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爭霸,最終由秦國橫掃六國完成大一統的千秋偉業,這其中當然要歸功於秦國君主的深明大義,同時也少不了手下將領的高素質高情操,但殊不知,秦國打天下倚仗的幾位名人包括商鞅,張儀和範雎竟然出奇的都是來自外國,而且竟然是同一個國jia魏國這真是造化弄人。
那麼作為人才輸送強國的魏國為什麼沒能留住人才完成大一統而替他人做了嫁衣呢?魏國又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呢?
春秋末期,原先稱霸的楚、齊、晉一個個都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各自仍然有想吞併他國的想法,奈何有心無力,而就在這躊躇不進的尷尬時刻,晉國的三位不安現狀的公子哥開始有了小動作,史稱三家分晉,這其中以魏國最強,當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在翟璜和樂羊的幫助下一躍成為戰國最強。
但是魏武侯繼位後情況好像變了,他不像他老爸那樣穩重,更不知道自己一直在吃勞保,此後魏國有事沒事的就開始挑X周邊的其他國jia包括幫助田氏攆走姜氏佔有齊國,插手趙國內政擾亂趙國朝政,至於韓國,因為他本身就弱小,魏國就沒把他放在眼裡過,於是三晉的關係破裂,真正地各自為政。而當初和魏國打得有來有回的秦國也因為秦惠公的歸天而混得越來越不如從前,魏國更是時不時得要去欺負一下。
而在這緊要關頭,魏王因為受到公叔痤這位矬相的離間計,把自己的大將吳起給硬生生地趕走了,此後魏國再也不能無往不勝,加上長期的多線作戰,國內財政空虛,漸漸地發現體力透支,於是強魏開始低頭,向趙國獻媚來緩和彼此的關係。
但是強大的魏國儘管有點累,而由於其起點高,家底厚,儘管四面樹敵也只是覺得處理起來有點麻煩並沒有覺得不適。但是殊不知在這緊要關頭其他六國正在偷偷崛起而他自己卻故步自封,甚至還埋下了很多隱患,這還得怪罪於魏武侯他設下的潛規則——任用親戚和貴族,這也是為什麼想去魏國工作的商鞅張儀一干人等得不到重用,跑去他國的主要原因。
魏武侯死後魏國還差點滅國,好在魏國在韓國和趙國出現分歧之際在公叔痤的帶領下力挽狂瀾。
魏惠王即位後家底還是不錯的,但是缺乏能徵善戰的將軍,這時候龐涓登場了,憑藉自己是鬼谷子的門生在魏國有了一席之地,魏惠王在龐涓和公叔痤的協助下頗有點起死回生的感覺。
但是魏國為了報石門之恥卻沒能成功,不僅大敗,公叔痤還被捉了去,秦軍乘勝追擊,好在龐涓及時趕到大敗秦軍。但是桂陵之戰險些要了魏國的命,主帥龐涓被抓,好在襄陵之戰裡挽回了敗局,在楚國的出面調停下,各國休戰,龐涓也重新回到了魏國。此後魏國仍然佔據強國地位,但已不是霸主,而且明顯地看出其他六國的實力正在逐步地增強,而真正決定魏國命運的是馬陵之戰。
在馬陵之戰中,一是桂陵之戰龐涓被俘失去魏惠王的信任,二是魏惠王想歷練下他的接班人太子申,於是太子申率龐涓出戰韓國,結果龐涓中了孫臏的減灶計慘敗,太子申也被抓,此次戰役魏國精銳盡失,國內除公子卬外再也沒什麼拿的出手的名將了。
此後魏國被齊國和崛起的秦國不斷騷擾,魏國中原霸主地位一去不復返,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臺。其實魏惠王算是明君,他曾向孟子取經,向淳于髡認錯以及遷都大梁等事跡都看出他並不昏庸,但是魏武侯時期的後遺症,對身世平庸的人才的輕蔑導致後期無能人可用地步。
人才流失嚴重,想翻盤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