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他蟄伏30年,他58歲突破世紀難題,他是數學界「掃地僧」

2020-12-16 靜靜時光

2013年,一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被數學界最高期刊《數學年刊》強烈推薦發表之後,這個沉寂了三十年的人,瞬時成為了數學界的傳奇。他只發了一篇論文便突破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一鳴驚人。

此人就是張益唐,當時他已經58歲了。他的故事幾乎成了現代數學勵志的楷模,他是北大的高材生,他以優異的成績赴美國名校深造,在美國,他歷經坎坷,為了一口氣,他端過盤子、送過外賣、當過收銀員。

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教他學習。他卻天生酷愛數學,9歲便開始研究勾股定理,對所有的數學猜想充滿好奇。

那個特殊年代,取消了高考制度,迫不得已,他只能去北京的鎖具廠當工人。 1978年高考恢復,他匆匆地考了一次,成績不太理想,但第二年重新再考,23歲的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數學系。

大學四年,他在北京大學數學系是人人皆知的大才子,崇拜他的姑娘更是從學校南門排到了北門。

四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本科畢業,又順利在北大完成碩士學業。當時的北大校長的丁石孫認為,應該培養一批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實用型人才,他希望張益唐能出國學習更實用的代數幾何,極力推薦他去美國深造。

張益唐靠前第二排,左手邊第二個

1985年作為公派自費生張益唐踏上了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之路。長路漫漫,而他卻只帶著一個箱子,一個挎包,一雙木頭筷子,還有一本《古文觀止》,他來到了普渡大學。普渡大學是世界頂級名校,這裡培養了13位諾貝爾獎得主,抗日名將孫立人,中國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火箭專家梁思禮、熱能工程專家王補宣,陳學俊也都畢業於此。

能到美國頂級名校深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大家都認為,張益唐可以順風順水的成為偉大的數學家了吧?

他雖然成績依然優異,但是與導師的意見時常不合,他的導師是華裔臺灣數學家莫宗堅。在讀博士的最後一年,張益唐將兩年就寫好了博士論文交給導師,但論文讓導師的理論被檢驗出錯誤,這讓他的導師覺得丟臉,這讓張益唐幾乎無法畢業。

沒有辦法,他的博士讀了七年,終於在最後一年,他交出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導師終於通過了他的論文,但是卻不肯為他寫推薦信。他可算是被這個導師給「坑慘」了

沒有導師的推薦信,意味著,他在美國不會被任何研究機構錄用。他又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博士論文,不肯發表出去,從而失去了在數學界立足的機會。

正在他不知何去何從之時,他的母校北京大學給他伸出了橄欖枝。一直很看好他的著名數學家、北大校長丁石孫力邀他回北大任教。

然而,張益唐卻拒絕了。這個決定他從沒有解釋過,但是朋友們看得出來,他在爭一口氣。

在美國沒有導師的推薦信,就算是名校畢業也很難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為了生存,他在美國送快遞,端盤子,在汽車旅館做小工,快餐店裡做收銀員,受盡了人家的白眼。

雖然生活如此,但是他卻從未放棄過他喜愛的數學,依然默默地研究數學。

他幾乎是一夜成名,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所以人看到的都是他的成功,可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他的付出和堅持呢?

他一路走來,經歷許多辛酸和白眼,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喜愛的數學研究,多年的堅忍不拔,終於一舉成名天下知,榮譽接踵而來。

憑藉著這篇論文,張益唐躋身到了世界重量級的數學家行列,並且還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多項世界級獎項。

蟄伏三十年,無人理解,不受認可。天賦可以承擔短暫的精彩,但唯有堅持,才能賦予永恆以改變。

成名之後,張益唐閉口不談當年和導師的過往,即使對最親密的朋友也緘口,「這個事情就過去了,我不想談。」

普渡大學的那段求學經歷,還成了張益唐終生的陰影。他曾說:「我不太願意提普渡的這種經歷。普渡最近要給我一個傑出校友,我說我大概不會去領這個獎的。可以這麼說,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

張益唐能在數學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的堅持、和他對數學的熱愛有很大關係。其實數學是整個科學的支柱,很多學科都離不開這個工具。偉大的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也和他的數學好有很大關係。他不僅是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個出色的數學家,他的楊-巴斯特方程,仍是現代科學家重要的數學工具。

1983年,楊振寧向中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數學過程時,就專門提到了一個人。

他說:「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可見,一個好的老師有多重要。楊振寧有此後如此大的成就和劉薰宇先生有莫大的關係,劉薰宇先生對他的影響甚大。

