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

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美國《世界日報》記者 啟鉻/攝影)

張益唐三年前開始在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數學系任教授,之前在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任教十餘年。他因在數學領域孿生素數猜想研究上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數學界引起很大轟動,獲得麥克阿瑟獎,成為國際一流數論學家。

張益唐表示,關於孿生素數猜想,他關注很多年,這是困擾國際數學界近200年難題,因為未曾找到合適方法,一直沒有破解。他利用自己創造的方法,在三年至四年間就解決了這個難題。

他比喻這個問題猶如物理學科的理論物理,不一定有實際應用作用,就是數論問題。張益唐說,雖然他在孿生素數猜想方面有所突破,但目前國際公認這個研究結果還是個「弱結果」。對於自己今後研究方向,他透露已經有新的研究方向。

張益唐說,他除了專業研究數學外,還喜歡文學,喜歡聽古典音樂,作為生活調劑,涉獵其它學科不影響他研究數學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平時他也喜歡遊泳健行。

張益唐於北京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赴美在普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代數幾何學家莫宗堅。博士畢業後因未拿到導師推薦信,學術道路坎坷,多年靠打工餬口,曾任快餐店收銀員、中餐外賣員、汽車旅館零工等。後至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任講師。他始終沒有放棄學術追求,終於在數論領域做出了突破性的成果。

他於2013年4月17日在《數學年刊》發表《質數間的有界間隔》,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質數間隙都小於7000萬,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數論重大難題上取得重要突破。

