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孤獨的數學家(中國科學界極大的正能量)

2021-02-07 現代與經典

  張益唐的故事之所以特別轟動的原因在於,作出巨大數學貢獻的他已經接近60歲,之前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講師。

  2012年7月3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張益唐在科羅拉多州好友齊雅格家後院抽菸,20多分鐘裡他有如神明啟示般的想出了主要思路,找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特別突破口。

  2013年4月17日,一篇數論論文被投遞到純粹數學領域最著名的刊物《數學年刊》。不到1個月,論文所涉及領域的頂級專家罕有地暴露自己審稿人的身份,信心十足地向外界宣布:這是一個有歷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極了。這位評審人就是當今最頂級的解析數論專家亨利·伊萬尼克。

  頂級專家的高度評價被科學界的泰鬥級期刊《自然》敏銳地捕捉到了;2013年5月13日,《自然》催生了一次歷史性的哈佛演講。這篇文章的作者、一個學術界的「隱形俠」,第一次站在世界最高學府的講臺上,並告訴世人:我走進了世紀數學猜想的大門!哈佛的講臺下面座無虛席,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演講內容被即時傳到網上,網上不少人在刷新網頁等待最新消息。

  2013年5月14日,《自然》在「突破性新聞」欄目裡,宣布一個數學界的重大猜想被敲開了大門。5月18日,《數學年刊》創刊130年來最快接受論文的紀錄誕生了。

  世界震動了!5月20日,《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了這個華人學者的工作。文中引用了剛剛卸任《數學年刊》主編職務的彼得·薩納克的講話:「這一工作很深邃,結論非常深刻。」5月22日,老牌英國報紙《衛報》刊登文章,文章的標題是:鮮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邁進了一大步。印度主流報紙把作出這一非凡貢獻的人,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

  這位作出重大數學突破的就是張益唐,由於對數學界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破冰性工作,使他從默默無聞的大學講師躋身於世界重量級數學家的行列。

  這是一個永久的疑問:為什麼要研究數學猜想?短視地回答這個問題很困難。純粹數學的研究很像體育比賽。劉翔跑得那麼快有什麼用?世界短跑紀錄的刷新、跳高紀錄的刷新到底有什麼用?但這並不妨礙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會。很多數學大猜想的突破很像頂尖高手的棋藝對決,是世界紀錄的突破。

  孿生素數猜想

  變大海撈針為泳池撈針

  遠在中古時代,人類社會就產生了自然數的概念,人們也因此創立了一個古老而漂亮的數學分支:數論。數論裡面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素數,指的是那些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數,比如5、7、11、19等。

  張益唐所做的工作和素數有關,尤其和所謂的孿生素數有關。孿生素數是指差為2的素數對,即p和p+2同為素數。前幾個孿生素數分別是(3,5)、(5,7)、(11,13)、(17,19)等。100以內有8個孿生素數對;501到600間只有兩對。隨著數的變大,可以觀察到的孿生素數越來越少。2011年,人們發現目前為止最大的孿生素數共有20多萬位數。但這個數後面再多找一對孿生素數都要花至少兩年的時間。

  那麼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找不到新的孿生素數對呢?數學家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幾百年前就有個孿生素數猜想:有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與p+2同為素數。但至今人們都不知如何證明這個猜想。

  張益唐在《數學年刊》上發表的這篇題為《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的文章,證明了存在無數多個素數對(p, q),其中每一對中的素數之差,即p和q的距離,不超過七千萬。

  如何理解張益唐的結果呢?諾丁漢大學物理教師安東尼奧·帕蒂拉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假如在素數王國裡素數只能找鄰近的同類結婚,那3、5、7、11這種小素數找對象都很容易。但是素數越大,對象就越難找。但是根據張益唐的發現,素數和下一個素數的距離,應該小於或等於七千萬。孤獨的數字不會持續孤獨下去,總有另一個素數與之匹配。換言之,對於「大齡光棍」素數來說,七千萬步之內,必有芳草。

