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特任教授攻克世界難題!他父親是佛山名校長,透露其成才「密碼」

2021-03-05 珠江時報
今年年初,陳杲在已拿到海外名校教職後,作出了回國回母校任教的抉擇,擔任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薪酬同教授水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陳杲還有個雙胞胎姐姐叫陳杳,南方科技大學首屆學生,兩人幾乎一樣優秀

其實,和雙胞胎姐弟同樣優秀的還有父親,陳錢林。

陳爸爸倡導的「自立教育」家教理念:自律生活、自主學習、自立人格,引導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兒子陳杲,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8歲獲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女兒陳杳,16歲入讀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20歲獲三所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

陳錢林曾介紹,「女兒取『杳』,寓意『深遠和含蓄』;兒子取『杲』,寓意『陽光和自信』。」

年僅26歲,這名「90後」男孩已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並驚豔眾人。然而,其「開掛」一般的人生,從小就開啟。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天資聰穎的特性不斷閃現。在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導之下,倆人都在各自的學業上不斷「跳躍」。在小學階段,陳杲跳級兩次,跳了三個年級,並選擇不做學校統一布置的作業。9歲,陳杲就升學初中;12歲,其順利完成初中學業,升學高中。對於許多孩子來說,12歲也僅是讀完小學六年級,而陳杲在這之後甚至只用了2年,就進入了「象牙塔」。陳錢林曾介紹,2008年,陳杲在其讀高二的時候,就報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最終通過高考,以超過一本線的成績,順利進入中科大複試,並提前被中科大錄取。「女兒陳杳也在16歲的時候參加南方科技大學自主招生,被首屆教改實驗班所錄取。」在讀中科大少年班期間,陳杲獲獎無數,包括斬獲了全球華人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獎項等。在其18歲時,以學校數學系第一名的好成績,最終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數學博士。赴美求學後,年輕的陳杲也走上了科研之路。據悉,陳杲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數學博士期間,師從微分幾何世界最高獎維布倫獎得主陳秀雄教授。如今,陳杲將自己的數學天賦投入到更深的科研中,攻克世界級數學難題。陳杲此前表示,引導自己成才,走上科研之路,都離不開自己的父親。「特別是爸爸引導我自學,讓我免於作業的困擾和標準答案的束縛。」陳杲曾說道。一直深耕教育工作,陳錢林對子女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陳錢林說,兒子陳杲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自主學習和個性化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得知了陳杲對數學興趣後,陳錢林有意識培養其數學學科的素質。陳錢林表示,一方面是強化數學興趣,另一方面是排除幹擾,讓其更加專心在自己的興趣學科上。「例如,我讓兒子放棄一些學習項目,如藝術學習和教師普遍要求的書寫訓練等。」陳錢林曾介紹道,在陳杲上小學後,怕兒子受到標準化作業的消極影響,就決定讓其免做老師的作業,同時從數學入手,引導他學會自學。陳錢林還表示,自己倡導孩子「讀書自由」。「我家每個房間都有書,兩個人都可以憑著興趣翻翻,我也不定期陪孩子去書店,至於買什麼書,只要不是暴力、色情之類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我管的就是買單。」陳錢林說。另外,陳錢林在日常教育中,還注重呵護孩子的創新能力。「就像畫畫,以前倆孩子喜歡畫畫,正面畫滿了翻背面,背面畫滿了再翻正面。孩子很興奮說,原來一張紙背面的背面,就是正面。儘管這是一件不起眼的事,但是我也會鼓勵孩子說,這是一件了不起的發現,希望你們發現更多的規律。」陳錢林回憶,後來孩子就將這一規律認識,放到了宇宙軌跡變化中,知識面更加擴寬了。「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校共育。」陳錢林稱,在過去對兩個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自己都會遵循一個「配合學校課程教學」的原則來制定孩子的學習計劃。在課堂教育之外,陳錢林培養孩子自小養成自律的習慣。例如在孩子讀小學後,陳錢林引導兩個孩子少做作業,多自學。「他(陳杲)讀高一的時候,隔天在家自學,讀高二的時候,隔周在家自學。他取得的成績和自主學習習慣有很大關係。」陳錢林曾舉例說。除了自學,陳錢林稱,引導孩子立大志也是家庭教育關鍵之一。在陳錢林此前介紹家庭教育經驗中,就提及了孩子的「志向培養」,通過帶孩子見各領域的專家教授、讓孩子多讀名人傳記、講述長輩的創業故事等方式,培養孩子的遠大理想和人生志向。

