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其本質來說,只不過是一種對事業、對工作過盛的熱愛而已。」——高爾基
(聲明:本文內容並非新聞,望周知)
在人類出現以來,出現過無數的天賦異稟的人,他們往往智力超群,擁有著極高的天賦,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進步發展。然而也有許多的人,他們擁有著超出常人的天分,卻沒有能夠取得與之相應的成績,除了機遇以及其他意外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後天的不努力導致的「泯然眾人矣」。
在上個世紀的北大數學系,就有一位智力超群,天賦極高的數學天才。即使是到了人才薈聚的北大,也是十分出色的存在。在這裡,他繼續兌現著自己的數學才華,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攻克一個又一個的數學難題。畢業之後,這位數學天才又考取了北大數學系碩士研究生,繼續著自己的學業,在讀研期間,導師們也對他讚嘆不已。可以說,他的前途十分的光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北大的數學天才,卻在之後的求學之旅中飽受苦難,甚至淪為洗碗工。他是誰呢?其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這位經歷曲折人生的數學天才,名為張益唐。張益唐於1955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中。他的父母在當時都是從事通信行業的人才,受過良好的教育,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當中,張益唐從小就受到了家人的影響,對於學習刻苦認真。不僅如此,在很小的時候,張益唐就展現出了超出其他同齡人的數學天賦。而同樣重要的是,張益唐對數學學科擁有著長期不減的熱情。
9歲時,張益唐就開始接觸到各種數學難題,例如費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等等。除了認真完成學校的課程外,張益唐經常翻閱各種關於數學研究的書籍,通過自學,了解了許多在正式課程上學習不到的知識。越是深入接觸到這些數學知識,張益唐越是感覺到數學的奇妙。
然而,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艱難環境下,全國的教育事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針對學生的學科教育,止步不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張益唐並沒有能夠繼續自己的學業,而是去了北京的一家工廠打工。然而在此期間,張益唐並沒有放棄自己在數學方面的熱情,也沒有停止關於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1977年,全國高考恢復。張益唐不願留在工廠中做流水線工人,他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數學,繼續自己熱愛的事情。於是,他放棄工作,刻苦學習,最終考入了北大的數學系。來到北大,張益唐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旅程,在數學的世界裡不斷地探索。畢業後,張益唐又繼續在北京大學的數學系攻讀自己的碩士學位,在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又在北大校長的推薦之下,去到美國的普渡大學繼續深造。
留學美國之後,張益唐在自己的博士導師莫宗監的帶領下,在數學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兩人共同研究關於雅克比猜想方面的問題,而張益唐也將自己博士期間研究的成果作為博士論文進行了系統的歸納整理。張益唐的論文,得到了學校許多專家的認可,然而他的導師莫宗堅卻堅持認為他的論文存在問題,因此導致張益唐的論文沒有成功的發表,甚至遲遲未讓他畢業。按照原本的制度,在三年之後,張益唐就能夠取得博士學位,然而由於導師的阻攔,他直到7年之後,才順利地從普渡大學畢業。
獲得博士學位的張益唐本以為自己可以進入到科研機構,或者是學校中繼續自己的研究,然而他的導師卻拒絕給他寫推薦信。在這樣的情況下,張益唐在找工作時四處碰壁,在美國的各個州裡「流浪」,即使是一份專業對口的普通工作也沒有。無奈之下,張益唐只好做起了其他的工作。包括臨時會計、餐廳服務員,甚至還送過外賣。然而,工作的不如意並沒有讓張益唐放棄對數學的熱愛,利用休息的時間,繼續著自己的數學研究。
可能有很多的人會感到疑惑,為何國外生活得如此艱難,張益唐寧願在美國送外賣卻依然沒有選擇回到國內呢?事實上,當時我國在數學方面的研究和學習相較於國外,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同時,張益唐還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心理,希望在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中,證明自己的能力。
1999年,在同為北大數學系學弟的推薦之下,張益唐得以進入到新罕布夏大學,擔任講師職位。在學校裡,張益唐能夠更好地進行自己的研究,安心專研學術。而他的人生,也從此出現了轉機。2012年7月3日下午,張益唐在後院散步的時候,靈感突然而至,那些曾經困擾他許久的難題,仿佛一瞬間被解開了。回到房中,他不斷地論證自己的想法。在此之後,張益唐一直致力於自己的研究。2013年4月17日,張益唐完成「孿生素數猜想」數論論文,三周後論文被通過並在《數學年刊》上發表,創下了《數學年刊》130年來審核通過接受論文的最快紀錄。那一年,張益唐58歲,破解了一項世界性的難題。
一時之間,張益唐這個名字,被整個數學界的專家所熟知,人們驚嘆於他的研究成果。張益唐仿佛一夜成名般,在今後的一年裡,他先後獲得了晨興數學卓越成就獎、(羅夫·肖克獎)數學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等多個獎項。曾經淪落為餐廳洗碗工的張益唐,終於以這樣的方式,讓世人認識了自己。
「如果真正熱愛,就不會放棄。」張益唐用自己的熱愛與努力,在不確定的將來,兌現了自己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