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國時期人才輸出基地的魏國,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

2020-12-14 騰訊網

戰國七雄爭霸,最終由秦國橫掃六國完成大一統的千秋偉業,這其中當然要歸功於秦國君主的深明大義,同時也少不了手下將領的高素質高情操,但殊不知,秦國打天下倚仗的幾位名人包括商鞅,張儀和範雎竟然出奇的都是來自外國,而且竟然是同一個國jia魏國這真是造化弄人。

那麼作為人才輸送強國的魏國為什麼沒能留住人才完成大一統而替他人做了嫁衣呢?魏國又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玩死的呢?

春秋末期,原先稱霸的楚、齊、晉一個個都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各自仍然有想吞併他國的想法,奈何有心無力,而就在這躊躇不進的尷尬時刻,晉國的三位不安現狀的公子哥開始有了小動作,史稱三家分晉,這其中以魏國最強,當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在翟璜和樂羊的幫助下一躍成為戰國最強。

但是魏武侯繼位後情況好像變了,他不像他老爸那樣穩重,更不知道自己一直在吃勞保,此後魏國有事沒事的就開始挑X周邊的其他國jia包括幫助田氏攆走姜氏佔有齊國,插手趙國內政擾亂趙國朝政,至於韓國,因為他本身就弱小,魏國就沒把他放在眼裡過,於是三晉的關係破裂,真正地各自為政。而當初和魏國打得有來有回的秦國也因為秦惠公的歸天而混得越來越不如從前,魏國更是時不時得要去欺負一下。

而在這緊要關頭,魏王因為受到公叔痤這位矬相的離間計,把自己的大將吳起給硬生生地趕走了,此後魏國再也不能無往不勝,加上長期的多線作戰,國內財政空虛,漸漸地發現體力透支,於是強魏開始低頭,向趙國獻媚來緩和彼此的關係。

但是強大的魏國儘管有點累,而由於其起點高,家底厚,儘管四面樹敵也只是覺得處理起來有點麻煩並沒有覺得不適。但是殊不知在這緊要關頭其他六國正在偷偷崛起而他自己卻故步自封,甚至還埋下了很多隱患,這還得怪罪於魏武侯他設下的潛規則——任用親戚和貴族,這也是為什麼想去魏國工作的商鞅張儀一干人等得不到重用,跑去他國的主要原因。

魏武侯死後魏國還差點滅國,好在魏國在韓國和趙國出現分歧之際在公叔痤的帶領下力挽狂瀾。

魏惠王即位後家底還是不錯的,但是缺乏能徵善戰的將軍,這時候龐涓登場了,憑藉自己是鬼谷子的門生在魏國有了一席之地,魏惠王在龐涓和公叔痤的協助下頗有點起死回生的感覺。

但是魏國為了報石門之恥卻沒能成功,不僅大敗,公叔痤還被捉了去,秦軍乘勝追擊,好在龐涓及時趕到大敗秦軍。但是桂陵之戰險些要了魏國的命,主帥龐涓被抓,好在襄陵之戰裡挽回了敗局,在楚國的出面調停下,各國休戰,龐涓也重新回到了魏國。此後魏國仍然佔據強國地位,但已不是霸主,而且明顯地看出其他六國的實力正在逐步地增強,而真正決定魏國命運的是馬陵之戰。

在馬陵之戰中,一是桂陵之戰龐涓被俘失去魏惠王的信任,二是魏惠王想歷練下他的接班人太子申,於是太子申率龐涓出戰韓國,結果龐涓中了孫臏的減灶計慘敗,太子申也被抓,此次戰役魏國精銳盡失,國內除公子卬外再也沒什麼拿的出手的名將了。

此後魏國被齊國和崛起的秦國不斷騷擾,魏國中原霸主地位一去不復返,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臺。其實魏惠王算是明君,他曾向孟子取經,向淳于髡認錯以及遷都大梁等事跡都看出他並不昏庸,但是魏武侯時期的後遺症,對身世平庸的人才的輕蔑導致後期無能人可用地步。

