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中科大特任教授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姐姐也是名校博士!爸爸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2021-03-05 前沿科技一點通

近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則簡短的消息

讓「硬核」二字刷屏評論區!

而在學校官網

這位特任教授——

陳杲的簡介中

26歲的年紀格外令人矚目↓↓↓

「陳杲特任教授年齡僅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陳杲博士(左)與沃爾夫獎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

科技日報報導稱,陳杲攻克的是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據介紹,這項成果屬於復微分幾何研究範疇,該領域有兩個來自物理學的方程至關重要,一個是成為量子力學標準模型的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另一個是和相對論緊密相關的凱勒-愛因斯坦方程。在穩定的前提下求解這兩個方程,一直是復微分幾何界的核心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發表論文的《數學新進展》是國際數學界最權威的期刊之一,與《美國數學會雜誌》《數學學報》《數學年刊》一起並列為世界四大頂尖數學期刊。目前,他的論文已經引發國際數學界的關注,被美國科學院院士勞森等人第一時間引用。

雙胞胎姐弟都是名校博士

陳杲12歲獲得全國數競一等獎

今年年初,陳杲在已拿到海外名校教職後,作出了回國回母校任教的抉擇,擔任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薪酬同教授水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陳杲還有個雙胞胎姐姐叫陳杳,南方科技大學首屆學生,兩人幾乎一樣優秀。

其實,和雙胞胎姐弟同樣優秀的還有父親,陳錢林。

陳爸爸倡導的「自立教育」家教理念:自律生活、自主學習、自立人格,引導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兒子陳杲,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8歲獲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女兒陳杳,16歲入讀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20歲獲三所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

2006年,12歲的陳杲以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的成績免試進入瑞安中學,編入06(3)班,班主任是蘇香妹老師。

這是一所百年名校。促成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瑞安中學星的校友孫義燧院士,被陳杲奉為偶像。

蘇香妹老師說,她至今對陳杲第一次來學校時的情景印象深刻。

當時12歲的陳杲由爸爸領著來瑞安中學(高中),這個年紀,其他孩子剛剛進入初中。

上高中時的陳杲

陳爸爸告訴老師,陳杲已經通過自學,學完了高中三年數理化的課本。

蘇老師說,當時自己是有些疑惑的,她擔心小小年紀的陳杲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高中課本知識點。

「我是教化學的,我就提了幾個化學問題考考他。」她說,陳杲思路非常清晰地回答了問題,而且答案還帶著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這很難得,他在班裡年紀最小,但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超強。」蘇老師說,這在此後的學習過程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老師回憶,陳杲上學的時候,作息時間和班裡其他同學是不一樣的。

因為考慮到年紀小,對睡眠需求更多些,他被許可不上早自習。

「體育對陳杲來講是相對較弱的,畢竟年紀比同學小了三四歲,有些跟不上節奏。」蘇老師說,也因為如此,陳杲的下午時間多數是不在課堂的,家裡安排他做體育鍛鍊,或者是自主學習。

考試時,陳杲也是最早交卷的那幾個學生之一,所以老師們會給他發放一些「加餐題」。

陳杲在瑞安中學學習了兩年,然後考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蘇老師說,陳杲學習能力這麼強,除了他自己用心,會鑽研外,還因為有一雙懂教育的父母。

陳杲就讀中科大少年班時的照片

陳爸爸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怎樣讓孩子學會自學、學會時間管理?

如何引導孩子立志?

陳杲的爸爸陳錢林,原是瑞安當地一家學校的校長,現在是碧桂園實驗學校總校長,著名家庭教育專家。

陳錢林認為,假期是家長幫助孩子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而掌握了這項技能,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無窮。只要家長有心,完全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空閒時間引導孩子學會這項技能。

以下是陳錢林歸納的教育陳杲和陳杳的一些心得——

讓孩子自學勝過培訓班

怎樣讓孩子培養自學習慣?

自學從探究、拓展學習開始。引導陳杳與陳杲探究,開始於幼兒期,要求稍低,更多帶有遊戲的色彩。

探究與遊戲的區別在於,以學習引導遊戲,在遊戲中多一些學習目的,多一些假設、聯想、歸類與推理,多一些反思、感悟。兩個孩子探究的「課題」,涉及動物、植物、天文、地理、歷史等。因為年幼,探究不可能取得「科學成果」,但不知不覺中,他們知識面拓寬了,學習能力也獲得了發展。

兩個孩子的拓展學習從上學後開始,圍繞一個主題,或到書店找書、雜誌,或上網瀏覽,或請教老師。每當教材中有感興趣的內容,兩個孩子總是以拓展學習的方式,進行系統了解。我引導孩子拓展學習。

小學開始自學效果最好

怎麼讓孩子自覺學習?

