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的名聲,在戰國時期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即便魏武卒驍勇善戰,但是魏國依舊是一步步的衰落。當然這與魏武卒高昂的培養成本有關,一支重裝魏武卒的足見成本極其昂貴。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個魏武卒士兵是三個乃至以上士兵培養的花費,可以說魏國在供養十萬魏武卒的時候,無異於供養一支三十萬的大軍。
其實魏國一個更為致命的問題,乃是人才的流失,魏文侯、魏武侯時期,魏國文武人才如雲,李悝、 吳起、 樂羊、 西門豹、 子夏、 翟璜、 魏成。
這些文臣武將,撐起了魏國的一片天,在對他國的戰爭之中,屢屢獲勝,打壓韓趙,滅國中山,大敗秦、楚、齊國,成為了中原之地的霸主。
但是魏國的衰亡,也正是因為人才的流失,可以說,魏國之成,在於人才,魏國之敗,亦是人才。
因此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有多少的魏國大才之人,跑到了國外,為他國效力。首先就是我們最為熟知的商鞅,商鞅雖然是衛國人,但是那個時候的衛國苟延殘喘,沒有任何希望。
因此身懷抱負的商鞅便投在了魏國丞相公叔痤的門下。公叔痤在病重之時曾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並且說如果不重要商鞅就將他殺掉。
最終魏惠王也沒有採納公叔痤的建議,商鞅也是被棄之不用,因而商鞅看著自己的才華無處展示,便來到了秦國。
很快便被秦孝公重用,主持變法,廢除分封,帶領秦國走向強大。如果魏惠王能夠留住商鞅未嘗不能夠為己所用。
其次便是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張儀乃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並且還是魏國貴族,曾拜入鬼谷子門下學習。
但是張儀學成之後卻沒有選擇為魏國效力,而是先後投奔趙國和秦國。之後更是擔任秦國相國,率軍多次攻打魏國,攻佔魏國多地城池。
張儀作為魏國貴族,魏國不僅沒有重視到這位人才,還將其放了出去,來攻打自己,實在是可悲。
同樣這樣的人還有範雎,範雎乃是寒士,早年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才能隨高,但是不受重用。
而且在一次隨須賈出使齊國的時候,範雎還被誣陷和齊國串通,回來之後被魏國宰相打的半死,扔在廁所之中。幸虧範雎苦苦哀求守為,請求將自己放出去,並答應日後報答他,範雎才得以活命。
而在逃出之後,範雎也是隱姓埋名,來到了秦國,在秦昭王時代被得到了重用。任命範雎為相國,總覽秦國軍政。
當時六國謀士都想要合縱以此來對抗強大的秦國,而範雎所作的便是瓦解合縱聯盟。在範雎的主持之下,合縱聯盟被瓦解,三晉也是屢屢遭受秦國攻打,還得以報仇,將魏國宰相魏齊殺死。
當然魏國的人才不僅僅是流失到了秦國,同樣還有流失到他國的,例如吳起,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其曾先後在魯國、魏國、楚國任職。
本來吳起是魏國的貴族,出身富裕,尤其是在魏文侯時期輔助李悝進行改革,成就頗豐。在吳起的主持之下,更是建立起了強大的魏武卒,稱霸中原。
然而魏國還是未能留住吳起,吳起來到了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主持變法,隨著吳起變法的成效的凸顯,楚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先後南下百越,擴展疆域,北上和魏國作戰,飲馬黃河便,可謂殊榮極高。
然而吳起的變法卻觸及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而這因為吳起自己埋下了。在楚悼王去世之後,楚國貴族也是展開了對吳起的報復,即便當時的吳起逃到了楚悼王的屍體旁邊。楚國的貴族也是將他射殺了。
總結:如果說戰國時期,哪個國家流失的人才最多,無異於是魏國,商鞅、張儀、範雎等眾多在秦國等國擔任重職位的人都是魏國之人。
魏國的君主時而英明,時而昏庸,像魏文侯、魏武侯那般的君主沒有幾位,其餘的大國平平,最終也是無法緩解魏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