人才流失嚴重,想翻盤都不可能。

相關焦點

  • 戰國傳奇——「最強輸出」魏國
    春秋戰國無疑是動亂紛爭的年代,我們上一期講了商鞅變法在這樣一個年月的重要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年月也是文化繁榮的時期。有我不仁誰仁的儒家;有啥也不想管,自己玩自己的道家;有平民的好朋友墨家;更有帶領秦國從弟弟變成大哥的法家……其它的陰陽家、小說家、名家等就更神奇了,具體的我們日後有機會講。
  • 戰國七雄:戰國首霸,被稱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魏國,流失了哪些人才
    而三家分晉也標誌著進入了戰國時期,戰爭更頻繁了,天下也更亂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三晉之一,戰國首霸魏國。要說起這魏國啊,其實和周王室還是有點沾親帶故的,而且曾經也是有封國的。魏氏的先祖是畢萬,乃是畢公高的後代。這畢公高是何許人?
  • 人才的力量:魏國重視人才、成戰國首霸,打壓人才、走向滅亡
    」周公吐哺急忙接待賢士,劉備不厭其煩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齊桓公不計追殺之仇任管仲為相,可見人才對於統治者來說有多麼重要。得人才者得天下,在戰國時期爭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魏文侯任用賢臣盡得人才,魏國繁榮興盛稱霸中原雖然結束戰國時期的分裂,統一天下的是秦國,但是在戰國之初,最先拔得頭籌富強起來的國家卻是魏國。
  • 戰國大亂之時,魏國如此對待人才,註定了自己的命運
    戰國時期,人才為先,秦國自秦孝公變法之後,人才紛紛來秦。秦國也是最重視人才的諸侯國。那麼誰是對待人才最差的國家呢?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諸侯國,自魏文侯實行變法,招攬賢才、訓練士卒,魏國逐步成為當時的霸主,君王對人才的重視,天下士子紛紛出仕魏國,可自魏文侯之後,魏國國君對人才也是求賢若渴,可我們看孫臏、範睢被如此殘忍對待,你還會認為魏國是真求賢如渴嗎?
  • 戰國時期被魏國流失的三名人才,逃到他國後,成就功績
    戰國時期最先強盛起來的魏國從來不缺乏人才,可惜的是千裡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魏國缺乏的是像魏文侯、秦孝公那樣的伯樂,那麼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多少本來在自己陣營的人才呢?我們來看一下。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六位頂級人才,讓四個國家崛起!
    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由於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 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現象這麼嚴重?
    前言: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隨後,魏國的魏文侯通過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一舉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在當時,魏國不僅經濟實力強大,而且軍事實力也十分不錯,其麾下的魏武卒更是令人聞風喪膽。
  • 三晉之中的魏國,將多少的人才流失到了他國,加快了自己的滅亡
    魏武卒的名聲,在戰國時期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即便魏武卒驍勇善戰,但是魏國依舊是一步步的衰落。當然這與魏武卒高昂的培養成本有關,一支重裝魏武卒的足見成本極其昂貴。張儀作為魏國貴族,魏國不僅沒有重視到這位人才,還將其放了出去,來攻打自己,實在是可悲。同樣這樣的人還有範雎,範雎乃是寒士,早年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才能隨高,但是不受重用。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3位頂尖人才,隨便留住1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的3位頂尖人才,隨便留住1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在戰國歷史上,要說對各國貢獻最大的那些臣子名將裡,細數之下我們很容易發現大多都是魏國人:張儀、商鞅、範睢,這三人可以說是為秦國掃六合鋪下了堅實的基礎;吳起、孫臏、龐涓、李悝等等也都在戰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魏武奮烈 戰無不勝《榮耀戰國》魏國介紹
    禮包>> 下載>> 安卓下載>>對於魏國壓力極大的外部環境,相信在《榮耀戰國》中體驗過列國的玩家都有所體會,那麼作為魏國玩家應該如何發展爭霸?或許魏國的輝煌歷史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 戰國時期魏國的版圖如此變化多端,其中很有意思
    春秋時期,魏氏作為晉國六卿之一,看似不顯山露水,其實一直頗具實力。三家分晉進入戰國以後,魏氏割據了晉國的新老國都絳都和曲沃,可以算得上收穫最大的一家之一。晉國四卿三家滅智以後,各家為了方便管理自己的地盤,不斷交換土地,好讓各自的領土儘量連成一片,於是就形成了趙、魏、韓三國的雛形,具體形勢如下圖:
  • 魏國流失的三位頂級人才,幫助三個大國崛起,最終坑了魏國自己!
