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發表了《從中科大失聯博士劉春楊的生活細節談孩子兒時養育對人一生的影響》的文章,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讀博士就是自己在那裡悶頭研究,老師什麼也不管嗎?
如果我說答案的確如此,你會感到驚訝嗎?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最近幾天報導的另一個博士自殺事件,通過這個事件就能讓大家了解,博士真的不是那麼好讀的。
同時,更希望讓大家認識到,幼年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成人後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缺失,才導致了很多孩子到了大學、研究生甚至博士、乃至成人後出現了若干心理問題,釀成人生悲劇。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一周多以前,一名26歲的中國留學生王某,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實驗室內上吊自殺。這是他博士在讀的第五年,主攻可變電阻式記憶體和計算機存儲器的研究,本科畢業於中科大。
短短的一個春節,兩位博士生相繼出事,一個國內,一個國外,一個失蹤後溺水身亡至今仍為查明原因,一個在博士畢業前夕被發現在實驗室內上吊,而他們的本科竟然都是中科大畢業。
讓無數人感到不解的是,我們培養了那麼多年的名牌大學優秀學生,讓普通人仰望和佩服的天之驕子,怎麼就這麼想不開?20多年的正規教育,無數老師的諄諄教誨,父母窮其一生的養育之恩,怎麼就換不來一個「活下去」的勇氣?
外表光鮮的博士到底是怎樣的生活
在很多人看來,能夠讀到博士的人生是非常「成功」的,不僅是在國內,如果是留學美國,又是斯坦福這樣的國際頂尖名校,根本沒有理由去自殺。
其實,這是大家對於博士生的一個很大的誤解,尤其是留學海外的博士更是如此。
博士是學生中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因為其是一個沒有明確的教育指標的學習過程,而理工科的學生。如果是本科生,只要攢夠了學分,通過考試再按要求寫出論文就可以畢業了。即便出現了單科的不合格,也是可以重修延期,但是有明確的目標更會得到來自學校和教授的指導與幫助。
而博士屬於「科研型學位」,最大的不同在於必須在讀期間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並足以在學術界發表一篇有分量的論文才可以畢業,這個過程絕大部分的時間是需要博士生自己來完成的。
對於攻讀博士的學生來說,能不能畢業和有沒有天分以及夠不夠努力都沒多大關係,運氣才是這其中最重要的。
而最關鍵的是:一個好導師和一個好的研究方向。如果導師不行,可能做不出什麼成果畢不了業;也可能是方向不對,辛苦幾年的課題,始終得不出有價值的數據,或者數據完全歸納不出任何規律和結論。
對於科研來說,投入與產出並沒有任何關係,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並且,你在選擇一個研究方向的時候,誰也不能告訴你這是一條歧途。只有當你起早貪黑的研究了好幾年,走到頭才知道,原來此路不通,研究方向根本是個死胡同。
很多博士生都感嘆到:真不知道這個博士,讀的有什麼意義.....
天之驕子為何始終逃不出心理困境
無論是中科大失聯博士劉春陽,還是斯坦福上吊的王博士,還有無數正在攻讀國內、海外的博士生們,很多人的生活縮影都是下面的樣子:
每天最後離開實驗室,晚飯都沒有地方去吃,一個人也懶得做,隨便對付一下路邊攤;
實驗總是得不到理想的數據,論文還沒有開始,時間已經不多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以前的同學早就結婚生子,事業有成,自己還沒畢業卻已經過了「而立之年」;
住在學校宿舍也沒什麼知心的朋友,兜裡沒錢連個女朋友都不敢交;
當初選的研究方向不行,廢了五年,唯一成果是證明這個研究沒意義;
寫不出論文就沒法畢業,退學就面臨著前功盡棄..........
這些年輕的博士們面對著學業的壓力、來自家人的不解、自己未來前途的迷茫與擔憂,不堪重負,甚至於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和否定。
據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學術界中精神病患者是普通人的3-4倍,英國學術界中精神疾病更是高達50%以上。
家庭教育的四大誤區影響孩子一生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會說,真沒想到,這些高學歷、高素質、高文化的人竟然心理這麼脆弱,動不動就尋死覓活的,還沒有我們沒上過什麼學的心理素質好呢。
您說對了,就是因為很多孩子從小隻關注學習知識,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讓這些孩子身體雖然長大了,而內心卻仍然是「巨嬰」狀態,原因主要就是從小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的。
而當下我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這四大誤區:
1、只關注學習,父母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去,別的什麼都不要管!家長們對於孩子只在乎學習成績,甚至於放棄了孩子的身體健康。比如,先學習,之後有時間再去運動,先學習,之後再睡覺。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缺乏陽剛之氣,更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2、過度的保護,現在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學習,包辦了孩子的所有事項,甚至於書包都是家長負責整理和收拾,還有的吃飯都是父母來喂,孩子繼續學習。這樣的溺愛和保護,讓孩子不僅在生活上變得無能,連思想都變得無能了。孩子不會做選擇,不知道要承擔所做決定的後果,更不可能為結果負責。
3、不敢去批評,曾經我們一直強調好孩子是鼓勵出來的,於是很多家長都只鼓勵不批評了。其實,該批評的時候就要批評,必要的時候家長也要向孩子說「不」,沒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孩子在家裡沒有人批評,到了外面別人一說就受不了,內心變得非常脆弱。
4、不打不成才,這樣的家長現在少多了,但是還是有不少人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是有道理的,因為孩子一打立刻就聽話了。這是短視的行為,尤其一些父母,現在都是忙於賺錢,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著,這樣的孩子,你一打,就叛逆,以後壓抑在內心甚至可能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盧梭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密,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如今,我們培養的這些年紀輕輕的博士真的出了問題,他們還沒有成熟就自己腐爛了。
對於這些博士的行為,您是怎麼看的呢?您還會考慮讓自己的孩子讀博士嗎?歡迎留言發表您的見解,關注大賽爸爸說,在育兒的路上與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