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在有些領域卻很難產出一位傑出的人才。比如數學領域,單純沉浸在數學裡做學問的,大多十年磨一劍,更多人是一生都弄不出什麼成就。
然而,卻有這樣一位華人數學家,前半生歷經坎坷,在快餐店洗碗、端盤子、送外賣...... 年近六旬,還能憑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他是如何做到的?
數學勵志少年的前半生
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張益唐便表現出了極高的數學天賦,對數學極其痴迷。在9歲時就曾自學過大學數學教材。但由於歷史原因,張益唐只能自己在家琢磨著學習。
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張益唐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
即便是在北京大學數學系這樣高手如雲的專業,張益唐還是憑藉自己極高的數學天賦和踏實的學習態度,成為了人人皆知的數學才子。
本科畢業之後,他選擇在北大攻讀碩士學位。當時的北大校長丁石孫認為,應該培養一批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實用型人才,在他的推薦下,張益唐考上了美國普渡大學讀博。只是沒想到,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的沉寂。
一個「小失誤」致半生悽苦
讀博期間,他師從著名數學家莫宗堅,他還在兩年內就寫好了博士論文。
但是,在論文最後被審核的時候,卻發現張益唐的研究成果中出現了一個「小錯誤」,而這個「小錯誤」竟出自導師莫宗堅之前發表過的一項研究成果。
由於張益唐引用了導師的一項錯誤成果,張益唐與導師莫宗堅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微妙起來,張益唐到了第七年才得以畢業,也沒有得到導師莫宗堅的推薦信。
畢業之後的張益唐一沒論文二沒推薦信,在美國找工作時處處碰壁,好不悽慘。曾經的「學神」一畢業就失了業。
在此後的幾年裡,張益唐在美國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只能去送外賣、端盤子等,靠打零工度日。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八年。
後來,在幾位北大校友的推薦下,張益唐在新罕不什爾大學做起了臨時講師,而這一做就是十四年。當年意氣風發的北大天才,也早已成為默默無聞大半生的無名小卒。
不忘數學初心
雖然生活如此,但他卻從未放棄過他喜愛的數學,依然默默地研究數學。
2014年《數學年刊》上刊登的一篇論文《素數間的有理界距》轟動世界數學界,困擾數學界兩個世紀的難題被攻克了,這篇論文的作者就是張益唐,一位很多人都沒聽過的「數學家」。
憑藉著這篇論文,張益唐成為了世界重量級的數學家,並且還獲得了多項世界級獎項。
張益唐能在數學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對數學的熱愛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數學是整個科學的支柱,很多學科都離不開這個工具。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主楊振寧先生不僅是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個出色的數學家。他能有如此成就也和他的數學好有很大的關係。
楊振寧在向中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過程時,就專門提到了一個人。
他說:「劉薰宇先生是著名的數學家,寫過很多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對數學的興趣很大程度是來源於劉薰宇先生的書籍。」
可見,一個好老師有多重要。楊振寧有如此大的成就和劉薰宇先生有莫大的關係。
說起劉薰宇,他是我國非常有名的數學家,楊振寧的數學啟蒙老師。而劉薰宇所寫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被稱為是「影響大師們的數學經典必讀書」,對楊振寧、豐子愷等人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套書一共三本:《馬先生談算學》、《數學興趣》和《數學花園》。三本書由淺入深,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數學,數學有多麼有趣。
劉薰宇將自己化名為馬先生,採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解了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數學問題,以及通過講解題目,將很多數學知識點全部融合在一起。
這套書非常適合小學生和初中生,可以作為他們的自學教材。這套書的內容充分與生活結合,真正把數學知識融入到了故事中。這會讓很多中小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是中小學生學習數學必選的經典之作。
這套書價格也不貴,3本只要45,包郵到家。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點擊下面連結查看併購買。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