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成頂級數學家,張益唐揚言:要是我回中國,絕不會取得成就!

2020-12-16 高中研習社

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今正處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時,一個優秀的留學生背棄祖國定居國外,我國就會少一個辛苦多年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 北大數學系的高材生張益唐曾揚言說道:我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在北大當教授,他現在怎麼樣了?

張益唐的成長

1955年,上海市,張益唐出生於一個優越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小給了他優質的基礎教育。

眾所周知,上海市在建國前就已經與國際接軌,當時的上海在教育上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得益於豐富的教育資源,張益唐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他從9歲開始接觸大學數學的專業知識。老師們篤信他一定會成為大數學家,因為他的數學天賦確實令人羨慕嫉妒。

後來,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在號稱「全國最難」的北大數學系,張益唐的成績一枝獨秀,遠遠超過第二名,同學們封他為「學神」。就連北大當年的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教授都對他青睞有加。

1984年,美國普渡大學代數領域的專家莫宗堅來北大訪問,這個領域正是張益唐最感興趣的研究方向。1985年。在丁石孫教授的推薦下,張益唐跟隨莫宗堅來到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在美國學習更高深的數學知識。

在讀博期間,張益唐把雅克比猜想作為了自己要攻克的學術目標。這一猜想於1939年被提出,至今(截止當時)都沒有被攻克,因為這一猜想涉及到很多領域的棘手問題,因此不是自視甚高的頂級數學家都不願涉足。

張益唐不愧是曾經北大數學系公認的「學神」,他站在「導師的肩膀上」成功攻克了這一難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論文中他引用了導師莫宗堅的研究結論。雅可比猜想在數學界的意義過於重大,不久後就有數學家對此進行了驗證,結果發現莫宗堅的部分結論存在漏洞。

就這樣,張益唐和莫宗堅之間產生了矛盾,莫宗堅認為是張益唐讓自己「出醜」,張益唐的博士生涯也因此受到了打擊,他延長學制7年才得以博士畢業。當拿到博士學位時,張益唐已經37歲了。

更糟糕的是,因為跟導師之間存在嫌隙,張益唐沒有得到導師的推薦信。在當年的美國,沒有導師的推薦信很難進入科研教學崗位工作。在國內,張益唐是天之驕子,北大的驕傲;在國外,張益唐卻四處碰壁,接連受到打擊。

7年打工自飄零

對張益唐來說,那幾乎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他沒有穩定的工作,為了活下去無奈之下只能打零工。他做過會計,還要兼職當收銀員,他送過外賣,也刷過盤子。

雖然生活很苦,但一有時間,張益唐就會到大學圖書館讀數學界最前沿的學術期刊,晚上他還會抽出時間來研究數學。昔日的天之驕子,如今成了這般境地,令人惋惜!

此時,推薦他到普渡大學留學的丁石孫教授已經成為了北大校長。丁石孫校長知道張益唐的天賦和才華,他盛情邀請張益唐回北大任教,這是北大送給張益唐的最大「面子」,對此時的張益唐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但張益唐卻拒絕了,他說:寧可刷盤子也要留在美國。

直到1999年,北大的校友給張益唐找了一份在美國的差事,讓張益唐到美國某排名在100左右的大學當一名普通的講師。雖然說講師只是大學教師中的「下層」,但能夠重新回到學術界,張益唐已經感到很滿足了。

一舉成名驚世人

2012年7月,在大學任教十餘年不聲不響的張益唐完成了曠世研究--《素數間的有界距離》,他的研究在孿生素數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他的論文給無數大數學家帶來了新的思考模式,張益唐從此一舉成名天下知。

無數科研機構向他拋來橄欖枝,就連國際大獎也拿到手軟。當張益唐被問到為何當年不願意回國時,張益唐說:國內的學術環境不夠純粹,如果當時我早早選擇回國,就不會取得如今這麼大成就。