相關焦點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逆境中的數學人生
    (張益唐夫婦。紐約《僑報》)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美國《僑報》日前採訪了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夫婦。張益唐儒雅平和,標準的學者形象,一直安靜地獨自坐在休息區沉思。如果不是夫人孫女士引見介紹,沒入休息區零零散散遊客中的張益唐並不引人注意。
  • 著名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教授在東南大學精彩演講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30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8月27日晚,應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和數學學院的邀請,著名華裔數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張益唐先生做客東南大學「吳院大講堂」,為東南大學學子帶來了「我對數學的追求」的專題講座。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成功解決,名揚數學界
    ,數學家研究最多的便是代數學和數論,這兩個是數學的基礎和核心。數學家對素數是否有無限個展開了討論,即使是數學成績一般的人也知道,素數的定義就決定了它的個數是無限的。陳景潤成功證明「1+2」用的是特殊的篩法,當他在論文中公開出來後,數學家們有了新的方向,他們覺得用篩法也能證明孿生素數猜想。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在瑞典領取羅夫·肖克獎時如是說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2日電 (記者劉仲華)瑞典皇家科學院22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頒獎典禮,包括美籍華裔科學家張益唐在內的5位學者分別從瑞典王室的克裡斯提娜公主手中接過了2014年羅夫·肖克獎證書。 2014年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4年羅夫·肖克獎中的數學獎授予張益唐,以獎勵他在無窮多對孿生素數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頒獎典禮上,著名數論大師、義大利數學家邦別裡高度評價了張益唐的數學成就。他說,張益唐從小就對數學有很大的興趣,此後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數學研究,即使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也沒有放棄研究。
  • 數學天才張益唐,卻在美國刷碗7年,沉寂21年,58歲破解世界難題
    當時的張益唐一直想要攻克雅可比猜想,雅可比猜想是多變量多項式的一個著名問題,最初是由數學家雅可比於1939年提出,是代數幾何領域中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雅可比猜想之所以聞名,因為有很多試圖解決猜想的證明,都有藏於細節中的錯誤。但張益唐卻做到了,他僅用了兩年時間便完成了博士論文,並宣稱解決了雅可比猜想。
  • 華人數學家攻克"孿生質數猜想" 舉辦紀錄片放映會
    華人數學家攻克"孿生質數猜想" 舉辦紀錄片放映會
  • 張益唐:「彎路」裡走出的數學天才
    新華網北京8月28日電(孫雲帆、苑蘇文)華裔數學家張益唐近日受清華大學邀請,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偉倫樓報告廳,以「我的數學人生」為主題發表演講。演講還沒開始,可容納三百餘名觀眾的報告廳早已座無虛席,連走廊和後門也擠滿了觀眾。
  •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國深造卻淪落街頭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
    我國也有一位數學天才,畢業於北京大學,但是後來卻淪落街頭刷碗,又在58歲攻克一難題聞名於世界。可謂是人生經歷跌宕起伏啊,這個人就是張益唐。張益唐青年時期正處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階段。我們也知道文化大革命讓很多知青被迫下鄉,知識分子也總是不被人們所重視。
  • 傳奇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華羅庚講座講述孿生素數猜想
    「張益唐教授有高尚的品德和魅力,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幾十年裡默默耕耘,始終關注著大問題的進展,時刻想著攻克大難題。這樣堅持了30多年......2013年張益唐第一次成功證明弱版本的孿生素數猜想......」
  • 張益唐:孤獨的數學家(中國科學界極大的正能量)
    世界震動了!5月20日,《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了這個華人學者的工作。文中引用了剛剛卸任《數學年刊》主編職務的彼得·薩納克的講話:「這一工作很深邃,結論非常深刻。」5月22日,老牌英國報紙《衛報》刊登文章,文章的標題是:鮮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邁進了一大步。印度主流報紙把作出這一非凡貢獻的人,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
  • 隱沒多年,華裔數學家完成「孿生素數猜想」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美國《僑報》日前採訪了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夫婦。張益唐儒雅平和,標準的學者形象,一直安靜地獨自坐在休息區沉思。如果不是夫人孫女士引見介紹,沒入休息區零零散散遊客中的張益唐並不引人注意。
  • 張益唐:孤獨的數學家—新聞—科學網
    世界震動了!5月20日,《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了這個華人學者的工作。文中引用了剛剛卸任《數學年刊》主編職務的彼得·薩納克的講話:「這一工作很深邃,結論非常深刻。」5月22日,老牌英國報紙《衛報》刊登文章,文章的標題是:鮮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邁進了一大步。印度主流報紙把作出這一非凡貢獻的人,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
  • 北大才子寧願在美國街頭洗碗,拒絕北大邀請,最終攻破世界難題
    北大才子寧願在美國街頭洗碗,拒絕北大邀請,最終攻破世界難題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在海外學成歸來的學子,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敬佩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卻不願意在回到祖國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的一位數學家,他甚至表示:如果回到中華,他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率先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此事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轟動,許多專家認為這是數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突破。世界主流媒體都對這項重要成果作了報導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印度媒體甚至稱讚張益唐為「中國的拉馬努金」。
  • 58歲成頂級數學家,張益唐揚言:要是我回中國,絕不會取得成就!
    得益於豐富的教育資源,張益唐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他從9歲開始接觸大學數學的專業知識。老師們篤信他一定會成為大數學家,因為他的數學天賦確實令人羨慕嫉妒。後來,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在號稱「全國最難」的北大數學系,張益唐的成績一枝獨秀,遠遠超過第二名,同學們封他為「學神」。就連北大當年的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教授都對他青睞有加。
  • 數學家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今天,沈捷正在武漢參加國際數學模型與計算研討會,他告訴記者,他從會上獲悉的評價是「這可以說是華人數學家有史以來證明最好的結果。」  任教美國無名大學,還是個「臨時工」  張益唐在北大的研究生導師、著名數學家潘承彪聽聞這一消息後「十分高興」,他隨即給蔡天新發信並附上審稿人、美國科學院院士IWANICE的評價:證明無誤、非常漂亮,相信不久會有很多人把「7000萬」這個數字「變小」……  根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統計與精算學系助理教授王若度的說法,世界頂級數學期刊
  • 國際頂尖數學家張益唐:數學中並不總有靈光一現的時刻
    顯然,張益唐沒有贏過妻子。在被觀眾包圍的圓形舞臺上,張益唐一一按著妻子提出的三大重點,有條有理地做完了演講——起點、磨難與獎項。關於數學的部分,只用了兩段話匆匆帶過。 妻子的話不無道理。作為國際最頂尖的數學家之一,張益唐最重要且唯一的成就——2013年「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過程,世界上只有少數數論學家能真正看懂。
  • 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很多數學家希望通過解決孿生素數問題,進而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素數,是指只含有兩個因子的自然數(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孿生素數,是指兩個相差為2的素數。比如,3和5,17和19等。所謂的孿生素數猜想,是由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提出的,意思是存在著無窮對孿生素數。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 ; ;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彭茜)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短期來訪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拿出幾頁寫滿公式的演算紙,等待與研究生們討論。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同領域裡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數學家正在崛起,但中國學生還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張益唐認為,儘管中國數學研究的整體水平跟歐美、日本等國仍有差距,但年輕一代數學家將來大有希望,只是「他們需要更多挑戰性的思考」。
  • 「暮年成名」張益唐:探索數學之美
    在齊光家後院的「靈光一現」,讓他找到了解開「孿生素數」猜想難題的鑰匙,亦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教授愛德華·弗倫克爾稱張益唐破解這一難題的證明有「文藝復興之美」。猜想之後  美國科羅拉多州普韋布洛的夏天乾燥而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