我們夫妻倆都要上班。陳杳讀高一時周二、周四在家自學,讀高二時隔周在家自學,都是一個人在家。因為有遠大的志向在,總體自控能力較強,陳杳把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高二結束時,已自學完全部高中課程。

引導孩子自學,是我家庭教育最冒險、也是最成功的經驗。

常有家長問我,老師教的時候,孩子都不肯學,你家孩子怎麼能這麼自覺?我堅信,這與我引導孩子樹立遠大志向有關。志向與自學,是我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我深信,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金鑰匙——志向會產生引力,自學會產生推力,如果具備了這兩種力量,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大材。

陳杲(右)與同學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引導孩子立志

家庭教育最可貴的是給孩子夢想

我家庭教育的最大經驗是立志與自學。我家龍鳳胎,正是從小樹立的遠大志向,激勵著他們一點點克服困難,一步步走向成功。

如何幫孩子樹立遠大志向?我倒真是下了點功夫的!讓孩子接觸名人,是立志的好辦法。「教育,要讓孩子做夢,幫助孩子追夢,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圓夢。」的確,家庭教育貴在給孩子夢想,有夢想就會有奇蹟,有夢想就會有引力,有夢想就會有精神力量。

怎麼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制訂作息表,嚴格執行 休息好最重要

有的孩子學習效率很高,而有的孩子則拖拖拉拉。從家庭教育的角度,這裡有個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學問。

時間管理好了,就能做到勞逸結合,既利身心健康,又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我的家教思想是:必須制訂作息時間表,這是硬性要求。孩子當嘗試到甜頭後,自然很容易由他律變成自律。

至於作息時間表到底怎麼樣,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凡制訂了作息時間表,就要嚴格執行。在我們家,學習時間玩遊戲是犯錯誤,玩遊戲時間在學習也是犯錯誤。

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原院長陳卿教授曾與我談到,決定孩子能否成大材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時間管理能力,二是計劃能力。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想,引導孩子制訂並實施作息時間表,既能培養時間管理能力,而制訂時間表的過程,本身又能培養計劃能力。看來,作息時間表,不容忽視。

網友:這是真的年輕有為

消息傳出後,他的家鄉(溫州瑞安)也第一時間在微信上轉載推送,有網友說:這才是「全村的驕傲」!

早在2015年至2017年間,陳杲的成長故事就多次發表在微言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公眾號上。而2020年6月,他在寫信給母校時說道:

「回顧我近十年的科研之路,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成績的原因,除了勤奮和機遇之外,和我遠大的志向和較強的自學能力有關。」