    就魏文侯而言,他在位期間任命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富國強兵擴張大片領土,使魏國成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死後,繼承王位的繼續南北作戰,將霸權推向頂峰。也就是說,在戰國初期,魏國,是第一個稱霸的國家,是第一個綜合實力壓倒秦國,齊,楚國等大國的強國。然而,從魏惠王時期開始,魏國逐漸衰落,甚至在戰國中後期崩潰。魏國衰落有很多原因。
  • 魏國為何會衰落?可能人才的缺失是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
    ——《史記》 此為魏惠王對儒學大師孟子的提問,問的是如何提升魏國的國力。魏國的發展可以說是戰國時代起伏最大的,魏惠王之前,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時代的發展和格局的變化有著很大的決定權和話語權。
  • 戰國人才千千萬,魏國出產佔一半,其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人們在研究戰國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奇怪的現象,那個時代裡面人才的流動是非常自由的,而每一個關鍵性的人才與君主對路就能夠產生巨大的效果,弱國變成強國,只在一夜之間。但是人們在感受這樣奇蹟的過程中,卻也發現了很多的怪異現象,因為仔細對比那些人才就會發現,大部分的人才都出產於魏國。
  • 戰國時期四公子,這四人在秦國席捲天下的過程中,誰死得最慘呢?
    他們相約合縱,形成其他諸侯國聯盟去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合韓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衛國、中山的部隊。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也稱戰國四君。那麼這四人在秦國席捲天下的過程中,誰死得最慘呢?孟嘗君田文:孟嘗君田文是戰國時期齊國貴族,齊宣王的侄子,繼承了父親的封地和爵位。孟嘗君依靠父親的資產,招攬天下人才,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孟嘗君對門下數千人一律平等,待遇和自己一樣,所以很多人都願意依附他。
  • 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魏王缺乏憂患意識
    魏王缺乏憂患意識,習慣眾星捧月的待遇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既是實力的戰爭,也是人才的較量,然而在整個戰國時代裡,特別是在戰國中後期,有兩個國家非常排斥人才,一個是南部的楚國,另一個則是位於中原腹地的魏國,這兩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人才招攬的少,流失的人才多。
  • 中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
    戰國時期。四大公子可謂家喻戶曉。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們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他們竭力網羅人才,廣招賓客,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信陵君的結局不好?
    關於信陵君魏無忌此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麼介紹的:「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者,魏武王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國大梁人,是魏國的公子,是戰國四公子之首。當時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是到了危急時刻,於是向魏國求救,但是魏王因害怕秦國而不敢出兵。信陵君最終拋卻了自己的榮辱,將生死置之度外,竊取魏國的虎符,調動魏國軍隊救援趙國,信陵君這一行為不僅保全了趙國,也鞏固了魏國在當時的地位,更是避免了唇亡齒寒的事情發生,間接地維護了魏國的生存發展。
  • 美國模仿了秦朝招納人才的模式?把各國變成了它的人才培養基地?
    有一說一,這個政策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極具誘惑力,衛鞅同志從這份《求賢令》裡面讀出了秦孝公的真誠,此時的他在恰好在魏國丞相府任中庶子一職,奈何大魏王不重用他,所以他乾脆就來投奔了秦孝公,這才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自從有了衛鞅同志的先例之後,魏國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大秦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有多重要呢?
  • 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而戰國七雄中的韓國,一向被認為是七國中最弱的,有人甚至認為韓國沒有資格列入戰國七雄。韓國雖然處在四戰之地,四面皆強敵,但韓國的存亡,不會影響到戰國大勢的走向。魏國堪稱是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最為惡劣的了。當然,要承認,在戰國早期,魏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