化、思路講了出來,這樣對修學藏密的氣、脈、明點,調身、調息、調神都做了比較和透解,可以說該文不僅對於道家,而且對於佛家、儒家修學者都有不可估量的開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