劉薰宇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跟教育家,他跟楊振寧的父親還是同學。劉薰宇所寫的數學書,是一本優秀的數學科普書籍。

豐子愷曾說:「我與薰宇相識後,他便做這些文章。他每次發表,我都讀,誘我讀的,是它們的富有趣味的題材。我常不知不覺地被誘進數學的世界裡去。每次想,假如從前有這樣的數學書,也許我不會拋荒數學……」

這套書一共有三本,《馬先生講數學》《數學趣味》和《數學的園地》。三本書由淺入深,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數學,數學有多麼有趣。

除了專業嚴謹以外,還創造性地加入了許多幽默的話語。你能想像嗎?劉薰宇先生能將數學題編成段子,逗得孩子樂不可支。

其中第三本《數學的園地》是最難的。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只要能吃透,初中數學基本就不用愁了。

這個書合適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讓他們能夠自我學習。這套書內容生動有趣,而且充分與生活結合,真正把數學知識融入到了故事當中。換一種方式教學,相信您的孩子讀完會有新的收穫!

這套書價格也不貴,3本只要68,包郵到家。

如需購買,點擊下方的橫條即可:

相關焦點

  • 北大掃地僧,蟄伏30年後,竟一舉顛覆數學界,他何時轉回中國籍?
    61歲的張益唐這樣形容自己。三年前,一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被數學界最高期刊《數學年刊》強烈推薦發表之後,這個沉寂了三十年的人,瞬時成為了數學界的傳奇。《數學年刊》出了名的嚴格,幾乎所有論文,都要經過1到2年的審核,而張益唐的論文在三個星期後,就被雜誌採納了。
  • 張益唐: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願回北大教書,58歲突破世紀難題
    2013年5月,一個陌生的名字轟動了整個數學界,此人也瞬時成為了數學界的傳奇。他叫張益唐,當時他已經58歲了,他一篇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便突破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他一鳴驚人。孿生素數被認為是數論史上的經典難題,也是諸多著名數學猜想之一。
  • 數學天才張益唐,卻在美國刷碗7年,沉寂21年,58歲破解世界難題
    2013年5月,一個陌生的名字震驚了整個數學界,在不依賴未經證明推論的前提下,他發現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第一次成功證明弱版本的孿生素數猜想,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個重要問題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這個名字叫張益唐,那個時候他已經58歲。
  • 北大才子張益唐,淪落美國刷碗,飽受欺凌,58歲破解世界性難題
    在數學界,有一個並不知名的人物,1978年的時候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但是誰能想到,就是這個北大才子,在旅美的時候淪落到刷碗,還送過外賣,飽受欺凌,但是如今大器晚成,在他58歲的時候破解了世界性的難題,那就是「孿生素數猜想」。
  • 「數學界的掃地僧」張益唐受聘北大 稱被求知慾支配一生
    近日,著名華人數學家、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的張益唐受聘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這位恢復高考後最早的北大數學系畢業生,輾轉半生,又回到了燕園。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發表了一篇題為《素數間的有界間隔》的論文,為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 北大才子蟄伏30年後,竟一舉顛覆數學界
    曾是北大的傳奇天才,為專門培養他,北大還把他送到美國深造。可這個天之驕子,卻在美國從此一蹶不振,淪落到四處蹭飯,送外賣、端盤子……而30年後的今天,他卻用一件事,就轟動震驚了整個世界!他,就是張益唐。「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61歲的張益唐,這樣形容自己。
  •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2013年5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突然轟動了整個數學界,他在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上發表了研究文章,證明了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是存在的,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全世界無人能實質推動的數論重大難題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成為了破解數學領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核心人物,59歲成功獲得世界級大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 張益唐:北大天才淪落美國刷碗,受盡屈辱,58歲終破解世界難題
    從小超愛讀書,考入北大赴美國 張益唐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就愛學習,喜歡看各種書籍,並且還是屬於過目不忘類型的,完全就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在張益唐6歲的時候,別人問他中國古代史上哪個朝代是哪個皇帝,他都能對答如流。
  • 張益唐:北大學神淪落到美國刷碗,受盡侮辱,58歲卻破解百年難題
    2013年,一個58歲的中年男子突然從默默無聞變得舉世聞名。張益唐,一個旅美工作的普通數學家講師,突破了困擾人類將近100多年的世界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從成就來說,張益唐甚至直接超越了破解哥德巴赫定理(1+2)的陳景潤。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美國《世界日報》記者 啟鉻/攝影)張益唐三年前開始在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數學系任教授,之前在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任教十餘年。他因在數學領域孿生素數猜想研究上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數學界引起很大轟動,獲得麥克阿瑟獎,成為國際一流數論學家。