  七千萬聽起來是個巨大的數字,但在數學上只是一個常數而已。雖然它和孿生素數猜想的距離為2的結果還有十萬八千裡,但用張益唐的方法把七千萬縮短到幾百以內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實際上,在文章被公布於眾後,短短的一個月以內,七千萬就被菲爾茨獎獲得者陶哲軒發起的網上討論班縮小到六萬多。

  張益唐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大海撈針的力氣活縮短到在水塘裡撈針,而他給出的方法還可以把水塘撈針輕鬆變為遊泳池裡撈針。也許最後變成在碗裡撈針還需要一些再創新的工作。但給出了這一偉大框架已經是讓全世界數學家瞠目結舌的壯舉了。

  非凡探索路

  演繹一個數學神話

  張益唐的故事之所以特別轟動的原因在於,作出巨大數學貢獻的他已經接近60歲,之前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講師。為了潛心研究數學,他幾乎把自己與世隔絕,在美國的偏遠省份「潛伏」下來。他的妹妹曾在網上發尋人啟事尋找哥哥。當時在美國當教授的老同學給他妹妹回了個電郵,表示他哥哥健康地活著,在鑽研數學呢。

  張益唐於1955年出生於北京。他1978年考進了北京大學數學系。北大1977年沒有招生,所以他是北大數學系「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學生。

  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學》發表了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講述了數學家陳景潤刻苦鑽研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真實故事,一時間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變得家喻戶曉。像那個時代很多有志青年一樣,張益唐也是被徐遲的文章、被陳景潤的故事、被哥德巴赫猜想引導到數學系,以致終身投入到數學中去。

  4年的北大學習為張益唐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那時的北大教書育人之風極強,最頂尖的教師都在講臺上耕耘。北大也有很多眼界很高的老師,學富五車,但不輕易落手寫小文章,可談起大問題頗為津津樂道,這讓年輕的張益唐「中毒」匪淺。這也奠定了他一輩子只做大問題、不為小問題折腰的風格。張益唐也是1978級公認的數學學習尖子。

  張益唐1982年畢業後跟隨著名數論專家潘承彪讀了3年的碩士。潘承彪的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山東大學前校長,因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工作而聞名的潘承洞院士。潘氏兄弟也是北大數學系校友,畢業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精彩。

  張益唐總是說在潘承彪的指導下他在北大打下了非常紮實的數論基礎。

  1985年,張益唐來到了位於美國的名校普渡大學讀博士,成為抗日名將孫立人和物理學家鄧稼先的校友。

  但張益唐在普渡的六七年是不堪回首的時光。他在美國的導師是代數專家莫宗堅。張益唐的研究課題是導師的專長——雅可比猜想,但苦幹了7年,得到的結果乏善可陳。眼界極高的張益唐不屑把博士論文結果整理出來發表。更糟糕的是,他和導師的關係糟得一塌糊塗。這裡有學術上的衝突,也有性格上的不和。

  因為博士論文的結果沒有發表,加上導師連一封推薦信都不願意寫,張益唐畢業後連個博士後的工作都沒有找到。

  一面要繼續做數學,一面還要餬口。畢業後的前六七年他幹過很多雜活,包括臨時會計、餐館幫手、送外賣。你能想像一代北大數學才子、數學博士數年間在快餐店、在唐人街餐館打工的情形嗎?看到這裡,你是否對「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有更深刻的理解呢?

