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今正處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時,一個優秀的留學生背棄祖國定居國外,我國就會少一個辛苦多年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 北大數學系的高材生張益唐曾揚言說道:我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在北大當教授,他現在怎麼樣了?
張益唐的成長
1955年,上海市,張益唐出生於一個優越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小給了他優質的基礎教育。
眾所周知,上海市在建國前就已經與國際接軌,當時的上海在教育上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得益於豐富的教育資源,張益唐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他從9歲開始接觸大學數學的專業知識。老師們篤信他一定會成為大數學家,因為他的數學天賦確實令人羨慕嫉妒。
後來,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在號稱「全國最難」的北大數學系,張益唐的成績一枝獨秀,遠遠超過第二名,同學們封他為「學神」。就連北大當年的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教授都對他青睞有加。
1984年,美國普渡大學代數領域的專家莫宗堅來北大訪問,這個領域正是張益唐最感興趣的研究方向。1985年。在丁石孫教授的推薦下,張益唐跟隨莫宗堅來到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在美國學習更高深的數學知識。
在讀博期間,張益唐把雅克比猜想作為了自己要攻克的學術目標。這一猜想於1939年被提出,至今(截止當時)都沒有被攻克,因為這一猜想涉及到很多領域的棘手問題,因此不是自視甚高的頂級數學家都不願涉足。
張益唐不愧是曾經北大數學系公認的「學神」,他站在「導師的肩膀上」成功攻克了這一難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論文中他引用了導師莫宗堅的研究結論。雅可比猜想在數學界的意義過於重大,不久後就有數學家對此進行了驗證,結果發現莫宗堅的部分結論存在漏洞。
就這樣,張益唐和莫宗堅之間產生了矛盾,莫宗堅認為是張益唐讓自己「出醜」,張益唐的博士生涯也因此受到了打擊,他延長學制7年才得以博士畢業。當拿到博士學位時,張益唐已經37歲了。
更糟糕的是,因為跟導師之間存在嫌隙,張益唐沒有得到導師的推薦信。在當年的美國,沒有導師的推薦信很難進入科研教學崗位工作。在國內,張益唐是天之驕子,北大的驕傲;在國外,張益唐卻四處碰壁,接連受到打擊。
7年打工自飄零
對張益唐來說,那幾乎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他沒有穩定的工作,為了活下去無奈之下只能打零工。他做過會計,還要兼職當收銀員,他送過外賣,也刷過盤子。
雖然生活很苦,但一有時間,張益唐就會到大學圖書館讀數學界最前沿的學術期刊,晚上他還會抽出時間來研究數學。昔日的天之驕子,如今成了這般境地,令人惋惜!
此時,推薦他到普渡大學留學的丁石孫教授已經成為了北大校長。丁石孫校長知道張益唐的天賦和才華,他盛情邀請張益唐回北大任教,這是北大送給張益唐的最大「面子」,對此時的張益唐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但張益唐卻拒絕了,他說:我寧可刷盤子也要留在美國。
直到1999年,北大的校友給張益唐找了一份在美國的差事,讓張益唐到美國某排名在100左右的大學當一名普通的講師。雖然說講師只是大學教師中的「下層」,但能夠重新回到學術界,張益唐已經感到很滿足了。
一舉成名驚世人
2012年7月,在大學任教十餘年不聲不響的張益唐完成了曠世研究--《素數間的有界距離》,他的研究在孿生素數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他的論文給無數大數學家帶來了新的思考模式,張益唐從此一舉成名天下知。
無數科研機構向他拋來橄欖枝,就連國際大獎也拿到手軟。當張益唐被問到為何當年不願意回國時,張益唐說:國內的學術環境不夠純粹,如果當時我早早選擇回國,就不會取得如今這麼大成就。
在建國後,無數中國科學家前赴後繼回國,錢學森、華羅庚、陳景潤,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做研究,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這更突顯出張益唐執意留在美國的「格格不入」,因此很多國人都不認可張益唐的做法。
對一個執拗到寧可在美國刷7年盤子,都不願回國當教授的科學家,我們沒有立場評判張益唐的選擇是對是錯。只是,看到現在祖國的日益繁榮,不知道張益唐有何想法?祖國的繁榮強大,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優秀留學人才歸來,我們深信不疑。
本文編輯:小初。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