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士去學牙醫
4月18日,一件不大的事情在朋友圈轉發,也引起某日報的注意:博士朱駿(化名)博士都畢業6年了,居然去報考專科學校!放棄銀行和科技公司的職位,去學牙醫去了,過去二十多年的在數學和金融方面的專業積累都不要,重新開始一個陌生的領醫學域,對他是佩服也是對他抉擇的尊重。
事情的大概是這樣的,早在六年前就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的博士朱駿(化名),今年報考了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口腔醫學專業,最終取得了文化課滿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績,一旦被錄取,將在學校裡進行三年的全日制學習。
根據新聞報導的信息內容,以博士學歷報考高職專科學校,這在安徽省還是首例,估計全國也是罕見。高職專科到博士,中間差了三個學歷等級:專科到本科,本科到碩士,碩士到博士。只有從專科起步向上攀登到博士的,沒見過博士畢業再考專科學校的,這不是顛倒著來嗎?
據報導,朱駿的本科和研究生學業都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的,本科專業是數學,碩士以及博士專業是金融工程,2013年畢業後先後在銀行和一知名科技公司上班。「對醫學感興趣主要是受我的嶽父和愛人影響,他們都是口腔醫生。」朱駿說,自己的興趣一直比較廣泛,雖然是理工學生,但也對歷史等學科充滿興趣。在見識了妻子對牙齒「正畸」後,感受到了醫學的神奇,萌生了學習口腔醫學的想法。一番考察後,他決定報考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於是一路過關斬將,以第一名的成績即將開始三年的口腔醫學專業學習。
一路名牌大學畢業,讀到博士基本到頭的狀態,可以充分證明此人非常聰明,但是對於普通人的觀點,對於回頭讀大專這個事情,肯定還是會有不小顧慮:我一個博士生,去考專科,太沒面子了吧?別人會怎麼看我?一事當先,先考慮別人的觀點,不是想到自己。自己喜歡不喜歡,有沒有興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符合他人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就是這種在世俗的眼光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愛好。
其實,讀到博士的人,尤其是工作過6年時間的人,應該是一個理性思考的個體,這一點根本不用懷疑,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是揣測別人的想法,但是這各問題的理由可能還是就來自於世俗的判斷,為啥這麼說,可能牙科醫生的收入、發展前景、以及妻子和嶽父所能提供的職業發展和盈利預期,確實是非常確定性的未來,比自己在專業領域發展可能要光明的多。當然興趣也是一個很好的理由。
興趣使然?讀大專是進入行業的通行證
我們無法判斷朱博士放棄金融職業,去進修大專真的是因為興趣,但是這個牙科大專的文憑確實是進入牙醫行業的最低的門檻兒,有這個畢業證就可以進入嶽父的診所,未來也可以自己開診所。
事實上從社會對人才需求角度說,博士回爐讀口腔醫學專業,也許是一種非常有「錢途」的選擇。根據《中國正畸市場消費藍皮書》顯示,2016年底,中國的牙醫執業(含助理)醫師數量在15萬人左右,其中真正受過正規牙醫本科教育的口腔醫師可能只是3萬人左右,保守估計牙醫缺口在12萬人,實際缺口可能在17-18萬人。而且,種牙植牙都非常昂貴的背景下,在「一口牙等於一輛寶馬」的當下,口腔醫生收入非常高,一般能達到幾十萬元,一點不低於選擇「996工作制」的程序猿。如果是自己開診所,獨立行醫,估計收入要更高一些,年入百萬也很正常。
有人覺得這是瞎胡鬧,有人覺得是教育資源的浪費,從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畢竟國家培養一個專業人才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畢業後卻沒進入合適的領域發展,對於國家在朱博士身上的投入來算,尤其是從本科到博士的是十年,可以說確實是一種浪費,但是我個人覺得這不是胡鬧,畢竟讀過20年書,又在社會上混過6年的人,對於自己是不是胡鬧肯定有自己的更多判斷。
「對醫學感興趣主要是受我的嶽父和愛人影響,他們都是口腔醫生。」朱駿說,自己的興趣一直比較廣泛,雖然是理工學生,但也對歷史等學科充滿興趣。在見識了妻子對牙齒「正畸」後,感受到了醫學的神奇,萌生了學習口腔醫學的想法。
朱博士實際在他的採訪中完全表達了自己的小算盤,對於他學數學和金融的背景來說,接近30來歲再轉型確實難度比較大,但是有嶽父以及愛人的專業支持和行業背景,應該說轉型不難,關鍵是他的引路人在牙醫這個行業經驗老道,有他們帶路,朱博士轉型幾乎是無風險、高收益轉型,可以看到的未來,中國少了一個辦公室白領,多了一個充滿幹勁、經驗豐富的牙醫老闆。
當然,朱博士自己的觀點是興趣使然,但是到了快四十歲,工作六年的人來說,再談興趣確實有點晚,但是也不得不說我們的教育確實會泯滅興趣。與朱駿相映成趣的是「流浪大師」沈巍。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流浪漢飯都吃不飽,跟「讀書」聯繫不到一起。但沈巍就是邊流浪邊讀書,讀書流浪兩不誤,不為世俗所左右,你說你的,我讀我的。沈巍與朱駿境遇迥異,處世之道則同。
知乎上也有關於類似問題的討論,其實很多人的誤區就是讀書多理所應當的拿錢多,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確實存在這樣的正相關,一般來說,讀書多,收入也一般來說會高一些,但是具體到個案,又完全不同,很多文科博士,確實在經濟收入上處於弱勢,他們的研究成果大多離錢比較遠,拿到博士學位對收入的改善也比較少,甚至趕不上早幾年上班的專科生,尤其是在過去的十年,房價飛漲,十年幾乎十倍的漲幅,早出來十年混社會,造就買了房子,而剛出校門的博士,拿著幾千塊工資,面對著幾百萬的房子,確實有深深的無力感。
朱博士在接受採訪時,一再強調是興趣使然,我卻分析還是認為牙醫這條路絕對是無風險、高收益的一條路。
這是記者採訪時的對話
記者:為什麼博士學歷還要報考大專院校?