  • 北大掃地僧登臺,兩任校長用他勉勵畢業生
    ,卻一度只能靠著送餐員等零工維持生計;他年過半百,生活艱辛,心中仍裝著數論的大問題……一鳴驚人後,權威雜誌讚美他為——「一個數學界的重大猜想被敲開了大門。」他,就是被稱為世界數學界的「掃地僧」張益唐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記者了解到,5月4日北京大學迎來建校120周年紀念日,近日上千名北大77級、78級校友返校為母校慶生。
  • 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任教於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張益唐最新證明,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方面,張益唐的這一研究被認為在終極數論這個古老的數學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兩天,張益唐的名字在國內數學圈一下子熱了起來。北京大學官方網站前天發布消息介紹張益唐,說他1978年進入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攻讀本科,1982年讀碩。
  • 張益唐:不願回國當教授,在美洗盤子遭質疑,20年後破解世界難題
    受父母的影響,幼小的張益唐在數學方面就天賦異稟。1978 年,23歲的他憑藉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數學系。張益唐的記憶力超強,能夠把班裡所有人的生日記住,每年都能按時給許多朋友們發郵件祝賀生日。同年,張益唐如願跟隨導師莫宗堅來到了美國名校普渡大學讀博士,攻克雅可比猜想。按照原計劃,他應該在1989年可以畢業,但是因為與導師有矛盾,論文無法發表,也導致他無法畢業。直到1992年,37歲的他才拿到博士學位。但是,導師莫宗堅依然對3年前的那件事不能忘懷,沒有給他寫推薦信。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成功解決,名揚數學界
    所以數學學習陪伴了我們十幾年,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學習了阿拉伯數字。上了小學,我們學習數字運算。到了中學,數學又加入了幾何和變量。一個人窮盡一生之力,都沒辦法學完所有數學領域。只有針對一個數學分支,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 他是北大的數學天才,因一篇論文得罪導師被打壓,用30年走向巔峰
    他是北大的數學天才,因一篇論文得罪導師被打壓,用30年走向巔峰在國內從不缺乏天才般的學生,每年都會誕生那麼幾個天才學生,他們從小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能力,這些學生只要經過培養,都會成為社會的精英人才,清華北大又是主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輸出基地,每年都會收入很多天才學生
  • 他是北大數學天才,因一篇論文得罪導師被打壓,用30年走向巔峰
    他是北大的數學天才,因一篇論文得罪導師被打壓,用30年走向巔峰在國內從不缺乏天才般的學生,每年都會誕生那麼幾個天才學生,他們從小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能力,這些學生只要經過培養,都會成為社會的精英人才,清華北大又是主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輸出基地,每年都會收入很多天才學生,同時,也會送出很多天才學生。
  • 張益唐:敲開世紀數學猜想大門
    「張益唐教授有高尚的品德和魅力,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幾十年裡默默耕耘,始終關注著大問題的進展,時刻想著攻克大難題。這樣堅持了30多年,終於在今年第一次成功證明弱版本的孿生素數猜想……」王元說。   2013年5月14日, 《自然》雜誌在線報導張益唐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儘管從2到7000萬是一段很大的距離,《自然》還是稱其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隨即這一研究被認為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終極數論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人認為其對學界的影響將超過陳景潤的「1+2」證明。
  • 北大數學天才:寧願在美國送外賣也不願回國,58歲破解世界難題
    張益唐於1955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中。他的父母在當時都是從事通信行業的人才,受過良好的教育,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當中,張益唐從小就受到了家人的影響,對於學習刻苦認真。不僅如此,在很小的時候,張益唐就展現出了超出其他同齡人的數學天賦。而同樣重要的是,張益唐對數學學科擁有著長期不減的熱情。
  • 數學天才張益唐:寧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
    在代數幾何領域,有一個難題就是雅可比猜想,在1939年被雅可比提出後,就一直沒有人攻克。 而正是這樣一個困擾了數學界幾十年的難題,張益唐將其當成自己博士期間的攻堅項目,難度可想而知。 正常博士需要五年時間才能讀完,更不用說將博士畢業論文定位在研究這麼難的一個難題。
  •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國深造卻淪落街頭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
    我國也有一位數學天才,畢業於北京大學,但是後來卻淪落街頭刷碗,又在58歲攻克一難題聞名於世界。可謂是人生經歷跌宕起伏啊,這個人就是張益唐。張益唐青年時期正處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階段。我們也知道文化大革命讓很多知青被迫下鄉,知識分子也總是不被人們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