陳錢林此前曾應邀開設家教講座《自立教育:把兩個孩子送進世界名校的奧秘》,從自律生活、自主學習、自立人格等方面向大家講述通過家庭教育培育優秀子女的良方妙計。

「100個好」獎懲結合 用家規促成自律生活

作為資深的家教專家,陳錢林的家教成功有道。他有一對龍鳳胎,兒子陳杲,14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8歲獲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女兒陳杳,16歲入讀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20歲獲三所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之所以能夠教育出一對如此優秀的兒女,陳錢林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主自立的品格。

自律是人的優秀品格。在家庭生活中,陳錢林認為可通過制定「家規」來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從而養成自律生活的習慣。他表示,生活中處處有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使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為走向精神人境界奠定基礎。愛自由的孩子常常會違規。教育的藝術,在於尋求規則與自由的平衡點。

「可以通過讓孩子自主制定作息時間表,科學管理孩子的時間。」陳錢林表示,這種作息時間表可以作為家長監督孩子的行為提供依據,達到在家庭中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使家長的行為有理有據,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有些家長在家裡常常用命令式的方法要求孩子學習、休息或者玩樂,這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抗拒心理,用家規來約束孩子,可以做到有理有據,讓孩子心服口服。」

「孩子的生長是與規則鬥智鬥勇的過程,對一些非常重要的規則,家長不能隨便妥協。」陳錢林表示,如果孩子有些試探,家長任期發展,孩子就會摸透家長的心理,有一次妥協,就會有第二次,最後就會破壞規則。

而為了讓孩子能夠遵守規則,陳錢林提出,要建立「100個好」的評價制度。根據孩子的表現增減「好」的個數,採取相關的獎懲措施。「達到100個好就滿足孩子一個合理的要求,比如獎勵他一頓炸雞或者一次喝可樂的機會,這樣孩子們也會感到一種成就感」。

知識+能力讓孩子自主學習

在學習方面,陳錢林認為要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我一直認為,如果孩子能夠輕鬆獲得90多分,說明孩子具備學習能力,不如剩下時間用於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包括兩個方面,即知識和能力的學習。

在知識方面,陳錢林認為孩子可以通過自有閱讀和接觸社會來自主學習。「小學的時候,讓孩子自由閱讀,到了中學階段則可以有選擇地精讀」,而閱讀領域的範圍不限,孩子想讀什麼就讀什麼。當然,他也提醒各位家長,要提前做功課,幫助孩子篩選有價值的閱讀信息。「比如剛剛發生的中國女排奪冠,還有量子衛星的發射都等社會情景型的素材,都可以通過引導來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對於接觸社會這個問題,他認為:「社會就是知識,社會就是課堂。」課堂學習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能力,但不能拘泥於課堂和課本,要多讓孩子認識社會,深入了解社會。

而在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上,陳錢林則表示,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形成獨立的社會學習能力,家長要做到適度的幫助和放手。其次,要培養孩子的拓展學習能力和超前學習能力,讓孩子能在學習的寬度和深度上有所發展。

人格影響未來 志向成就夢想

「給孩子留足夠的面子。」陳錢林表示,要從小保護孩子的自尊,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在培養孩子自立人格方面,陳錢林認為首先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孩子的意見過於片面或存在錯誤,家長也不能用強制手段,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心服口服」。

他提出,當孩子與家長的意見相左的時候,家長可採用「自主決定法」,在把握話語主動權的前提下,幫孩子做決定,引導孩子進行選擇。例如,孩子想喝可樂,家長可通過講解喝水的益處,引導孩子選擇喝水。如果孩子堅持喝可樂,家長則可以在與孩子平等對話的前提下,將孩子的喝可樂的想法「下次再說」,在下一次選擇的時候繼續引導孩子。

