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之中的魏國,將多少的人才流失到了他國,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2020-12-14 一夢文化

魏武卒的名聲,在戰國時期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即便魏武卒驍勇善戰,但是魏國依舊是一步步的衰落。當然這與魏武卒高昂的培養成本有關,一支重裝魏武卒的足見成本極其昂貴。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個魏武卒士兵是三個乃至以上士兵培養的花費,可以說魏國在供養十萬魏武卒的時候,無異於供養一支三十萬的大軍。

其實魏國一個更為致命的問題,乃是人才的流失,魏文侯、魏武侯時期,魏國文武人才如雲,李悝、 吳起、 樂羊、 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

這些文臣武將,撐起了魏國的一片天,在對他國的戰爭之中,屢屢獲勝,打壓韓趙,滅國中山,大敗秦、楚、齊國,成為了中原之地的霸主

但是魏國的衰亡,也正是因為人才的流失,可以說,魏國之成,在於人才,魏國之敗,亦是人才。

因此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有多少的魏國大才之人,跑到了國外,為他國效力。首先就是我們最為熟知的商鞅,商鞅雖然是衛國人,但是那個時候的衛國苟延殘喘,沒有任何希望。

因此身懷抱負的商鞅便投在了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下。公叔痤在病重之時曾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並且說如果不重要商鞅就將他殺掉。

最終魏惠王也沒有採納公叔痤的建議,商鞅也是被棄之不用,因而商鞅看著自己的才華無處展示,便來到了秦國。

很快便被秦孝公重用,主持變法,廢除分封,帶領秦國走向強大。如果魏惠王能夠留住商鞅未嘗不能夠為己所用。

其次便是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張儀乃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並且還是魏國貴族,曾拜入鬼谷子門下學習。

但是張儀學成之後卻沒有選擇為魏國效力,而是先後投奔趙國和秦國。之後更是擔任秦國相國,率軍多次攻打魏國,攻佔魏國多地城池。

張儀作為魏國貴族,魏國不僅沒有重視到這位人才,還將其放了出去,來攻打自己,實在是可悲。

同樣這樣的人還有範雎,範雎乃是寒士,早年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才能隨高,但是不受重用。

而且在一次隨須賈出使齊國的時候,範雎還被誣陷和齊國串通,回來之後被魏國宰相打的半死,扔在廁所之中。幸虧範雎苦苦哀求守為,請求將自己放出去,並答應日後報答他,範雎才得以活命。

而在逃出之後,範雎也是隱姓埋名,來到了秦國,在秦昭王時代被得到了重用。任命範雎為相國,總覽秦國軍政。

當時六國謀士都想要合縱以此來對抗強大的秦國,而範雎所作的便是瓦解合縱聯盟。在範雎的主持之下,合縱聯盟被瓦解,三晉也是屢屢遭受秦國攻打,還得以報仇,將魏國宰相魏齊殺死。

當然魏國的人才不僅僅是流失到了秦國,同樣還有流失到他國的,例如吳起,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其曾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任職。

本來吳起是魏國的貴族,出身富裕,尤其是在魏文侯時期輔助李悝進行改革,成就頗豐。在吳起的主持之下,更是建立起了強大的魏武卒,稱霸中原。

然而魏國還是未能留住吳起,吳起來到了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主持變法,隨著吳起變法的成效的凸顯,楚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先後南下百越,擴展疆域,北上和魏國作戰,飲馬黃河便,可謂殊榮極高。

然而吳起的變法卻觸及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而這因為吳起自己埋下了。在楚悼王去世之後,楚國貴族也是展開了對吳起的報復,即便當時的吳起逃到了楚悼王的屍體旁邊。楚國的貴族也是將他射殺了。

