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魏惠王和魏文侯為例,淺析重視人才和善用人才的重要性

2020-12-23 史家評

引言

人才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比任何金銀珠寶的價值都高。出了人才,之外作為國君或則帝王應該重視人才,只有當一個國家有了充足的人才,以及這些人才受到一把手的重視,那麼通常來說,這個國家會有不錯的發展。古往今來,雖然人才的重用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但是由於受到其他方面的原因,或者由於國君個性,或者由於小人讒言,是得人才的任用與否成為一個重要研究對象。

魏惠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對人才的態度直接決定了魏國將來的命運,例如商鞅就是從他手底下逃走的。如果魏惠王能夠聽從大臣的建議,重用商鞅,那麼魏國的勢力一定會強大起來,秦國很有可能不是統一大業的完成者。總之,人才的重用與否,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關鍵。

但是人才的重視不僅僅是從認知上重視,也需要做到善用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將重視人才放在具體的實踐當中,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國家富強成為可能。因為,重視人才和善用人才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缺少一個,都不會達到期望的效果。本文以魏惠王和魏文侯為例,分析重視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善用人才。

一、從魏惠王對人才的態度上分析人才的關鍵性

魏惠王作為一國之君,他對人才的態度直接決定了魏國的發展情況。同時,魏惠王對待人才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很多國君或者帝王對人才的態度,因此研究魏惠王對人才的態度,得出的結論具有普遍性。

討論國君對人才的態度,其實也就是探討國君對人才的認知程度,魏惠王遠不如他的爺爺魏文侯對待人才的態度。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魏惠王有一次跟齊王見面,魏惠王詢問對方,國內是否有值得稱讚的寶物。齊王稱應該沒有。魏惠王就非常得意地說魏國有一個明珠,能夠照亮幾十輛車馬。齊王一聽不以為意,回答稱自己國家內有有四個寶物,第一個是鎮守南方的大將,使得楚國不敢侵犯齊國,第二個是鎮守西北的大將,使得趙國不敢侵犯齊國,第三個是鎮守北部的將領,使得燕國和趙國不敢侵犯齊國,第四個是專門負責齊國內部的治安,使得齊國社會秩序井然。

通過齊王的話,可以看出齊國之所以平安不受侵犯,是由於人才在齊國受到重用。從魏惠王和齊王的對話當中,可以看出魏惠王對待人才的認知程度不如齊王,並且魏惠王非常喜歡玩耍,開口稱讚寶物明珠就說明了魏惠王玩物喪志的特點。但是齊王對魏惠王的影響僅僅是一瞬間的,後來魏惠王放走了商鞅,給魏國子孫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稽古錄》記載:惠王有一商鞅不能用,而棄之於秦,使還為國害,喪地七百裡,竄身大梁,子孫遂微。

從魏惠王和齊王對待人才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一個國君如果重視人才,那麼這個國家往往是不容侵犯的,但是如果一個國君不重視人才,反而崇拜物質享受,即使這個國家曾經強大國,也不能阻止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弱小,魏惠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見,重視人才不僅僅使一種態度的選擇,也關乎國家的未來,如果魏惠王重視商鞅,將之留在魏國,或者除掉商鞅,不給秦國重用商鞅的機會,那麼魏國的未來可能會延續更長的時間。因此,魏國的滅亡,其實跟魏惠王有很大關聯,尤其是不重視人才這一方面,使得魏國失去了再次強大的機會。

二、善用人才的重要性

重視人才僅僅是思想方面的活動,如果真的發揮人才的力量,就必須學會善用人才。也就是幫助人才發揮所長。這個是非常難做到的,因為如果要做到善用人才,就需要國君或者帝王有一雙慧眼,並且對人才足夠的信任。之所以要講究信任,是因為有的人才在做出業績之前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時間過長,而國君卻還沒等到效果,那麼國君有可能會失去耐心,進而會對這個人才發難。有的時候,還需要防止小人離間,有的人嫉妒人才的才能,所以就向上進讒言進行誣陷,這樣也有可能造成國君對人才的不信任。因此,善用人才對國君來說,也非常的重要。

魏文侯選擇相國的事例就能夠說明善用人才的重要性。有一次,魏文侯要選擇一人當相國,當時有兩個候選人,魏文侯拿不定主意了,於是找到李克進行商量。李克知道選擇相國是一件大事,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並不敢說出心裡話,後來魏文侯表示不會追究李克責任。李克然後說出了五條非常關鍵的選擇標準。第一條,需要看候選者所結交的朋友是怎樣的,這個標準其實通過人以群分的方式,判斷候選者的品行。第二條是觀察候選者在擁有財富的時候,將錢花在什麼地方,例如尋求快樂或者是救濟百姓。第三條是觀察候選者在仕途通達的時候做了什麼,有哪些政績。第四條是觀察候選者仕途不順的時候,做了什麼。第五條是觀察候選者窮困的時候,做了什麼。