陳錢林認為,培養孩子自立人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立志。「教育要讓孩子做夢,幫助孩子追夢,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圓夢」。他建議,家長要讓孩子與名人對話,通過身邊的榜樣激勵孩子,同時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孩子,鼓勵孩子敢於「做夢」。


相關焦點

  • 26歲數學天才少年攻克世界難題,他父親是順德名校長……
    18歲就赴美攻讀博士26歲成為攻克世界難題的特任教授……一路開掛的人生是一種什麼體驗?科技日報在報導中表示,陳杲攻克的是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陳杲博士(左)與沃爾夫獎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科技日報 圖對於陳杲,校方的簡介是這樣的:陳杲特任教授年僅26歲。
  • 年方26歲!這位雙一流大學的特任教授,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26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任教授陳杲研究復微分幾何獲重要進展,解出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用數學突破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楊振寧等人的量子力學模型間架起一座「新橋」。值得一提的是,陳杲14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23歲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學位。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他的博士生導師、著名數學家陳秀雄說,陳杲解決的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難題,他的研究「極具想像力」,為探索未知提供了一個強有力工具。
  • 26歲中科大特任教授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姐姐也是名校博士!爸爸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而在學校官網這位特任教授——陳杲的簡介中26歲的年紀格外令人矚目↓↓↓「陳杲特任教授年齡僅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 年僅26歲!中國科技大學特任教授陳杲攻克「世界難題」!新知早讀來了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28日下午經表決,決定任命李國英為水利部部長,其原為安徽省長。國家能源局談美國得州大停電:我國具備一定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 。國家移民管理局聚焦老年人出入境管理服務需求,從2021年4月1日起,實施6項便利老年人辦理出入境證件新舉措,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便捷的出入境服務。中超衛冕冠軍「求救」!
  • 中科大26歲數學家攻克世界難題!12歲讀高中,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不過,相比這篇論文的內容,超模君相信你們肯定更加好奇這位研究者的身份,因為他實在太年輕了,今年年僅26歲!陳杲,1994年生,來自溫州,目前的身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的特任教授。特任教授是什麼崗位?超模君去中科大的網站翻了翻,目前特任教授專業技術職務為副高,薪酬按教授水平發放。
  • 中科大26歲青年學者攻克復微分幾何領域世界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陳杲完成的論文《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The J-equation and the supercritical deformed Hermitian-Yang-Mills equation),在世界知名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在線發表
  • 14歲上大學,18歲讀博士,26歲攻克世界難題!網友:果然我連學霸的名字都不會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陳杲(gǎo)完成的論文《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在世界知名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在線發表。據中國科技大學官網報導顯示,特任教授陳杲只有26歲。他2008年入讀中國科大少年班,2012年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陳秀雄教授攻讀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後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 90後中國小夥攻克世界難題,竟是因為擁有這項能力…
    最近幾天,又一位神級學霸刷屏網絡——90後中科大特任教授陳杲攻克世界難題。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年僅26歲的學霸到底有多厲害:據了解,陳杲攻克的是一道復微分幾何領域的「世界難題」,其論文在「世界四大頂尖數學期刊之一」的《數學新進展》在線發表,並獲得了國際數學界的關注,被美國科學院院士勞森等人第一時間引用。
