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推薦一篇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文章,介紹的是一位數學家。
之後也會給各位分享我自己覺得比較好的文章或者故事,作為學習之餘的一點放鬆。
天賦過人,記憶力超群。曾是北大的傳奇天才,為專門培養他,北大還把他送到美國深造。可這個天之驕子,卻在美國從此一蹶不振,淪落到四處蹭飯,送外賣、端盤子……
而30年後的今天,他卻用一件事,就轟動震驚了整個世界!他,就是張益唐。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61歲的張益唐,這樣形容自己。
三年前,一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被數學界最高期刊《數學年刊》強烈推薦發表之後,這個沉寂了三十年的人,瞬時成為了數學界的傳奇。
1955年他出生在上海,父親是電氣工程系教授,母親在機關工作。他從小就愛看書,有過目不忘的本事,4歲就能熟練背出100多個國家的首都,歷朝歷代的年號和皇帝;9歲他開始研究勾股定理,對所有的數學猜想充滿好奇。
然而由於身處那個年代,他的求學之路十分坎坷。文革期間隨母親下鄉讀幹校
那個特殊年代,取消了大學制度,迫不得已,他只能去北京的鎖具廠當工人。
1978年高考恢復,他匆匆地考了一次,成績不太理想,但第二年重新再考,他卻敲開了北大的門。
數學系是他唯一的選擇。那時候,他是北大數學系最出名的才子,同班同學王小東說:「在我心裡,他是唯一一個數學天分比我高的。」
張益唐靠前第二排,左手邊第二個
之後,他又跟隨著名數論專家潘承彪,在北大讀了3年碩士。而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丁石孫,對他欣賞已久,1984年,第一時間就推薦他去美國留學。
丁石孫
然後他就帶著簡單的行李和雄心壯志,就踏上了去往美國的飛機。
短短兩年時間,他就完成了博士論文,成功的證明了著名難題「雅可比猜想」!可那時他的證明是建立在,導師莫宗堅的一個研究成果之上,當全世界的數學家們,蜂擁而上研究他的論文時,卻發現了他的導師莫宗堅的研究有誤。他雖是兩年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可這樣的得罪導師的結果,卻是讓他幾乎無法畢業。
普渡大學規定博士生學制最長到七年,他就苦等到第七年,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可事情還沒完,導師莫宗堅雖認可他「十分出色的論文答辯」,卻拒絕為他書寫工作推薦信。
而在美國博士畢業,得不到導師的推薦信,他根本就無法在學術界立足,更不可能有任何研究機構願意錄用他。
一個天才,僅僅因為導師的一封推薦信,才華無處施展,以至於漂泊半生!
之後為在美國活下去,他不得不另謀出路,之後他不僅在餐廳遞盤子、洗碗,還做過快遞小哥,在汽車旅館當過小工,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溫飽都是問題,常常窮到兜裡摸不出一分錢,只能借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過得極其落魄。
沒有成就,他拒絕了丁石孫校長,請他執教北大的邀請,朋友們都看得出來,他在爭一口氣。
儘管生活困頓,他卻始終,沒有放棄對數學的思考,1999年,當時在美國Intel實驗室,他北大的師弟唐樸祁找到他,向他請教一個一直被困擾的數學問題。而僅僅三個星期後,他就解決了。唐樸祁驚訝的說:天才果然還是天才!
唐樸祁,和另一位北大校友,合力為他在新罕布夏大學,謀得了一份臨時講師的工作。
平時沉默寡言的他,但講學極為幽默,他的熱情都奉獻給了數學。
他還常和學生們說:我不相信金錢是成功唯一的選擇標準。也許,我們可以掙很多錢,但賺錢賺多了並不一定就等於說,你的人生就確實有意義。所以,如果我們是有志於做學問的話,我建議你不要輕易放棄你的理想。
他是這樣去說,也是這樣去做的,他自己就從未放棄過理想,而為了理想,他也一直堅守著孤獨。
那段時間,他每次授課完畢,就一頭鑽進自己的數學世界遨遊,開始研究起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
孿生素數的問題,已有約200年歷史,和孿生素數猜想一起被提出的,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可見孿生素數猜想的地位。儘管兩百多年來,有無數學者多次努力,可直到2011年,關於孿生素數猜想的研究,仍沒取得任何進展。
2012年7月3日,他前往科羅拉多州拜訪朋友齊雅格,順便為其兒子輔導數學功課。授課之餘,朋友讓他小憩一會,他就到住所後院散步,後院裡有兩株樹,不時會有小鹿來樹蔭下納涼,他就抽著煙等著,看能不能等到梅花鹿。
沒想到,鹿沒來,他醞釀半生的靈感卻來了!為他直接打開了孿生素數的大門。
之後,他用幾個月的時間,一口氣完成了《素數間的有界距離》。2013年4月17日,他把論文提交給了《數學年刊》,而他的文章直接到了,當今頂級的解析數論專家,亨裡克·伊萬尼茨那裡審核。他罕見地公開了自己審稿人的身份,高調地表示:「這是一個有歷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極了。」
《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手稿
而他的這項研究,究竟有多逆天呢?
他研究成果就是成功把,大海撈針的力氣活,縮短到在水塘裡撈針,而他給出的方法還可以,把水塘撈針輕鬆變為,遊泳池裡撈針。光是給出了這一偉大框架就已經是,讓全世界數學家瞠目結舌的壯舉了!
令國際數學界更為震驚的是,當他們找到這篇論文的作者時,他居然是在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學裡,擔任臨時講師,籍籍無名,而且他甚至幾乎沒發表過專業論文。
可就是這樣一個世界數學界,幾乎都沒人知道的中國人,他的證明,被認為可能超過,數學家陳景潤的「1+2」證明,短短數月間,他就幾乎拿遍了,數學領域的所有榮譽。《自然》、《科學美國人》等主流媒體,紛紛爭搶報導他的重大發現。
雖然他在數學領域的專業貢獻,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很遠距離,可他卻為中國在世界學術領域,插上了一面國旗,證明了中國數學家的能力與成就。
那時已年近60的他,在沉寂三十年後,終於名揚世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014年,他獲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皇家音樂學院,瑞典皇家藝術學院聯合設立的,Rolf Schock獎中的數學獎。同年8月,在韓國首爾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獲邀請在閉幕式前作全會一小時邀請報告。
9月,又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並得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的邀請,被直接聘為正教授。
可功成名就後,他閉口不談當年和導師的過往,即使對最親密的朋友也三緘其口,每每有人提起,他就會說:這個事情都過去了,我不想談。
之後功成名就的他回國,這一晃已經20年過去了,回國的時候,領事館的人質問他:為什麼不回國?
極少生氣的他,拂袖而去,他直率的說:如果回國,可能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世俗壓力太大了,你躲不開的,你要不出論文,你就會怎麼樣怎麼樣,我自己可以沉住氣,我不要這些東西,但你的家人、親朋好友不答應,在美國就沒有這個問題,我欣賞美國的地方是,無論你在一個快餐店打工,還是在一個超級市場收錢,沒有人看不起你。他是很怕人際關係,儘量不去參與這些東西。數學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最純淨的。在美國我還是我,但回了中國我就不是我了。
現在的他還遠沒有止步,又馬不停蹄地研究起其他世界難題來。可能幾十年才頓悟,也可能一生無解,但他不在乎,因為他向來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他從不關心金錢和榮譽,只喜歡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一心一意,沉迷在自己的興趣裡,這,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張益唐,這樣的數學家,真是值得我們為他點讚!
---我是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