總結:如果說戰國時期,哪個國家流失的人才最多,無異於是魏國,商鞅、張儀、範雎等眾多在秦國等國擔任重職位的人都是魏國之人。

魏國的君主時而英明,時而昏庸,像魏文侯、魏武侯那般的君主沒有幾位,其餘的大國平平,最終也是無法緩解魏國的滅亡。

相關焦點

  •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而魏國之所以會衰弱的如此之快,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國的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比如在秦國變法的商鞅,或者是在楚國變法的吳起,他們本來都在魏國工作,但後來卻因為一些原因,紛紛離開魏國,前往他國,並在他國幹出了一番大事業。此消彼長之下,魏國的衰敗也在情理之中了。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魏國的人才流失現象如此嚴重呢?
  • 戰國時期被魏國流失的三名人才,逃到他國後,成就功績
    戰國時期最先強盛起來的魏國從來不缺乏人才,可惜的是千裡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魏國缺乏的是像魏文侯、秦孝公那樣的伯樂,那麼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多少本來在自己陣營的人才呢?我們來看一下。
  • 作為戰國時期人才輸出基地的魏國,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
    那麼作為人才輸送強國的魏國為什麼沒能留住人才完成大一統而替他人做了嫁衣呢?魏國又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呢? 春秋末期,原先稱霸的楚、齊、晉一個個都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各自仍然有想吞併他國的想法,奈何有心無力,而就在這躊躇不進的尷尬時刻,晉國的三位不安現狀的公子哥開始有了小動作,史稱三家分晉,這其中以魏國最強,當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在翟璜和樂羊的幫助下一躍成為戰國最強。
  • 人才的力量:魏國重視人才、成戰國首霸,打壓人才、走向滅亡
    最初做到重視人才、選賢舉能的魏國得以稱霸七雄,然而由於後來的統治者不善用人,國內的能人志士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甚至遭到打壓,無奈之下紛紛逃往其它國家。沒有了人才支持的魏國,幾乎寸步難行,接連跳下別國準備的陷阱,一步步走向滅亡。
  • 戰國七雄:戰國首霸,被稱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魏國,流失了哪些人才
    公元前453年, 魏桓子、趙襄子、韓康子三家聯合,滅掉了其他大夫瓜分晉,晉王室名存實亡(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王室絳城與曲沃兩地,晉國才正式消亡)。而三家分晉也標誌著進入了戰國時期,戰爭更頻繁了,天下也更亂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三晉之一,戰國首霸魏國。要說起這魏國啊,其實和周王室還是有點沾親帶故的,而且曾經也是有封國的。魏氏的先祖是畢萬,乃是畢公高的後代。這畢公高是何許人?
  • 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魏王缺乏憂患意識
    導言:魏國沒有制度約束,為何對排斥人才?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魏王缺乏憂患意識,習慣眾星捧月的待遇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既是實力的戰爭,也是人才的較量,然而在整個戰國時代裡,特別是在戰國中後期,有兩個國家非常排斥人才,一個是南部的楚國,另一個則是位於中原腹地的魏國,這兩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人才招攬的少,流失的人才多。
  • 魏國流失的三位頂級人才,幫助三個大國崛起,最終坑了魏國自己!
    就魏文侯而言,他在位期間任命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富國強兵擴張大片領土,使魏國成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死後,繼承王位的繼續南北作戰,將霸權推向頂峰。也就是說,在戰國初期,魏國,是第一個稱霸的國家,是第一個綜合實力壓倒秦國,齊,楚國等大國的強國。然而,從魏惠王時期開始,魏國逐漸衰落,甚至在戰國中後期崩潰。魏國衰落有很多原因。
  • 魏國霸業的衰落和人才流失的原因
    戰國首霸魏國,在文侯時期可謂人才濟濟,有李悝變法,吳起奪西河,樂羊取中山,西門豹治鄴,等等。而到武侯時期人才凋零,幾乎只有一個吳起在東徵西討,開疆闢土,後來吳起還被逼出走楚國。到惠王時期又主要是一個龐涓在上躥下跳,四處點火,後來還兵敗被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不可思議的魏國流失了多少人才?商鞅範雎送秦國,魏文侯死後氣哭
    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整個國力日漸強盛,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霸主。但自魏文侯之後的魏武侯、魏襄侯、魏昭侯等等,雖然沒有昏庸至極但也賢明欠缺。魏國「愛才」的傳統早已不在,數不清的人才開始流失。吳起名將吳起投奔魏國後,在魏文侯麾下打了不少勝仗。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六位頂級人才,讓四個國家崛起!