  1999年後,張益唐又回到了學校,到美國的新罕布夏大學做助教、講師。新罕布夏大學是成立於1866年的一所綜合性公立大學。雖然教學量比較大,比起研究系列的教授、副教授的工資性價比低很多,但能回到學校,做自己駕輕就熟的事情,還能利用圖書館、辦公室作研究,對一個胸有大志的數學人來說,應該是非常滿足的了。

  在新罕布夏大學的14年是張益唐研究的黃金期。不需要研究經費,憑自己堅實的數學功底,充滿智慧的大腦,以及潛心鑽研的精神,他終於演繹出數學史上的一個神話。2012年7月3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張益唐在科羅拉多州好友齊雅格家後院抽菸,20多分鐘裡他有如神明啟示般的想出了主要思路,找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特別突破口。

  校友情深

  助千裡馬奔騰

  張益唐的成功路上有眾多的朋友幫助,特別是北大校友的幫助。

  一位北大化學系的校友在上世紀90年代開了幾家賽百味連鎖店。他聽北大校友說張益唐在逆境中還在作數學的大問題,很想資助張益唐,但又怕被拒絕。所以他就想了一個點子,每個季度請張益唐來幫助給這些連鎖店報稅,讓張益唐用簡單數學來得到較為輕鬆的報酬,同時有較多時間去研究數學大問題。

  張益唐一輩子的轉折點是落腳新罕布夏大學。促成這件事的有兩個主要人物,他們是北大數學系1980級的校友唐樸祁和葛力明。

  畢業於湘潭一中的唐樸祁是1980年湖南省高考狀元,是張益唐在北大時的系友、普渡大學讀博士時的同學。1999年初,已經在美國大計算機公司工作的唐樸祁去紐約參加學術年會時,找到在紐約打工的張益唐,聊到自己在計算機網絡研究中遇到的一個數學難題。大約3周以後,張益唐居然想出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最後產生了兩人的一個軟體合作專利。據說這個專利已經在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領域有廣泛應用。三個星期啃下一個有廣泛實際用途的計算機算法難題,讓張益唐頓覺寶刀不老,信心大增。唐樸祁也對老友的數學實戰功夫印象深刻。

  同年晚些時候唐樸祁與在新罕布夏大學工作的葛力明見面,他提到張益唐的強大分析實力和當時的艱難處境。作為學長的張益唐不僅做過他們的習題課老師,也是上世紀80年代他們自己組織的大學生討論班上的常客。此時已是大學教授的葛力明似乎更有條件幫一下他們的朋友和老師。這次會面時,唐樸祁已經不知道張益唐的準確工作地點。經過一番周折,葛力明在美國南方的一個賽百味快餐店聯繫上了張益唐,兩三天後,張益唐就來到新罕布夏大學了。每過幾天,張益唐都會說,有進展,應該很快就出來了。他是指自己正在攻克的一兩個世界難題。但時間過得很快,兩個月、三個月,兩年、三年……14年後,張益唐轟動性的工作終於橫空出世了。

  當然,在美國大學裡要留一個沒有多少學術資歷的人14年肯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中間也有酸甜苦辣的故事。這裡的主要幫手還是系裡的明星教授葛力明。

  葛力明過去的10年一半時間在中國科學院數學院工作,教書育人,深得國內同行的好評;同時由於在研究領域的國際聲譽,他也是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的大教授。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學弟,在執迷於數學的學長最困難的時候,他真正做到了出手相助。

  思考張益唐

  釋放學術研究正能量

  張益唐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淡定,寵辱不驚。在朋友開的賽百味快餐店幫忙,他可以一絲不苟。在大學任教,年近60還只是個講師,在一般人看來無疑是失敗,甚至是潦倒的,但他處之泰然,不改其志。

  難能可貴的是逆境之中他還是一如既往地作大問題。作大問題的人不需要太多,但不能沒有!張益唐的精神及成就,對中國科學界是極大的正能量,也是對目前浮躁的科研環境的一種鞭策。

  2013年5月20日,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史蒂芬·卡特在《彭博》上撰文《可以是電影明星的數學家》,他認為張益唐的勵志故事是一個很好的電影題材。網上也有人建議文學家、編劇、導演們可以把張益唐的故事搬上銀幕,拍出比《美麗心靈》更美的電影。