李克說的這五條非常實用,既能夠看出候選者的功績,也能夠對候選者的品行做出結論。魏文侯當然也有自己的判斷,從為君的角度上看,能夠給魏國帶來新氣象的候選者更容易成為相國,而給魏國帶來輔佐之功的候選者則不能成為相國。之所以有這樣的安排,是因為給魏國帶來新氣象的候選者,更容易幫助魏國吸納賢才。而對魏國有輔佐之功的人,則更容易推薦所缺的人才,也就是候選者主動選擇賢才,而不是賢才主動選擇候選者。

從魏文侯選相國的事例當中,可以看出魏文侯在用人才的時候非常小心,並且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最終從大局和相國的職位出發,選擇出更為適合的相國。由此可見,善用人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選對了,那麼這個國家之後的發展方向就會更加強大。如果用不對,那麼就有可能給整個國家帶來阻礙。

結語

人才是一個國家成長的關鍵力量,只有將重視人才和善用人才聯合使用,才能夠實現人才對國家的實際作用,兩者不能缺少任何一個,否則都難以實現。魏惠王作為一個國君,他的態度直接決定了魏國將來的走向,但是跟齊王相比,魏惠王不僅是一個玩家,而且對待人才遠不如魏文侯那樣重視,由此導致魏國越來越弱。所以魏國的滅亡跟魏惠王不重視人才有密切關聯。

除了重視之外,善用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比重視人才,善用人才的實際操作更難,這是因為善用人才是具體操作,不僅需要對人才能力做出判斷,還需要對時局以及職位做出合適的判斷。就像魏文侯選相國一樣,雖然兩個候選者都是人才,但是只有一個相位,那麼必然要選擇出一個更適合相國的人。由此可見,人才的選拔出了能力和人品之外,更需要適合職位要求,對於魏國來說,相國是一個帶領魏國前進的職位之一,只有能夠給魏國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力量,才能成為相國。

參考文獻:

