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陳杲還有個雙胞胎姐姐叫陳杳,南方科技大學首屆學生,兩人幾乎一樣優秀。
其實,和雙胞胎姐弟同樣優秀的還有父親,陳錢林。
陳爸爸倡導的「自立教育」家教理念:自律生活、自主學習、自立人格,引導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兒子陳杲,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8歲獲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女兒陳杳,16歲入讀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20歲獲三所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
陳錢林曾介紹,「女兒取『杳』,寓意『深遠和含蓄』;兒子取『杲』,寓意『陽光和自信』。」
年僅26歲,這名「90後」男孩已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並驚豔眾人。然而,其「開掛」一般的人生,從小就開啟。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天資聰穎的特性不斷閃現。在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導之下,倆人都在各自的學業上不斷「跳躍」。在小學階段,陳杲跳級兩次,跳了三個年級,並選擇不做學校統一布置的作業。9歲,陳杲就升學初中;12歲,其順利完成初中學業,升學高中。對於許多孩子來說,12歲也僅是讀完小學六年級,而陳杲在這之後甚至只用了2年,就進入了「象牙塔」。陳錢林曾介紹,2008年,陳杲在其讀高二的時候,就報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最終通過高考,以超過一本線的成績,順利進入中科大複試,並提前被中科大錄取。「女兒陳杳也在16歲的時候參加南方科技大學自主招生,被首屆教改實驗班所錄取。」在讀中科大少年班期間,陳杲獲獎無數,包括斬獲了全球華人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獎項等。在其18歲時,以學校數學系第一名的好成績,最終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數學博士。赴美求學後,年輕的陳杲也走上了科研之路。據悉,陳杲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數學博士期間,師從微分幾何世界最高獎維布倫獎得主陳秀雄教授。如今,陳杲將自己的數學天賦投入到更深的科研中,攻克世界級數學難題。陳杲此前表示,引導自己成才,走上科研之路,都離不開自己的父親。「特別是爸爸引導我自學,讓我免於作業的困擾和標準答案的束縛。」陳杲曾說道。一直深耕教育工作,陳錢林對子女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陳錢林說,兒子陳杲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自主學習和個性化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得知了陳杲對數學興趣後,陳錢林有意識培養其數學學科的素質。陳錢林表示,一方面是強化數學興趣,另一方面是排除幹擾,讓其更加專心在自己的興趣學科上。「例如,我讓兒子放棄一些學習項目,如藝術學習和教師普遍要求的書寫訓練等。」陳錢林曾介紹道,在陳杲上小學後,怕兒子受到標準化作業的消極影響,就決定讓其免做老師的作業,同時從數學入手,引導他學會自學。陳錢林還表示,自己倡導孩子「讀書自由」。「我家每個房間都有書,兩個人都可以憑著興趣翻翻,我也不定期陪孩子去書店,至於買什麼書,只要不是暴力、色情之類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我管的就是買單。」陳錢林說。另外,陳錢林在日常教育中,還注重呵護孩子的創新能力。「就像畫畫,以前倆孩子喜歡畫畫,正面畫滿了翻背面,背面畫滿了再翻正面。孩子很興奮說,原來一張紙背面的背面,就是正面。儘管這是一件不起眼的事,但是我也會鼓勵孩子說,這是一件了不起的發現,希望你們發現更多的規律。」陳錢林回憶,後來孩子就將這一規律認識,放到了宇宙軌跡變化中,知識面更加擴寬了。「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校共育。」陳錢林稱,在過去對兩個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自己都會遵循一個「配合學校課程教學」的原則來制定孩子的學習計劃。在課堂教育之外,陳錢林培養孩子自小養成自律的習慣。例如在孩子讀小學後,陳錢林引導兩個孩子少做作業,多自學。「他(陳杲)讀高一的時候,隔天在家自學,讀高二的時候,隔周在家自學。他取得的成績和自主學習習慣有很大關係。」陳錢林曾舉例說。除了自學,陳錢林稱,引導孩子立大志也是家庭教育關鍵之一。在陳錢林此前介紹家庭教育經驗中,就提及了孩子的「志向培養」,通過帶孩子見各領域的專家教授、讓孩子多讀名人傳記、講述長輩的創業故事等方式,培養孩子的遠大理想和人生志向。陳錢林此前曾應邀開設家教講座《自立教育:把兩個孩子送進世界名校的奧秘》,從自律生活、自主學習、自立人格等方面向大家講述通過家庭教育培育優秀子女的良方妙計。
「100個好」獎懲結合 用家規促成自律生活