  張益唐做過學生會主席,具有演講天才,喜歡文學、音樂,是NBA球賽的鐵桿球迷,還可以喝一斤二鍋頭沒感覺。他應該是新時代數學家的好代言人。

  成名後的張益唐仍像過去一樣低調淡定。他說:「我的心很平靜。我不大關心金錢和榮譽,我喜歡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張益唐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呢?他還在瞄著迄今未解決的另一個大猜想。我們希望他能夠在平靜中再創神話。

  (作者: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張益唐:孤獨的數學家—新聞—科學網
    印度主流報紙把作出這一非凡貢獻的人,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 這位作出重大數學突破的就是張益唐,由於對數學界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破冰性工作,使他從默默無聞的大學講師躋身於世界重量級數學家的行列。 這是一個永久的疑問:為什麼要研究數學猜想?短視地回答這個問題很困難。純粹數學的研究很像體育比賽。
  • 數學家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原標題 [數學家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張益唐是個對數字「極其敏感」的人,他能把大學同班同學的出生日期背得「滾瓜爛熟」,並在每個人過生日時發去一封祝福郵件。  同為恢復高考後北京大學數學系第一批學生,美國普渡大學數學系教授沈捷就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 國際頂尖數學家張益唐:數學中並不總有靈光一現的時刻
    張益唐是個「ambitious」的人。他一生都致力於研究數學中古典的大問題,並願意承擔隨之而來的冒險和境遇窘迫。但人生的奇妙之處在於,張益唐命運的改變並不是來自於他研究了幾十年的「大問題」,而是源於一次旁逸斜出。如今潮水退卻,張益唐重新回到他的主路,思考他的數學宇宙。數學中並不總有靈光一現的時刻,更漫長的是自我的孤獨與煎熬。
  • 傳奇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華羅庚講座講述孿生素數猜想
    類似的情況也曾在2013年5月13日發生,張益唐在美國哈佛大學的講臺上介紹了他的孿生素數猜想研究進展,同樣座無虛席,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  身著白襯衣、深色西褲,帶黑框眼鏡,儒雅的張益唐8:45出現在會場。這位傳奇的數學家的到來,引起了人們熱烈的掌聲,人們對他的報告充滿期待。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率先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此事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轟動,許多專家認為這是數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突破。世界主流媒體都對這項重要成果作了報導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印度媒體甚至稱讚張益唐為「中國的拉馬努金」。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逆境中的數學人生
    (張益唐夫婦。紐約《僑報》) 中國僑網11月26日電 美國《僑報》日前採訪了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夫婦。張益唐儒雅平和,標準的學者形象,一直安靜地獨自坐在休息區沉思。如果不是夫人孫女士引見介紹,沒入休息區零零散散遊客中的張益唐並不引人注意。
  • 著名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教授在東南大學精彩演講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30日訊(記者 胡曉萌 通訊員 林釗宇)8月27日晚,應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和數學學院的邀請,著名華裔數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張益唐先生做客東南大學「吳院大講堂」,為東南大學學子帶來了「我對數學的追求」的專題講座。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原標題: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 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張益唐之所以引起國內學術界極大的關注和興趣,一個重要原因,或許在於他的「逆襲」——在此次以數學研究成果亮相前,他在美國默默無名。張益唐任教的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是一所很普通的大學,不管是學校名頭還是數學專業,都名不見經傳。昨天恰好來滬講學的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蔡天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根據他看到的一些信息資料,張益唐目前在美國還沒有穩定的教職。