《稽古錄》

《史記》

相關焦點

  • 魏惠王為何註定不是明君?把珍珠當「寶物」的君主,豈會愛惜人才
    ——《史記·魏世家》文始建侯,武實彊盛,這是太史公對魏文侯和魏武侯的評價,可謂十分中肯。三家分晉而魏始成諸侯,這個過程中魏文侯功不可沒,魏國能夠成為戰國首霸,魏文侯亦是奠基之人。禮賢下士的魏文侯然而,魏武侯死後,魏國卻出現了危機,魏罃與公子緩開啟了爭奪君位的模式,結果魏罃成功,後世習慣稱呼其為魏惠王,正如開篇引用所說,魏惠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韓
  •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魏文侯在位期間,魏國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施行變法,就是因為魏文侯能夠知人善用,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經濟上,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政策和平糴法。此舉不僅有效地提高了魏國國內的糧食產量,還提高了魏國國內的物價平穩,為魏國的對外擴張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後援。
  • 兩國同樣都是愛惜人才,為何秦國華麗崛起,魏國卻人才白給大放送
    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西部國家,秦國雖說自家經濟文化落後,本土人才凋零。但招攬人才這事,卻是幾百年的傳統。春秋年間時,就敢用五張羊皮從奴隸裡換來百裡奚。進入戰國年間後,更是百年如一日張開懷抱。別管對方是什麼身份來路,只要有真材實料,那就要權給權。立竿見影的強國效果,正如正如李斯《諫逐客令》裡的吶喊: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 人才的力量:魏國重視人才、成戰國首霸,打壓人才、走向滅亡
    」周公吐哺急忙接待賢士,劉備不厭其煩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齊桓公不計追殺之仇任管仲為相,可見人才對於統治者來說有多麼重要。得人才者得天下,在戰國時期爭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最初做到重視人才、選賢舉能的魏國得以稱霸七雄,然而由於後來的統治者不善用人,國內的能人志士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甚至遭到打壓,無奈之下紛紛逃往其它國家。沒有了人才支持的魏國,幾乎寸步難行,接連跳下別國準備的陷阱,一步步走向滅亡。
  • 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魏王缺乏憂患意識
    但這些人也無一例外地都被魏國排擠出去,最終在秦國找到了落腳地,也用他們的才華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格局;除了這些人之外,像信陵君這種沒有辦法被排擠走的王族人才,魏王也是將其束之高閣的,後來的信陵君被困在趙國十年無人問津。
  • 有賢妻,家和萬事興,有賢臣,富國興邦,人是草還是寶?您來定
    二、四個國寶戰國時齊威王原為侯,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某一天,齊威王和魏惠王相約一起到郊外打獵。魏惠王問:「齊國有寶貝嗎?」齊威王回答說:「沒有。」
  • 答案是:人才!
    在漫長的五百餘年的奮鬥歷程中,不拘一格用人才,尤其是重用那些雖來自異國,且或無顯赫的身世血統,或無卓越的政績及工作經歷的無名小卒,甚至是罪囚,這成為秦國最終崛起的終極秘笈。今天,咱們就來跟大家聊幾個關於「大秦人才工程」的故事。一、秦穆公重用俘虜百裡奚。
  • 接洽稀缺人才的技巧和竅門
    做好人才管理和引進的關鍵之一就是謹慎地在自動化和人工投入之間取得平衡。如果這些因素持續處於緊張狀態,那麼招募流程也將受到影響。洛克希德·馬丁的企業人才尋源業務負責人Marvin Smith解釋說,不能低估「在自動化和人力接觸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想成功地與人才接洽,就必須保持謹慎的平衡。Smith聲稱,我們不應該將自動化視為招聘人員這個職位終結的預兆。
  • 可憐的魏惠王!
    要知道,如果按照《資治通鑑》的春秋戰國劃分,公元前403年進入戰國時代,那麼戰國第一個崛起的強國就是魏國,魏惠王的祖父魏文侯帶領著剛剛建立的魏國,和一班能臣幹將一起,改革創新、禮賢下士,成為戰國第一強國。之後,魏惠王的父親魏武侯,雖說略有不足於魏文侯,但是在當時也是無所畏懼,開疆拓土。
  • 可能人才的缺失是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
    ——《史記》 此為魏惠王對儒學大師孟子的提問,問的是如何提升魏國的國力。魏國的發展可以說是戰國時代起伏最大的,魏惠王之前,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時代的發展和格局的變化有著很大的決定權和話語權。
  • 戰國七雄:戰國首霸,被稱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魏國,流失了哪些人才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向周天子表奏求封,而大權旁落的周天子也順水推舟做個人情,正式冊封魏、趙、韓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也標誌著進入了戰國時期,戰爭更頻繁了,天下也更亂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三晉之一,戰國首霸魏國。要說起這魏國啊,其實和周王室還是有點沾親帶故的,而且曾經也是有封國的。魏氏的先祖是畢萬,乃是畢公高的後代。
  • 墾利區侯典玉首席技師工作站助力高技能人才培養
    據了解,侯典玉首席技師工作站設置於墾利區萬達服務中心,設有完善的廚具作業設備和辦公培訓設備,並多次面向社會進行廚藝技能培訓。目前。除了齊魯首席技師侯典玉作為領軍人才外,還有「墾利區金牌工匠」「墾利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剛等一級高級技師入站,目前已有高級技師7人,技師2人,可獨立實現菜品創新推廣。
  • 三晉之中的魏國,將多少的人才流失到了他國,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但是魏國的衰亡,也正是因為人才的流失,可以說,魏國之成,在於人才,魏國之敗,亦是人才。因此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有多少的魏國大才之人,跑到了國外,為他國效力。首先就是我們最為熟知的商鞅,商鞅雖然是衛國人,但是那個時候的衛國苟延殘喘,沒有任何希望。
  • 德國人才培養和人才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那麼製造或安裝這些零件的技術工人算不算人才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但在不同國度或人群中,答案似乎又有所差別。有的人或有的國家,將人盡其才稱為人才。而有的人或在某些國度,只有那些行業或學科的領軍人物,才有資格被視為人才。     德國屬於前者,將人能夠盡其才視為人才。所以德國重視社會環境,重視兒童的成長和各種不同的教育。
  • 魏國霸業的衰落和人才流失的原因
    而到武侯時期人才凋零,幾乎只有一個吳起在東徵西討,開疆闢土,後來吳起還被逼出走楚國。到惠王時期又主要是一個龐涓在上躥下跳,四處點火,後來還兵敗被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魏國地處中原要道,又非常富裕,正是天下人才的集散地,為什麼文侯時期人才那麼多,武侯,惠王時期人才那麼少呢?這當然跟君主有關,文侯識人,用人的本領遠在武侯,惠王之上。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六位頂級人才,讓四個國家崛起!
    姬姓,魏氏,始祖為周文王之子畢公高。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 重視人文學科 用「心」留住人才
    重視人文學科教育 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深圳將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建設國際化新型研發機構,來自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市人大代表稽世山感到非常欣慰,他認為推進未來網絡實驗室和移動網際網路安全技術等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將有利於提升深圳的國際創新教育水平,「深圳是中國最具有矽谷氣質的城市,很多在美國矽谷產生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是在深圳進行最早的小批量生產,並最終轉化為產品推向全球
  • 周恩來有關人才和教育的思想與實踐
    (三)應當把培養人才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教育事業放在「當先」、「中心」和「關鍵」的戰略地位 在強調知識分子、專門人才作用的時候,周恩來也十分重視提高生產第一線的工農勞動人民的文化科學水平的極端重要性。他說,新中國建立後,「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需要提高,而首先需要提高的是工人和農民」11。
  • 關於完善和改進人才工作的建議
    第一提案委員:徐佩雄   實施人才戰略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是推進各級地方政府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都先後出臺了一系列關於人才工作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把人才工作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 觀點| 寧琦: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以北京大學為例
    本文論述了區域與國別研究的跨學科屬性與內涵,闡述了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培養的現狀與目標定位,並以北京大學相關人才培養實踐為例,探討了跨學科國際化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分層分類培養的可行性。從中國立場出發,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與國別研究路徑和範式,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我國高校相關學科的重要任務。本文以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為例,探討分層分類培養跨學科國際化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