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戰國首霸,被稱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魏國,流失了哪些人才

2020-12-14 老何聊歷史

公元前453年, 魏桓子、趙襄子、韓康子三家聯合,滅掉了其他大夫瓜分晉,晉王室名存實亡(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王室絳城與曲沃兩地,晉國才正式消亡)。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向周天子表奏求封,而大權旁落的周天子也順水推舟做個人情,正式冊封魏、趙、韓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也標誌著進入了戰國時期,戰爭更頻繁了,天下也更亂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三晉之一,戰國首霸魏國。

要說起這魏國啊,其實和周王室還是有點沾親帶故的,而且曾經也是有封國的。魏氏的先祖是畢萬,乃是畢公高的後代。這畢公高是何許人?那可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封國在畢地也可以叫做畢國,畢姓也是由此而來,不過嘛,這封國位置不太好,靠近少數民族,在西周末期就被西戎給滅掉了,沒有了國家,畢氏(魏氏先祖)後裔也就逐漸變成了平民。

不過天不亡畢氏,幸虧出了畢萬這一號人物,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並把魏地封給畢萬。畢氏也就正式成為魏氏,也正是歷史要讓魏氏興起,畢萬之孫魏犨又因為追隨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歸國有功,承襲魏氏的封爵,列為大夫,治所在魏邑(今魏縣)

而後,魏國經過李悝、吳起等人變法圖強,不僅將分晉初期分散的領地整合,而且抑制同為三晉的韓國、趙國,滅掉中山國,西敗秦國、東制齊國、南壓楚國等等,公元前343年,逢澤之會,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 戰國首霸就此崛起。好了簡單的講述了魏國的來歷和首霸的崛起,那麼被戲稱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魏國到底流失了哪些人才?

比較著名的就有:商鞅、吳起、張儀、範雎、尉繚、公孫衍、魏章。不說其他名氣較小的,就光是這七個就左右著戰國的發展和走勢。那麼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大神呢?

商鞅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法家的代表人物,衛國人,又被成為衛鞅,記住是衛國,並不是魏國。不過早年商鞅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而在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不過商鞅並未得到魏惠王的重視,進而導致商鞅出走秦國。在秦國,通過變法,使秦國越來越富裕強大。

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人。對啊,還是衛國人。其先入仕於魯國,不過受到懷疑,轉投於魏國,在魏期間改革魏國兵制,創立魏武卒,以五萬魏武卒大敗秦國五十萬兵力(實際有沒有這麼多人參戰有爭議),吳起乃是魏國得以爭雄的得力幹將,不過也許是能力太強,受到迫害,只得出逃楚國,為官期間對楚國內政進行改革,使楚國國力強大,擴張了很多領土。

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人。別的不多說了,一句話:憑藉三寸之舌戲,遊說於天下諸侯國間,說的六國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僅此一事,勝過千言萬語。不過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秦武王繼位。秦惠王不信任張儀,張儀只得回到魏國。

範雎

範雎(?-前255年),魏國芮城人,原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不過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搞死,只得逃到隨秦國使者逃到秦國,一招「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國如魚得水

尉繚

尉繚,魏國大梁人,名繚,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繚。其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為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此人物有爭議,因為在統一六國後,也有一個叫尉繚的人,所以眾說紛紜)

公孫衍

公孫衍,魏國陰晉人,歷仕於秦國、魏國、韓國。是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主張諸國合縱抗秦。

魏章

魏章,本為魏國人,後來投奔秦國,入仕為官,與張儀、公孫衍是同一時期的人物,歷史中對其記載較少,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魏章失寵。前310年,張儀、魏章被秦武王驅逐至魏國。

