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對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國家長期的強國政策。國家對各大高校在教育資源和資金上的大力扶持就是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每年高考季,各大名校對人才的爭奪尤為激烈。以中國而言,能居榜首的高校無疑就是清華北大這兩所,而近日全國各大高校陸續公布了2020年財政撥款預算的具體信息,清華北大兩所高校的預算被砍的最多。
清華北大預算被削減
北京大學在2020年的財政撥款預算消減了10.69億元,相比去年降低18.33%;清華大學的財政撥款預算被消減8.12億元,與去年相比,減少幅度達15%。
對此,有人提出質疑也有人覺得這很正常,他們各自給出的理由是,清華和北大作為中國精英人才的聚集地,不僅僅在人才方面優勢明顯,隨隨便便都是高考狀元出身,而且在教育資源上更是為全國頂尖,擁有許多國家級的科研項目,減少資金的投入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的運轉造成不良影響。而持贊成意見的人則表示,清華北大培養的眾多本科生,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會選擇去美國進行深造,且留學生進入美國項目後,部分學生會選擇永遠留在美國工作生活。
高端人才流失
2019年5月數據顯示,12.8萬清華校友裡,有67%都在為別的國家服務,其中五萬多人在國外從事重要行業;北京大學也有2萬多人選擇了留在美國工作和生活。同時還提出了,雖然清華北大有眾多重要的科研項目,但是他們創造出來的成果卻不及其他高校,近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都在各自的領域碩果頗豐。
其實人才流失的現象自古就有,從春秋百家爭鳴開始,七國勢力各有差異,招攬人才的方式也不同,以齊國的稷下學宮而言,稷下學宮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在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各大學派,匯聚了天下賢才多達到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申不害,荀子等人。
隨著齊國統治階層的日漸昏庸,國內經濟的衰弱,稷下學宮也隨著衰亡下去;隨之而起的是注重變法改革的魏國,魏國成為了新的人才聚集地,但是後期魏國不思進取而滿足於現狀,對人才不加以禮遇,反而給了秦國可乘之機,從魏國引進的人才如商鞅,張儀,範雎等人,都為秦國統一大業作出巨大的貢獻。
人才流失的原因
戰國人才流失的原因無非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得不到君主的禮遇,而他國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也充分尊重人才,猶如千裡馬遇到伯樂。而現代的人才流失的原因則更為複雜,在客觀原因方面,薪酬待遇無疑是第一考慮因素,薪酬不僅僅是人才賴以生存的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更是代表了企業對人才價值的評價。
畢竟人家和你談現實的時候你卻和他大談理想,無疑是畫大餅,是留不住人才的。企業文化也會影響到人才的去留,管理差,企業文化差的企業,以老闆的意志高於一切,上下級關係嚴格,沒有良好的工作氣氛都會導致人才的批量流失。
在主觀原因上,自身的願望和企業的供給不匹配,從大的方面說,高層關注經營理念的統一;中層關注晉升空間;基層更關注發展機會。尤其對於精英人才,他們追求的是更廣闊的舞臺,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很清楚。國內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愛國情懷可以是一時衝動的理想化,卻不能解決長期的現實問題。
但是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各行業的競爭力的穩步提高,國家對人才的補貼政策的落實,相信有越來越多的人才都願意回來發展,勢必也會吸引一大批國外高端人才。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