  • 他是中南大學的天之驕子,大三攻克世界數學難題,22歲成985教授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也是一位天才級別的人物,他在大三時攻克了世界級難題,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22歲成為了985教授,他就是劉路。 劉嘉憶是劉路的筆名,他在向雜誌投稿時用的都是這個名字,因此,很多都只熟知劉嘉憶。劉路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母親是工程師,父親做後勤保障工作。她的父母很開明,從來不會被迫劉路做任何事情。
  • 學渣劉路攻克世界級難題,被中科院三院士舉薦,現狀如何?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人皆可成才,而成才者皆需量化教學,不能一蹴而就。孔子作為教育界先驅,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朱熹也認同這一觀點:「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20歲就被中科院的三位院士推薦,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教授。
  • 20歲學渣攻克世界級難題,三院士聯名推薦,破格提為最年輕教授
    在我國的數學界,就有很多青年才俊,他們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在社會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並非所有的教授都是學霸級人物。曾經我國就有一個二十歲的學渣攻克了世界級的難題,最後他被三院士聯名推薦,被破格提拔為最年輕的教授。從學渣到教授,這個二十歲的男孩是如何做到的?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的中學教師——陸家羲
    這位包九中普普通通的中學物理老師,從1957年開始潛心鑽研組合數學26年,解開了「柯克曼女生問題」、「斯坦納系列」這個世界組合數學設計中130多年未曾解決的難題。陸家羲1935年出生於上海。5歲開始讀小學,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苦輟學。在哈爾濱電機廠工作期間,他自學了高中全部課程,1957年考入吉林師範大學。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
  • 26歲任教授!他是一代昆蟲學大師!
    1929年,年僅15歲的趙善歡進入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業專門部學習。趙善歡在農學院讀書期間埋頭學習,即使是在課餘時間,他也選擇去圖書館或者到野外捉蟲,製作昆蟲標本。他的勤奮好學得到了當時多名教授如水稻專家丁穎、植物學家陳煥鏞、土壤學家鄧植儀和昆蟲學家尤其偉的賞識,在最後一個學年開始定向培養時,丁穎教授和尤其偉教授都爭著帶他。
  • 他20歲破解世界數學難題,22歲成為正教授,但專家的評價相差懸殊
    正教授這個職位,通常都在35歲以上才能獲得。畢竟讀完博士基本就要27歲左右,等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一般都在30歲以上,能在35歲之前被聘為正教授的,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有這麼一位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就證明了數學界的世界難題, 23歲就被中南大學破格聘為正教授研究員,並獲得100萬元的獎金。
  • 劉嘉憶:19歲上大學,22歲當教授,1年攻克西方數學難題
    「前幾次的成績依然不行」,他回憶道,「數學連續好幾次不及格,最後連英語都不及格了,拿著自己的成績單,看著周圍同學的成績,都不好意思問別人,當時心裡特別自卑。」但他沒有氣餒,依然十分努力,隨著他逐漸適應了初中氛圍,成績開始慢慢好轉。「初中一年級畢業,大概到了班裡15名左右,在年級可以排到前100名了。」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11月19日晚9時30分,南方科技大學官網校長一欄更新為薛其坤,同時公布了薛其坤的個人簡歷及學術研究工作等情況。薛其坤,男,漢族,1963年12月生,山東蒙陰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 曾經的學渣大二攻克世界難題,三院士致信中央,22歲破格當教授
    可是卻沒有人發現,正是因為對數學的專注和廢寢忘食,讓他忘卻了其他科目的學習。就是他這樣一個不被人看好的學生,卻破解了世界性的難題,並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他就是劉路。二、沉迷數學世界,兩個月解出世界性難題2010年,對於劉路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那一年他正好上大二。與初中時代一樣,學校所教授的數學課程,並不能滿足劉路在數學這門學科上的求知若渴。
  • 他現任復旦大學校長,47歲任正廳級,53歲任副部長級,今年63歲
    曾擔任中山大學物理系任教師、英國阿斯頓大學高級研究員、中山大學凝聚態物理研究所所長和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院長、中山大學校長等職務的許寧生,今年63歲,現在擔任復旦大學校長。公開資料顯示,許寧生校長出生於1957年7月,籍貫廣東澄海,是我國著名的真空微納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致力於「場致電子發射及其應用」的研究。1975年,18歲的許寧生在廣東省普寧縣下鄉當知青。
  • 他14歲考入中科大,22歲攻克百年物理難題,他拒絕美國國籍
    2018年,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年僅22歲的中國學者曹原出現在榜首。曹原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自然》稱其為「石墨烯駕馭者」。石墨烯實現超導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