  • 著名數學家張益唐受聘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張益唐 資料圖「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7月23日消息:著名數學家張益唐最近受聘成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意味著這位曾在數論研究領域作出裡程碑式貢獻的學者將與北大開展更為密切的學術合作。公開簡歷顯示,張益唐,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82至1985年,張益唐師從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張益唐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教授,於2018年受聘為北京大學閔嗣鶴數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於2019年受聘為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 58歲成頂級數學家,張益唐揚言:要是我回中國,絕不會取得成就!
    得益於豐富的教育資源,張益唐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他從9歲開始接觸大學數學的專業知識。老師們篤信他一定會成為大數學家,因為他的數學天賦確實令人羨慕嫉妒。後來,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在號稱「全國最難」的北大數學系,張益唐的成績一枝獨秀,遠遠超過第二名,同學們封他為「學神」。就連北大當年的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教授都對他青睞有加。
  • 《紐約客》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這個牛人取得了什麼成就?
    「從來沒有數學家應該讓自己忘記,數學比其他任何藝術或科學更應該是年輕人的遊戲。」著名數學家哈代(G. H. Hardy)曾寫道,「我從不知道有哪個數學上的重大突破是由一個超過五十歲的人提出來的。」       而張益唐呢,這個只於2001年低調地發表過一篇論文的男人,在2010投入研究「素數間隔」時,已經55歲了。
  •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新華社記者彭茜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短期來訪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拿出幾頁寫滿公式的演算紙,等待與研究生們討論。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同領域裡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數學家正在崛起,但中國學生還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在瑞典領取羅夫·肖克獎時如是說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2日電 (記者劉仲華)瑞典皇家科學院22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頒獎典禮,包括美籍華裔科學家張益唐在內的5位學者分別從瑞典王室的克裡斯提娜公主手中接過了2014年羅夫·肖克獎證書。 2014年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4年羅夫·肖克獎中的數學獎授予張益唐,以獎勵他在無窮多對孿生素數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頒獎典禮上,著名數論大師、義大利數學家邦別裡高度評價了張益唐的數學成就。他說,張益唐從小就對數學有很大的興趣,此後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數學研究,即使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也沒有放棄研究。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成功解決,名揚數學界
    孿生素數猜想就是要求我們證明存在無限對孿生素數,數學家們都知道這個猜想是成立的,但就是沒辦法把它證明出來。數學家就這樣,總是喜歡證明那些成立的定理和猜想。如此有挑戰性的工作,可以幫助他們提高數學思維。在沒有電子計算機的年代,數學家們都是用筆和草稿紙計算的。他們發現了一個簡單的規律,在0到999這個區間裡,有135個素數。之後再以1000個數字為區間,可以看出素數的個數是遞減的。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我做的研究沒實際用處,但我也不覺得跌份
    一時間,張益唐(編註:張益唐1955年出生於上海)這個名字,國際數學界和科學界裡盡人皆知。早年北大數學系中的佼佼者,普度大學中的博士生涯,都一一證實他並非毫無由來的「民科」,而是受過系統而嚴密訓練的數學家。而藏匿於市井餐館中的打工經歷和蟄伏於一所普通大學中的教學生涯,則一一拼湊出這位數學家成名之前令人感喟的故事。
  • 「暮年成名」張益唐:探索數學之美
    彭茜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彭茜  數學家張益唐對美有著執著的追求。  他喜歡在休息時聽西方古典音樂,還鍾愛文言文的精煉之美,正如他熱愛數論的美一樣,因為「美都是相通的」。  他最好的朋友幾乎都是藝術家,譬如指揮家齊光。
  • 數學家張益唐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願接受北大邀請
    ,張益唐並沒有金榜題名。在這七年裡,勤勤懇懇的張益唐在導師莫宗堅的幫助下,花費了兩年時間寫好了證明雅可比猜想的博士論文。論文一經面世,全世界都為之震撼,紛紛聚焦於此,看看這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小夥是否能夠證實這一猜想。結果在全世界數學家的審視之下,論文果不其然出現了錯誤,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錯誤竟然出自於導師莫宗堅的。
  • 張益唐:我的成功是守株「逮」兔
    張益唐覺得,他的性格此前有點被媒體放大了,「是有一些數學家很孤僻,但多數數學家並不這樣,即使那些性格有些孤僻的,他的性格其實也被誇大了。」 「曾經有記者問我,如果我的人生中沒有數學會怎樣。我的回答是:『或許我會活得更快活』。」張益唐說。