陳杲中學時的照片

來源丨中國青年報綜合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瑞安發布、瑞安中學等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年方26歲!這位雙一流大學的特任教授,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26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教授陳杲研究復微分幾何獲重要進展,解出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用數學突破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楊振寧等人的量子力學模型間架起一座「新橋」。值得一提的是,陳杲14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23歲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學位。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他的博士生導師、著名數學家陳秀雄說,陳杲解決的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難題,他的研究「極具想像力」,為探索未知提供了一個強有力工具。
  • 26歲特任教授攻克世界難題!他父親是佛山名校長,透露其成才「密碼」
    今年年初,陳杲在已拿到海外名校教職後,作出了回國回母校任教的抉擇,擔任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薪酬同教授水平。
  • 26歲數學天才少年攻克世界難題,他父親是順德名校長……
    18歲就赴美攻讀博士26歲成為攻克世界難題的特任教授……一路開掛的人生是一種什麼體驗?科技日報在報導中表示,陳杲攻克的是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陳杲博士(左)與沃爾夫獎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科技日報 圖對於陳杲,校方的簡介是這樣的:陳杲特任教授年僅26歲。
  • 中科大26歲數學家攻克世界難題!12歲讀高中,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ID:supermodeling)昨天數學界立刻就爆出重磅消息:又有世界數學難題被我們中國的年輕人攻克了!不過,相比這篇論文的內容,超模君相信你們肯定更加好奇這位研究者的身份,因為他實在太年輕了,今年年僅26歲!陳杲,1994年生,來自溫州,目前的身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的特任教授。特任教授是什麼崗位?超模君去中科大的網站翻了翻,目前特任教授專業技術職務為副高,薪酬按教授水平發放。
  • 中科大26歲青年學者攻克復微分幾何領域世界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陳杲完成的論文《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The J-equation and the supercritical deformed Hermitian-Yang-Mills equation),在世界知名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在線發表
  • 14歲上大學,18歲讀博士,26歲攻克世界難題!網友:果然我連學霸的名字都不會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陳杲(gǎo)完成的論文《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在世界知名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在線發表。據中國科技大學官網報導顯示,特任教授陳杲只有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 年僅26歲!中國科技大學特任教授陳杲攻克「世界難題」!新知早讀來了
    年僅26歲!中國科技大學特任教授陳杲攻克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陳杲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廈門園博苑回應「獎勵打狗」:沒用現金獎勵,就方式欠妥道歉 。
  • 90後中國小夥攻克世界難題,竟是因為擁有這項能力…
    最近幾天,又一位神級學霸刷屏網絡——90後中科大特任教授陳杲攻克世界難題。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年僅26歲的學霸到底有多厲害:據了解,陳杲攻克的是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其論文在「世界四大頂尖數學期刊之一」的《數學新進展》在線發表,並獲得了國際數學界的關注,被美國科學院院士勞森等人第一時間引用。
  • 中科大26歲教授解決復微分幾何領域核心難題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物理學 ·中科大26歲教授在復微分幾何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圖片來源:陳杲個人主頁近日,中科大特任教授陳杲完成的論文《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在數學頂刊《數學新進展》在線發表。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
  • 他是中南大學的天之驕子,大三攻克世界數學難題,22歲成985教授
    天才就是天賦異稟的人,他們在某一領域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永遠都會走在普通人的前面,未來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因而,大家對天才特別敬佩。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天才夢,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天才。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的中學教師——陸家羲
    這位包九中普普通通的中學物理老師,從1957年開始潛心鑽研組合數學26年,解開了「柯克曼女生問題」、「斯坦納系列」這個世界組合數學設計中130多年未曾解決的難題。陸家羲1935年出生於上海。5歲開始讀小學,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苦輟學。在哈爾濱電機廠工作期間,他自學了高中全部課程,1957年考入吉林師範大學。
  • 他14歲考入中科大,22歲攻克百年物理難題,他拒絕美國國籍
    2018年,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年僅22歲的中國學者曹原出現在榜首。曹原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自然》稱其為「石墨烯駕馭者」。石墨烯實現超導意味著什麼?
  • 中科大5位教授候選中科院院士
    中科大官網公開信息顯示,楊金龍,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科大副校長。楊金龍1981至1985年在南京師範大學學習,獲學士學位;1985至1991年在中科大學習,分獲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96年起任中科大教授,2009年任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執行院長;2017年1月任中科大校長助理,2018年4月起任副校長。
  • 中科大畢業到斯坦福讀博士,他卻懸梁自盡?談家庭教育的四大誤區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最近幾天報導的另一個博士自殺事件,通過這個事件就能讓大家了解,博士真的不是那麼好讀的。同時,更希望讓大家認識到,幼年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成人後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缺失,才導致了很多孩子到了大學、研究生甚至博士、乃至成人後出現了若干心理問題,釀成人生悲劇。
  • 三代出了11位博士,個個世界名校
    學霸家族 Scholar-lord 在項武德身後,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美籍華人家族,成員求學或工作的地方,不是「耶魯」「普林斯頓」,就是「伯克萊」「賓夕法尼亞」,無一不是世界名校,整個家族中有11位博士。
  • 他20歲破解世界數學難題,22歲成為正教授,但專家的評價相差懸殊
    正教授這個職位,通常都在35歲以上才能獲得。畢竟讀完博士基本就要27歲左右,等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一般都在30歲以上,能在35歲之前被聘為正教授的,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有這麼一位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就證明了數學界的世界難題, 23歲就被中南大學破格聘為正教授研究員,並獲得100萬元的獎金。
  • 天才少女18歲讀麻省理工,26歲當哈佛博士,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階層
    實際上我國就有這樣一個從小語出驚人的數學天才,她就是——蔡天西。天才少女18歲讀麻省理工,26歲當哈佛博士,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階層1977年6月,蔡天西出生於溫州瑞安一個有名的書香世家,父親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
  • 才26歲!94年小姐姐,已任985名校副教授!
    據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最新信息,2020年6月從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李晟曼入職該院,已任該院副教授。信息顯示,李晟曼(1994-),女,工學博士,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晟曼獲得網絡關注,並非僅為此次博士畢業即被雙一流高校聘為副教授。他還曾於17歲上高二的時候參加高考,就以優異的成績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而廣受關注。而且同樣令人關注的是,在李晟曼的教育背景中,並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作為一名純正的本土培養的博士,她一畢業就獲得985高校副教授職稱,實屬難得。
  •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國深造卻淪落街頭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
    我國也有一位數學天才,畢業於北京大學,但是後來卻淪落街頭刷碗,又在58歲攻克一難題聞名於世界。可謂是人生經歷跌宕起伏啊,這個人就是張益唐。張益唐青年時期正處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階段。我們也知道文化大革命讓很多知青被迫下鄉,知識分子也總是不被人們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