在建國後,無數中國科學家前赴後繼回國,錢學森、華羅庚、陳景潤,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做研究,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這更突顯出張益唐執意留在美國的「格格不入」,因此很多國人都不認可張益唐的做法。

對一個執拗到寧可在美國刷7年盤子,都不願回國當教授的科學家,我們沒有立場評判張益唐的選擇是對是錯。只是,看到現在祖國的日益繁榮,不知道張益唐有何想法?祖國的繁榮強大,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優秀留學人才歸來,我們深信不疑。

本文編輯:小初。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甘願在美國洗盤子,也不回北大當教授,天才揚言回國無法取得成就
    寧願在美國的餐廳端盤子,也不願意回國當教授,回國我絕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張益唐在網上一直飽受詬病!從而他的數學老師篤定,張益唐未來在數學之路上真的前途無量,很有機會成為一名真正的數學家!可是,這樣的期待很快便被家庭變故給終結了,在張益唐13歲的時候,由於家庭變故,他不得不輟學,跟隨母親到農場裡工作,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 張益唐: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願回北大教書,58歲突破世紀難題
    他叫張益唐,當時他已經58歲了,他一篇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便突破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他一鳴驚人。孿生素數被認為是數論史上的經典難題,也是諸多著名數學猜想之一。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提出了數學史上著名的23個重要數學難題和猜想。孿生素數猜想就是希爾伯特提出的第八個問題中的一部分。
  • 張益唐:他蟄伏30年,他58歲突破世紀難題,他是數學界「掃地僧」
    此人就是張益唐,當時他已經58歲了。他的故事幾乎成了現代數學勵志的楷模,他是北大的高材生,他以優異的成績赴美國名校深造,在美國,他歷經坎坷,為了一口氣,他端過盤子、送過外賣、當過收銀員。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教他學習。
  • 《紐約客》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這個牛人取得了什麼成就?
    Daniel Goldston曾表示自己不會在有生之年得到答案,「這是之前以為可能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從來沒有數學家應該讓自己忘記,數學比其他任何藝術或科學更應該是年輕人的遊戲。」著名數學家哈代(G. H. Hardy)曾寫道,「我從不知道有哪個數學上的重大突破是由一個超過五十歲的人提出來的。」
  •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然而,在取得這一重大突破後,他卻語出驚人,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還好沒留在中國,不然不可能取得這一巨大成就,被網友們斥為「白眼狼」。此外,他是北大天才,1985年北大本科畢業後,被國家公派出國,卻一去不歸,最後更是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做教授!他就是張益唐。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原標題: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 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任教於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張益唐最新證明,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方面,張益唐的這一研究被認為在終極數論這個古老的數學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兩天,張益唐的名字在國內數學圈一下子熱了起來。北京大學官方網站前天發布消息介紹張益唐,說他1978年進入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攻讀本科,1982年讀碩。
  • 張益唐:我不回祖國,在國內不會有這麼大成就
    想要在自己的領域裡取得成就,在這麼多同樣聰明的天才裡想要脫穎而出,難度是我們無法想像之大。一、從小顯現出的數學天分回首歷史,學術界的各位大拿,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平凡的經歷,他們的人生或如勵志大片,或坎坷曲折。這些大師們令人矚目的人生履歷,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大師們都能獲得世人的稱讚。
  • 張益唐:孤獨的數學家—新聞—科學網
    那麼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找不到新的孿生素數對呢?數學家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幾百年前就有個孿生素數猜想:有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與p+2同為素數。但至今人們都不知如何證明這個猜想。 張益唐在《數學年刊》上發表的這篇題為《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的文章,證明了存在無數多個素數對(p, q),其中每一對中的素數之差,即p和q的距離,不超過七千萬。
  • 數學家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但他發現,七八年前張益唐突然「消失」了。因為,從那時起,他再沒收到過張的生日祝福,「給他發郵件也沒再回過」。  5月16日,張益唐的郵件突然來了,只有一個單詞:「謝謝」。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沈捷回憶說,此前一天,他和夫人就張益唐在孿生素數方面取得的突破向他發去郵件道賀。