朱彥俊:一方面是我興趣比較廣泛,平時對歷史和醫學等學科都非常感興趣,去年知道有這個分類考試後,就決定往口腔醫學方向試一試;另外一方面是,我愛人、嶽父也都從事口腔方面的工作,我挺好奇的。
記者:之前博士所研究的知識就那麼放著,會不會覺得可惜?
朱彥俊:之前那麼多年的學習,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整體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專業也並不一定會丟掉。比如說,我想學的口腔醫學與人工智慧還是有交叉的。
記者:假如你被醫專錄取,會不會向更高的學歷深造?
朱彥俊:暫時沒有考慮,我更偏向職業方向,但未來不排除深入研究。
記者:口腔醫學中有有一門基礎課——解剖學,你會不會害怕?
朱彥俊:我之前也問過愛人,已經做好了心理建設,應該不會是個難過的門檻。而且我現在已經開始在看醫學專業課書本。
無獨有偶:清華化學博士重新高考讀建築
據報導 ,1998年,劉早第一次參加高考,其第一志願是浙江大學,專業志願依次是建築學、計算機、生物醫學工程,後以612分的成績,上了浙大的調檔線,被該校調劑錄取到化學工程與工藝系。劉早說,本科學習強調打基礎,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和研究並不深入,學位,劉早學得很認真。在浙大,劉早的綜合成績從大二到大四一直是全班第一,還擔任了該系學生黨支部書記。最終2002年本科畢業後,劉早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化工反應工程專業「碩博連讀」。 但是他還是喜歡建築學,快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毅然回高中參加高考,以644分的高分實現了進入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願望。
因此他對自己的專業談不上感興趣,也談不上反感。衝著保送研究生的指標、獎學金和學士。
我身邊的案例:選擇大於努力
我的高中同學,後來跟我考入同一所大學的生物學專業,讀了半年,還是決定回去高考,因為轉專業太難了,教育部雖然同意可以轉專業,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還是難度很大。後來這個同學再次高考,進入重慶大學建築系,後來在央企做建築規劃,趁著房地產發展的十年,基本已經財務自由。如果還是讀生物,估計最好的結果也就是美國某大學著名實驗室的博士後吧。當然這個抉擇主要是興趣的原因,但是沒想到後期也帶來經濟上的差異。
這種專業調整我個人認為都是理智選擇的結果:
1、高校轉專業太難,試想高中畢業的小孩子,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考生,知道啥大學專業情況,完全就是瞎撞,碰到哪個算哪個,能拷出來就是成績了,還怎麼在乎興趣。但是進了大學門再調整就很困難了,又是成績要求,學習實踐。對於那些專業性很強的專業,完全沒法轉,比如建築系、醫學類專業,,所以只能回去重新回爐。
2、職業規劃太弱,甚至根本沒啥規劃,別人說哪個好就跟著去,完全不懂未來發展的實際情況,身邊一堆朋友被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環保的世紀等忽悠去了生物、環保這些專業,想脫身沒那麼容易。我有同學學傳播專業去了建設銀行,進去才發現,學傳播和學金融的發展的完全就是天上地下的感覺,自己自學註冊金融師,去了國內第一的公募基金,收入自然也是跨越式發展。但是這些行業之間的差別都是工作很多年之後才知道的。朱博士最後決定去考牙醫,我相信也絕對是看出了其中的差別。
3、如果能換專業,我相信身邊的朋友,還是讀者朋友們有一大批要換個專業,上班十幾年,你會發現,選擇比堅持重要,行業比聰明重要, 那個考研諮詢達人張雪峰也說,對外經貿的金融專業比北大的文史哲學要強太多,對此觀點,我也是認同的。
最後,如果給你選專業的機會,你會換專業嗎?換到哪一個?
來源:學術志 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