    在李悝變法之後,魏國走向強盛,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惠王沒能鞏固魏國的霸業,反而讓魏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其實和魏國人才的流失存在直接的關係。特別是魏國流失的頂級人才,反而幫助魏國的周邊大國崛起了。一、商鞅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
  • 可謂是「天胡開局」的魏國,為什麼會那麼快跌落「霸主神壇」呢?
    要說戰國時期的人才大國,自然是要首推魏國。說起魏國這個國家,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從七雄的發跡史來看,魏國的開局,用「天胡開局」來形容,那也是毫不誇張的。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雖然魏國容易四面受敵,但是相比於趙國地處北境,較為苦寒,韓國地塊狹小、土地貧瘠,魏國在三家分晉之中幾乎是盡佔了晉國的膏腴之地,農業發達。
  • 魏國為何會衰落?可能人才的缺失是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
    當然,僅憑這一點,我們無法斷定魏惠王的真實目的,但是當我們了解到魏國對於其他人才的態度之後,魏國的目的也就顯而易見了。 這些人才都是秦國才發展的過程當中的關鍵。 但是諷刺的是,這些人才最開始的選擇都不是秦國而是魏國,可他們在魏國遇到了什麼呢?是魏國的排擠甚至是折磨。
  • 戰國時期魏國的版圖如此變化多端,其中很有意思
    魏國從開始的零零碎碎的地盤慢慢發展成稱霸諸侯的大國,然後再逐漸衰弱直至到被秦國滅亡,在這整個過程當中,魏國版圖的變化是當時所有國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它就像天上一片雲一樣變幻莫測:一會成凹型包圍韓國,一會又成||型被韓國分開,最終還是像一葉孤舟一樣被秦國的大浪所吞沒。
  • 魏國先後失去的這三個人才,得一可霸天下!
    就像現在的「人才」一樣,喜歡進大廠,畢竟大廠裡機會多,能見世面,能歷練自己, 戰國初期的士子們如果想實現自己的抱負,首選魏國, 魏國一時人才濟濟,如果不是流失了三個重要人才,它一定會繼續強大下去,說不定還會一統中原, 因為這三個人才,都太厲害了,隨便說一個,就能響徹古今,
  • 戰國傳奇——「最強輸出」魏國
    有我不仁誰仁的儒家;有啥也不想管,自己玩自己的道家;有平民的好朋友墨家;更有帶領秦國從弟弟變成大哥的法家……其它的陰陽家、小說家、名家等就更神奇了,具體的我們日後有機會講。總之呢,各家有各家的人才,商鞅這位前期猥瑣發育後期輸出爆炸末期被偷水晶的大人物就是法家法治派的代表。法家另外牛逼的代表還有申不害、慎到、韓非子、李斯等不同門派的。
  • 清華北大年年流失人才,為何學問越高,越不愛回國?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對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國家長期的強國政策。國家對各大高校在教育資源和資金上的大力扶持就是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每年高考季,各大名校對人才的爭奪尤為激烈。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3位頂尖人才,隨便留住1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3位頂尖人才,隨便留住1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在戰國歷史上,要說對各國貢獻最大的那些臣子名將裡,細數之下我們很容易發現大多都是魏國人:張儀、商鞅、範睢,這三人可以說是為秦國掃六合鋪下了堅實的基礎;吳起、孫臏、龐涓、李悝等等也都在戰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戰國人才千千萬,魏國出產佔一半,其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這成為了當時戰國的一大奇葩現象,魏國擁有了這麼多的人才,卻沒有實現真正的崛起。那麼魏國人才產量多,而人才流失快,這一現象,其本質到底為何呢?對於這一現象,學者的看法是非常兩極分化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魏國人才產量多的現象。按照一般的歷史學界的看法就是人才是容易扎堆的,而且名人效應會更加使得人才成堆的產生。
  • 魏國稱霸戰國,百餘年未逢對手,為何卻衰落到水淹大梁,國破家亡
    魏國可謂強極一時,到後來魏國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即位,窮奢極欲、不惜民力,終於在公元前343年,魏國伐韓,韓向齊求援,齊命田忌、孫臏救韓。齊軍以同樣策略在馬陵 (今山東濮縣)伏擊魏軍,斬十萬精銳魏軍,並殺死魏太子申和主帥龐涓。魏國至此一蹶不振,齊國遂稱霸中原。本文將帶領大家,了解魏國是如何從盛極一時到逐漸走向滅亡的全過程。
  • 兩國同樣都是愛惜人才,為何秦國華麗崛起,魏國卻人才白給大放送
    但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段秦國由弱變強的熱血歷程裡,雖說建功立業的外來人才,來自五湖四海,但其中幾位最關鍵人才,卻無一例外,都來自一家「老鄰居」:魏國。 比起狂攬人才的秦國來,戰國時代的魏國,卻是實實在在的「人才夢工廠」:春秋戰國時代的三晉大地,權謀文化長期盛行,最盛產謀略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