作為資深的家教專家,陳錢林的家教成功有道。他有一對龍鳳胎,兒子陳杲,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8歲獲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女兒陳杳,16歲入讀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20歲獲三所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之所以能夠教育出一對如此優秀的兒女,陳錢林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主自立的品格。
自律是人的優秀品格。在家庭生活中,陳錢林認為可通過制定「家規」來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從而養成自律生活的習慣。他表示,生活中處處有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使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為走向精神人境界奠定基礎。愛自由的孩子常常會違規。教育的藝術,在於尋求規則與自由的平衡點。
「可以通過讓孩子自主制定作息時間表,科學管理孩子的時間。」陳錢林表示,這種作息時間表可以作為家長監督孩子的行為提供依據,達到在家庭中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使家長的行為有理有據,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有些家長在家裡常常用命令式的方法要求孩子學習、休息或者玩樂,這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抗拒心理,用家規來約束孩子,可以做到有理有據,讓孩子心服口服。」
「孩子的生長是與規則鬥智鬥勇的過程,對一些非常重要的規則,家長不能隨便妥協。」陳錢林表示,如果孩子有些試探,家長任期發展,孩子就會摸透家長的心理,有一次妥協,就會有第二次,最後就會破壞規則。
而為了讓孩子能夠遵守規則,陳錢林提出,要建立「100個好」的評價制度。根據孩子的表現增減「好」的個數,採取相關的獎懲措施。「達到100個好就滿足孩子一個合理的要求,比如獎勵他一頓炸雞或者一次喝可樂的機會,這樣孩子們也會感到一種成就感」。
知識+能力讓孩子自主學習
在學習方面,陳錢林認為要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我一直認為,如果孩子能夠輕鬆獲得90多分,說明孩子具備學習能力,不如剩下時間用於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包括兩個方面,即知識和能力的學習。
在知識方面,陳錢林認為孩子可以通過自有閱讀和接觸社會來自主學習。「小學的時候,讓孩子自由閱讀,到了中學階段則可以有選擇地精讀」,而閱讀領域的範圍不限,孩子想讀什麼就讀什麼。當然,他也提醒各位家長,要提前做功課,幫助孩子篩選有價值的閱讀信息。「比如剛剛發生的中國女排奪冠,還有量子衛星的發射都等社會情景型的素材,都可以通過引導來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對於接觸社會這個問題,他認為:「社會就是知識,社會就是課堂。」課堂學習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能力,但不能拘泥於課堂和課本,要多讓孩子認識社會,深入了解社會。
而在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上,陳錢林則表示,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形成獨立的社會學習能力,家長要做到適度的幫助和放手。其次,要培養孩子的拓展學習能力和超前學習能力,讓孩子能在學習的寬度和深度上有所發展。
人格影響未來 志向成就夢想
「給孩子留足夠的面子。」陳錢林表示,要從小保護孩子的自尊,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在培養孩子自立人格方面,陳錢林認為首先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孩子的意見過於片面或存在錯誤,家長也不能用強制手段,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心服口服」。
他提出,當孩子與家長的意見相左的時候,家長可採用「自主決定法」,在把握話語主動權的前提下,幫孩子做決定,引導孩子進行選擇。例如,孩子想喝可樂,家長可通過講解喝水的益處,引導孩子選擇喝水。如果孩子堅持喝可樂,家長則可以在與孩子平等對話的前提下,將孩子的喝可樂的想法「下次再說」,在下一次選擇的時候繼續引導孩子。
陳錢林認為,培養孩子自立人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立志。「教育要讓孩子做夢,幫助孩子追夢,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圓夢」。他建議,家長要讓孩子與名人對話,通過身邊的榜樣激勵孩子,同時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孩子,鼓勵孩子敢於「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