  • 留學困苦、科研艱辛,張益唐在美國成名後回中國,成北大客座教授
    算是驗證了中國一句俗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別人都說一定過得很苦,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沒覺得有什麼苦的,因為那時候還是單身,對生活也沒有什麼要求,總不會餓死吧。」張益唐自我調侃說道。
  • 張益唐:北大學神淪落到美國刷碗,受盡侮辱,58歲卻破解百年難題
    2013年,一個58歲的中年男子突然從默默無聞變得舉世聞名。張益唐,一個旅美工作的普通數學家講師,突破了困擾人類將近100多年的世界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從成就來說,張益唐甚至直接超越了破解哥德巴赫定理(1+2)的陳景潤。
  • 張益唐:孤獨的數學家(中國科學界極大的正能量)
    那麼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找不到新的孿生素數對呢?數學家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幾百年前就有個孿生素數猜想:有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與p+2同為素數。但至今人們都不知如何證明這個猜想。  張益唐在《數學年刊》上發表的這篇題為《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的文章,證明了存在無數多個素數對(p, q),其中每一對中的素數之差,即p和q的距離,不超過七千萬。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率先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此事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轟動,許多專家認為這是數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突破。世界主流媒體都對這項重要成果作了報導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印度媒體甚至稱讚張益唐為「中國的拉馬努金」。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我做的研究沒實際用處,但我也不覺得跌份
    一位籍籍無名的投稿者,一篇只有幾位頂級數學家可能看懂的論文,一道200多年無解的數學難題,3年前,擺在世界數學頂級期刊《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的編輯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狀況。
  •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新華社記者彭茜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短期來訪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拿出幾頁寫滿公式的演算紙,等待與研究生們討論。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同領域裡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數學家正在崛起,但中國學生還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 那個寧在美國當21年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的張益唐,如今怎樣?
    張益唐,1955年出生在上海,從小他就表現出對數學的愛好,9歲時,他就對哥德巴赫猜想十分感興趣,他覺得素數的結構非常有意思,值得用一生鑽研,1978年,張益唐考入了北京大學數學系。莫宗堅對他影響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在中國,你永遠無法突破現在的成就,張益唐在這句話下,遠赴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師從莫宗堅,以張益唐的數學能力上,是遠遠超過同博士數學家,但張益唐的博士論文卻出了問題。
  • 傳奇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華羅庚講座講述孿生素數猜想
    思源樓大報告廳內早已坐無空席,人頭攢動,200多人悄然等待著那個貼滿美好標籤(『成就堪比陳景潤』」、「要麼沉寂,要麼讓學術界驚豔」、「任教美國無名大學還是個「臨時工』」)具有傳奇色彩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的到來。這群等待的人群中,不乏著名的院士,也不乏現任的數學院領導,科研人員及研究生更是慕名而來,聽他講解題為「 Prime Gaps and Related Problems」的報告。
  • 國際頂尖數學家張益唐:數學中並不總有靈光一現的時刻
    作為國際最頂尖的數學家之一,張益唐最重要且唯一的成就——2013年「孿生素數猜想」的證明過程,世界上只有少數數論學家能真正看懂。而在獲得成就以前,他過往58年人生的「傳奇故事」倒是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一個北大的數學天才,一個落魄的賽百味員工,一個50多歲籍籍無名的普通大學講師,憑一篇論文一舉成為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 算起來,那已經是6年前的事了。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逆境中的數學人生
    (張益唐夫婦。紐約《僑報》)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美國《僑報》日前採訪了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夫婦。張益唐儒雅平和,標準的學者形象,一直安靜地獨自坐在休息區沉思。如果不是夫人孫女士引見介紹,沒入休息區零零散散遊客中的張益唐並不引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