這魏國是較早稱雄,是太過自信膨脹呢?還是魏國的領導者眼光太差,流失了這麼多人才。

歷史即是主觀又是客觀地,存在諸多不足,還望大家指正交流。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人才的力量:魏國重視人才、成戰國首霸,打壓人才、走向滅亡
    最初做到重視人才、選賢舉能的魏國得以稱霸七雄,然而由於後來的統治者不善用人,國內的能人志士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甚至遭到打壓,無奈之下紛紛逃往其它國家。沒有了人才支持的魏國,幾乎寸步難行,接連跳下別國準備的陷阱,一步步走向滅亡。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六位頂級人才,讓四個國家崛起!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為周文王之子畢公高。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由於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 作為戰國時期人才輸出基地的魏國,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
    戰國七雄爭霸,最終由秦國橫掃六國完成大一統的千秋偉業,這其中當然要歸功於秦國君主的深明大義,同時也少不了手下將領的高素質高情操,但殊不知,秦國打天下倚仗的幾位名人包括商鞅,張儀和範雎竟然出奇的都是來自外國,而且竟然是同一個國jia魏國這真是造化弄人。
  •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前言: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隨後,魏國的魏文侯通過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一舉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在當時,魏國不僅經濟實力強大,而且軍事實力也十分不錯,其麾下的魏武卒更是令人聞風喪膽。
  • 戰國大亂之時,魏國如此對待人才,註定了自己的命運
    戰國時期,人才為先,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之後,人才紛紛來秦。秦國也是最重視人才的諸侯國。那麼誰是對待人才最差的國家呢?戰國七雄孫臏出仕魏國,因龐涓嫉妒,遭到陷害,被挖去髕骨,裝瘋賣傻才逃過死劫;範雎出仕魏國丞相魏齊門下,懷疑他通齊賣魏,遭到各種羞辱,差點打死他
  • 戰國時期被魏國流失的三名人才,逃到他國後,成就功績
    戰國時期最先強盛起來的魏國從來不缺乏人才,可惜的是千裡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魏國缺乏的是像魏文侯、秦孝公那樣的伯樂,那麼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多少本來在自己陣營的人才呢?我們來看一下。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在戰國中期,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在各種慘烈的戰爭和紛爭中脫穎而出,被稱為戰國七雄。儘管當時也有宋、衛、中山、魯、費等小國,也有較為特殊的周代。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3位頂尖人才,隨便留住1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3位頂尖人才,隨便留住1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在戰國歷史上,要說對各國貢獻最大的那些臣子名將裡,細數之下我們很容易發現大多都是魏國人:張儀、商鞅、範睢,這三人可以說是為秦國掃六合鋪下了堅實的基礎;吳起、孫臏、龐涓、李悝等等也都在戰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戰國七雄」時期各國戰神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魏武奮烈 戰無不勝《榮耀戰國》魏國介紹
    別看後世人都稱讚「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其實在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並不是秦國,而是戰國七雄中第三個被秦國滅亡的魏國。一個剛剛從三家分晉中獨立出來的國家,領土不大且與秦、楚、趙、韓等多國接壤,是真正上沒有一塊穩定後方的四戰之地。
  • 戰國傳奇——「最強輸出」魏國
    總之呢,各家有各家的人才,商鞅這位前期猥瑣發育後期輸出爆炸末期被偷水晶的大人物就是法家法治派的代表。法家另外牛逼的代表還有申不害、慎到、韓非子、李斯等不同門派的。總之一句話,戰國人才多,國家需要人才,一個像商鞅這樣的人才能帶領國家走向強盛。所以不管是哪個國家,對人才——士階級,那是相當看重的。但是俗話又說回來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
  • 戰國人才千千萬,魏國出產佔一半,其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人們在研究戰國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奇怪的現象,那個時代裡面人才的流動是非常自由的,而每一個關鍵性的人才與君主對路就能夠產生巨大的效果,弱國變成強國,只在一夜之間。但是人們在感受這樣奇蹟的過程中,卻也發現了很多的怪異現象,因為仔細對比那些人才就會發現,大部分的人才都出產於魏國。
  • 三晉之中的魏國,將多少的人才流失到了他國,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魏武卒的名聲,在戰國時期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即便魏武卒驍勇善戰,但是魏國依舊是一步步的衰落。當然這與魏武卒高昂的培養成本有關,一支重裝魏武卒的足見成本極其昂貴。其實魏國一個更為致命的問題,乃是人才的流失,魏文侯、魏武侯時期,魏國文武人才如雲,李悝、 吳起、 樂羊、 西門豹、 子夏、 翟璜、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 韓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完蛋的?(八卦史記61)
    李大嘴 大嘴讀史以前學歷史的時候,戰國七雄的說法是:秦齊楚燕韓趙魏,記憶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熟能生巧,一直到脫口而出。現在有了新的記憶法:韓趙魏楚燕齊秦,「喊趙薇出演齊秦」的諧音,不但容易記憶,而且這個順序也是這戰國七雄滅亡的順序。很好的記憶法。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在這些人之中,孔子,又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那麼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最後,我們分析下成為戰國七雄的特質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這七個國家,也控制著當時周王朝的七個範圍,這一時期,因為沒有制約七大諸侯國的實力,所以周王朝只是形式意義上的宗主國。
  • 魏國霸業的衰落和人才流失的原因
    戰國首霸魏國,在文侯時期可謂人才濟濟,有李悝變法,吳起奪西河,樂羊取中山,西門豹治鄴,等等。而到武侯時期人才凋零,幾乎只有一個吳起在東徵西討,開疆闢土,後來吳起還被逼出走楚國。到惠王時期又主要是一個龐涓在上躥下跳,四處點火,後來還兵敗被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魏王缺乏憂患意識
    導言:魏國沒有制度約束,為何對排斥人才?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魏王缺乏憂患意識,習慣眾星捧月的待遇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既是實力的戰爭,也是人才的較量,然而在整個戰國時代裡,特別是在戰國中後期,有兩個國家非常排斥人才,一個是南部的楚國,另一個則是位於中原腹地的魏國,這兩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人才招攬的少,流失的人才多。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19中山國中山國是一個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國君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