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則簡短的消息
讓「硬核」二字刷屏評論區!
而在學校官網
這位特任教授——
陳杲的簡介中
26歲的年紀格外令人矚目↓↓↓
「陳杲特任教授年齡僅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陳杲博士(左)與沃爾夫獎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
科技日報報導稱,陳杲攻克的是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據介紹,這項成果屬於復微分幾何研究範疇,該領域有兩個來自物理學的方程至關重要,一個是成為量子力學標準模型的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另一個是和相對論緊密相關的凱勒-愛因斯坦方程。在穩定的前提下求解這兩個方程,一直是復微分幾何界的核心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發表論文的《數學新進展》是國際數學界最權威的期刊之一,與《美國數學會雜誌》《數學學報》《數學年刊》一起並列為世界四大頂尖數學期刊。目前,他的論文已經引發國際數學界的關注,被美國科學院院士勞森等人第一時間引用。
雙胞胎姐弟都是名校博士
陳杲12歲獲得全國數競一等獎
今年年初,陳杲在已拿到海外名校教職後,作出了回國回母校任教的抉擇,擔任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薪酬同教授水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陳杲還有個雙胞胎姐姐叫陳杳,南方科技大學首屆學生,兩人幾乎一樣優秀。
其實,和雙胞胎姐弟同樣優秀的還有父親,陳錢林。
陳爸爸倡導的「自立教育」家教理念:自律生活、自主學習、自立人格,引導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兒子陳杲,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8歲獲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女兒陳杳,16歲入讀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20歲獲三所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
2006年,12歲的陳杲以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的成績免試進入瑞安中學,編入06(3)班,班主任是蘇香妹老師。
這是一所百年名校。促成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瑞安中學星的校友孫義燧院士,被陳杲奉為偶像。
蘇香妹老師說,她至今對陳杲第一次來學校時的情景印象深刻。
當時12歲的陳杲由爸爸領著來瑞安中學(高中),這個年紀,其他孩子剛剛進入初中。
上高中時的陳杲
陳爸爸告訴老師,陳杲已經通過自學,學完了高中三年數理化的課本。
蘇老師說,當時自己是有些疑惑的,她擔心小小年紀的陳杲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高中課本知識點。
「我是教化學的,我就提了幾個化學問題考考他。」她說,陳杲思路非常清晰地回答了問題,而且答案還帶著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這很難得,他在班裡年紀最小,但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超強。」蘇老師說,這在此後的學習過程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老師回憶,陳杲上學的時候,作息時間和班裡其他同學是不一樣的。
因為考慮到年紀小,對睡眠需求更多些,他被許可不上早自習。
「體育對陳杲來講是相對較弱的,畢竟年紀比同學小了三四歲,有些跟不上節奏。」蘇老師說,也因為如此,陳杲的下午時間多數是不在課堂的,家裡安排他做體育鍛鍊,或者是自主學習。
考試時,陳杲也是最早交卷的那幾個學生之一,所以老師們會給他發放一些「加餐題」。
陳杲在瑞安中學學習了兩年,然後考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蘇老師說,陳杲學習能力這麼強,除了他自己用心,會鑽研外,還因為有一雙懂教育的父母。
陳杲就讀中科大少年班時的照片
陳爸爸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怎樣讓孩子學會自學、學會時間管理?
如何引導孩子立志?
陳杲的爸爸陳錢林,原是瑞安當地一家學校的校長,現在是碧桂園實驗學校總校長,著名家庭教育專家。
陳錢林認為,假期是家長幫助孩子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而掌握了這項技能,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無窮。只要家長有心,完全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空閒時間引導孩子學會這項技能。
以下是陳錢林歸納的教育陳杲和陳杳的一些心得——
讓孩子自學勝過培訓班
怎樣讓孩子培養自學習慣?
自學從探究、拓展學習開始。引導陳杳與陳杲探究,開始於幼兒期,要求稍低,更多帶有遊戲的色彩。
探究與遊戲的區別在於,以學習引導遊戲,在遊戲中多一些學習目的,多一些假設、聯想、歸類與推理,多一些反思、感悟。兩個孩子探究的「課題」,涉及動物、植物、天文、地理、歷史等。因為年幼,探究不可能取得「科學成果」,但不知不覺中,他們知識面拓寬了,學習能力也獲得了發展。
兩個孩子的拓展學習從上學後開始,圍繞一個主題,或到書店找書、雜誌,或上網瀏覽,或請教老師。每當教材中有感興趣的內容,兩個孩子總是以拓展學習的方式,進行系統了解。我引導孩子拓展學習。
小學開始自學效果最好
怎麼讓孩子自覺學習?
我們夫妻倆都要上班。陳杳讀高一時周二、周四在家自學,讀高二時隔周在家自學,都是一個人在家。因為有遠大的志向在,總體自控能力較強,陳杳把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高二結束時,已自學完全部高中課程。
引導孩子自學,是我家庭教育最冒險、也是最成功的經驗。
常有家長問我,老師教的時候,孩子都不肯學,你家孩子怎麼能這麼自覺?我堅信,這與我引導孩子樹立遠大志向有關。志向與自學,是我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我深信,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金鑰匙——志向會產生引力,自學會產生推力,如果具備了這兩種力量,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大材。
陳杲(右)與同學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引導孩子立志
家庭教育最可貴的是給孩子夢想
我家庭教育的最大經驗是立志與自學。我家龍鳳胎,正是從小樹立的遠大志向,激勵著他們一點點克服困難,一步步走向成功。
如何幫孩子樹立遠大志向?我倒真是下了點功夫的!讓孩子接觸名人,是立志的好辦法。「教育,要讓孩子做夢,幫助孩子追夢,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圓夢。」的確,家庭教育貴在給孩子夢想,有夢想就會有奇蹟,有夢想就會有引力,有夢想就會有精神力量。
怎麼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制訂作息表,嚴格執行 休息好最重要
有的孩子學習效率很高,而有的孩子則拖拖拉拉。從家庭教育的角度,這裡有個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學問。
時間管理好了,就能做到勞逸結合,既利身心健康,又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我的家教思想是:必須制訂作息時間表,這是硬性要求。孩子當嘗試到甜頭後,自然很容易由他律變成自律。
至於作息時間表到底怎麼樣,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凡制訂了作息時間表,就要嚴格執行。在我們家,學習時間玩遊戲是犯錯誤,玩遊戲時間在學習也是犯錯誤。
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原院長陳卿教授曾與我談到,決定孩子能否成大材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時間管理能力,二是計劃能力。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想,引導孩子制訂並實施作息時間表,既能培養時間管理能力,而制訂時間表的過程,本身又能培養計劃能力。看來,作息時間表,不容忽視。
網友:這是真的年輕有為
消息傳出後,他的家鄉(溫州瑞安)也第一時間在微信上轉載推送,有網友說:這才是「全村的驕傲」!
早在2015年至2017年間,陳杲的成長故事就多次發表在微言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公眾號上。而2020年6月,他在寫信給母校時說道:
「回顧我近十年的科研之路,之所以能夠取得一些成績的原因,除了勤奮和機遇之外,和我遠大的志向和較強的自學能力有關。」
陳杲中學時的照片
來源丨中國青年報綜合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瑞安發布、瑞安中學等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